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钓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派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材料二: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
          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
    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影响。
    C.以文化为族群纽带的文化基因和对“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保驾护航。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中华文明形成了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不是指个人性情,而是对于大道追求的家国情怀。
    B.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因此,儒家学说才可以逐渐突破阶层,最终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
    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开放性特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温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A.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汙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4)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请结合文本分析。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飘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患有恐高症,而城市里面却高楼密布,“我”与城市间存在着矛盾。
    B.“我”尝试克服恐惧,成功赚到很多钱,这是“我”隐瞒恐高真相的原因。
    C.“我”高空作业时的状态是这样的:大口地呕吐,成为他人眼中的“蜘蛛”。
    D.“我”因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被人救援后成为蜘蛛,这就是“我”的异化。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我”吊高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的遭遇,体现了“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B.文中充满谐趣的父女对话的片段,借孩童的口吻指出了“我”此时就像一只蜘蛛,以“我”的视角来呈现,具有讽刺意义。
    C.文章以一个来自乡下的打工者为主人公,描写他为了在城市立足,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最后在挂在高楼上一夜后成为“蜘蛛人”。
    D.“我”的遭遇体现了一个打工者为在城市实现理想,在严苛的自我要求和艰难的工作环境的压力下,最终不幸成为理想的奴隶。
    (3)本文的结尾采用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有人评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的意象来分析“我”的心路历程。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文公即位元年冬,周襄王避昭叔之难,居于郑地汜。使来告难,亦使告于秦。子犯曰:“民亲而未知义也,君纳王以教之义。若不纳,秦将纳之,则失周矣,何以求诸侯?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将焉依?继文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务之。”公说,乃行赂于草中之与丽土之,以启东道。
    二年,欲用其民,子犯曰:“民未知义,盍纳天子以示之义?”乃纳襄王于周。公曰:“可矣乎?”对曰:“民未知信,盍伐原以示之信?”乃伐原。曰:“可矣乎?”对曰:“民未知礼,盍大蒐【注】,备师尚礼以示之。”乃大蒐于被庐,作三军。使郤縠将中军,以为大政,郤溱佐之。子犯曰:“可矣。”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子玉释宋围,从晋师。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
          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晋饥,公问于箕郑曰:“救饥何以?”对曰:“信。”公曰:“安信?”对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公曰:“然则若何?”对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何匮之有?”公使为箕。及清原之蒐,使佐新上军。
    (节选自《国语•晋语四》)
    【注】蒐:阅兵,检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
    B.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
    C.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
    D.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襄王,“襄”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
    B.“盍”,相当于“何不”,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盍”含义相同。
    C.“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部落对西面、北面等地部落的统称。与东面、南面的东夷、南蛮合称四夷。
    D.“三军”,在古代指左军、中军和右军或前军、中军和后军等,三军中,中军地位最高,中军的将统帅三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逃避昭叔之难,周襄王派使者到晋国、秦国告知祸难。子犯建议晋文公要抢在秦国之前,护送襄王回国,以获得周天子的支持和诸侯的拥护。
    B.讨伐原邑时,晋文公只让军士带了三天的粮食,三日后原邑仍不投降,虽然间谍说原邑不过一两天就会投降,但晋文公却因粮食不足不得不率军撤离。
    C.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子玉不顾楚国将士的想法率军冒进,结果被晋军打败。
    D.晋国发生饥荒,大夫箕郑认为要拿诚信来救饥荒,因为民众如果知道国君有诚信之心,就不会害怕贫困,就会拿出家中所收藏的粮食互相赈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②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
    (5)子犯认为晋文公应该怎样做才可以用百姓去征战?请结合选文第二段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②泛觞:一种游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举目”“思量”是诗人由里及表的自我写照,抬首低眉之间,蕴含着深沉的感伤。
    B.颔联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的技巧,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
    C.颈联前一句写月夜独处。“凉”与“倦”两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
    D.尾联以“身旅羁”和首联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贵州省黔南州消防救援支队长安路特勤站站长助理鲁文贵是“火焰蓝”队伍里的“斜杠青年”。二十四载消防路,鲁文贵用汗水与智慧为消防事业添砖加瓦(尽心竭力),以火热青春谱写消防卫士的奉献之歌。他是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的“拼命三郎”,多次冲锋在前,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又是支队里精益求精(锦上添花)、一丝不苟的“红门工匠”,把装备视作消防救援人员的第二生命,自主创造5项装备专利并无偿提供给消防救援队伍使用,节约经费超过100余万元。一件件新发明,记录着鲁文贵“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也诠释着他对岗位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
          其实,刚进消防队时,鲁文贵的身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比其他战友差很多,但他每天加练,并且持之以恒(细水长流),终于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彻底甩掉“后进生”的帽子,成长为中队骨干和业务尖子。从一名普通消防员成长为爱岗敬业的消防能手,从一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获得本科文凭的装备技师,鲁文贵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1)文中四处加点词语,能够与括号中的词语互换的一项是
     

    A.添砖加瓦(尽心竭力)
    B.赴汤蹈火(肝脑涂地)
    C.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D.持之以恒(细水长流)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几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一丝不苟的“红门工匠”
    B.彻底甩掉“后进生”的帽子
    C.记录着鲁文贵“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
    D.鲁文贵是“火焰蓝”队伍里的“斜杠青年”

    组卷:5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香菱苦志学诗,日以继夜,研习前人佳作,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一力专注学习作诗,连梦中都不忘,精血诚聚,终于有所成就,她的诗得到了众人的赞评。
    ——《红楼梦》第四十八、四十九回      ②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
    ——新时代领路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