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5 8:0:9

一、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我们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绿色办奥”让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坚持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其同享有,“共享办奥”使冬奥会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开放办奥”使冬奥会成为对外开放的助推器;坚持勤俭节约、杜绝腐败、提高效率,坚持对兴奋剂问题零容忍,“廉洁办奥”力争把冬奥会办得像冰雪一样纯洁无瑕。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亮眼底色。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专门研发“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延庆赛区竞赛场馆完工的同时,生态修复也接近尾声,“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尽显其中;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将融雪水、自然降水进行高效回收存储,在雪季时作为造雪用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为场馆建设的亮点,助力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让人们在尽享冰雪运动无无穷魅力的同时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除此之外,构建绿色智慧交通体系、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也在如期推进,让环境友好的理念扎极生活。
    (摘编自《冬奥效应,奏响新发展理念的乐章》人民日报2021年2月8日)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举世瞩目的一场体育盛会,也是观察中国科技创新的一扇窗口。冬奥村中,智能设施让入住者尽享舒适、便利的生活;开幕式上,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呈现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比赛场馆内,“最快的冰”让运动员们感受速度与激情的快乐;山地赛场,分钟级、百米级的精准气象预报为比赛顺利进行提供有保障……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北京冬奥会,令国际社会印象深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指出:“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
    “科技冬奥”彰显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流光溢彩的开幕式视觉盛安背后,是超大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人工智能实时捕捉技术、裸眼3D技术等的汇聚;国家速滑馆能形成最完整、最均匀、最快速的冰,得益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机组,冰面下长达120多公里的不锈钢管中流动的液态二氧化碳保证冰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离不开创造12项世界第一的张北柔性直流工程……科技不仅为北京冬奥会赋能,有关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也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赋能。
    (摘编自《“科技冬奥”展现共创美好未来的力量》人民日报2022年02月15日)材料三:
          冬奥激情与中国文化元素碰撞,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人踏上雪场、走进冰场,以“上冰”“上雪”的方式共迎冬奥,欢度春节。冰雪旅游成为春节期间最火热的旅游业态,冰雪运动游、冰雪民俗游、冰雪康养游以及室内冰雪游等多类型产品为游客畅玩冰雪带来了诸多选择。
          冬奥会激活人们冰雪热情的同时,也展示出超强“带货”能力。冬奥会点燃全民的冰雪消费热情,冰雪运动相关品类的商品成为春节热销产品。不仅“冰墩墩”等冬奥会纪念品备受青睐,滑雪圈、冰刀鞋、滑雪服等运动装备销量同比增长两倍以上。“冷资源”催生“热经济”,国内各大雪场总销量较去年翻番,冰雪、滑雪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近40%。冰雪运动加速升温,不少滑雪场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一张张滑雪票背后是巨大的冰雪消费市场。
    “冬奥红利”将带动消费持续升级。数据显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我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从参与冰雪运动的目的来看,选择“娱乐休闲”的比重最高,为70.35%。其次是“强身健体”,占比1.78%,选择“兴趣爱好”的占比11.49%。与之相应的是,冰雪运动相关的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都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增长潜力。
    (摘编自《“冬奥红利”推动消费升级》光明日报2022年02月1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体育事业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降低能耗、生态修复、水源回收等做法体现了环保理念。
    B.冬奥会有关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赋能,为共创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C.冬奥会展示出超强“带货”能力,冰雪运动相关品类商品成为热销产品,实现价格上涨和销量增加。
    D.随着参与冰雪运动人数的增多,与之相关的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都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增长潜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体现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新发展理念,尤其重视“绿色办奥”。
    B.北京冬奥会在入住设施、开幕式表演、赛场建改、气象预报等方面,尽显科技创新潜力。
    C.北京冬奥会恰逢在春节期间举办,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高涨,冰雪旅游也火热起来。
    D.我国民众参与冰雪运动主要是为了娱乐休闲,真正对其有“兴趣爱好”的人并不占主流。
    (3)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对于中国及世界有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9引用:8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山深处的老兵
    徐贵祥
          2011年正月,我和安阳军分区副司令员谭荣登相伴,重返太行山。故地重游,我还有一个与创作有关的任务,就是寻找六十多年前散落在大山沟壑里的那些民间抗日故事。
          心情好极了,我们一路谈笑风生,顺着蜿蜒的山路,向对面山峰徒步进发。我们见到的第一个村庄叫东垴村。整个村庄里只看见三个老人,除了一对老年夫妇以外,还有一个来串门的另一位年约七十的老人,慈眉善目,衣着整洁,面带微笑,谈吐自如。这个老人立刻引起我们的注意,显然,他与那些足不出山的山野老农有着明显的差异,身上透出一股超脱的气质,尽管笑谈中嘴角时不时掠过一丝苍凉。
          交谈中,我们得知,老人名叫杨隋志,果然是见过世面的,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兵,他服役的部队,就是曾经十分著名的八三四一部队,而他守卫的地方,就是中南海。一句话说到底,他给毛主席和党中央站过岗。关于太行山抗战的情况,三个老人知道得并不多,我的访谈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方向。
          下山的时候,我们跟随杨隋志走了一道山梁,来到他居住的村庄,举目四望,不禁疑窦丛生:这么大的山坡,这么荒凉的地方,难道老人就是一个人生活在这里?
          老人凄凉地笑笑说,都走了,这里就剩下我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老人的屋顶上还竖着一面国旗,虽然在风雨的侵蚀下有点破旧,但在荒山峻岭中还是分外醒目。
          我问他,为什么不下山定居?
          他不解地看着我问,下山?下到哪里去?这是我的家啊!
          我说,你可以下山盖间小屋啊。
          他笑着摇头说,那不行,我不能让国家白白养活我,我是护林员,这片山上长点草木不容易,我得看着,不能让一把火把它烧了。
          老人说,有一次上山的人不小心丢了烟头,火都烧了一大片他才发现,打电话给派出所,虽然山火扑灭了,可还是烧了几亩树林。老人怅惘地感叹,太行山水少,长树不容易啊!我担心哪天我睡着了再也醒不过来,谁来护这片林呢?没有人愿意来了。
          出于对一个老兵的敬重和对一个孤寡老人的同情,我和老谭凑出四百元钱给他,老人坚辞不受,推搡了好几个来回,他口口声声说,国家给我发工资,只要能按时到手,我就没有困难,我不需要钱。我们一再解释,这不是施舍,这是慰问金,我们是代表后辈军人向老兵表达一点微薄的心意,老人才勉强接受。
          在老人四壁漏风的小屋里逗留至黄昏,我们和老人约定,明年春暖花开,我们再来。然后我们就下山了。老人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山下拐弯处,还依依不舍招手致意,久久目送我们。谭副司令见老人不肯离去,灵机一动,下了一道队列口令,老人一怔,情不自禁地立正,很听话地向后转。我们突然发现,尽管已是风烛残年,但老人的军姿仍然一丝不苟,非常正规。在老谭齐步走的口令声中,老人的背影消失在暮色中。
          没有等到春暖花开,前不久,我和老谭再次来到太行山,我们惦记着这个老人。八个多月不见,老人似乎苍老了许多,一问,病了一场。他笑着说,我担心你们来了,见不到我会难受,所以我咬紧牙关硬是挺过来了,不到万不得已,我得活着。
          那一瞬间,我和老谭的心里都不是滋味,我们和这个素不相识的老人,心里已经有了默契,彼此牵挂。
          我向老人建议,养一条狗,养几只鸡,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多少也可以增加一点生气。老人为难地说,说句你们不爱听的话,我今天躺下,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起来,我一闭眼,牲口遭罪啊。
          我和老谭异口同声批评他,要有信心,要有持久战的准备,为了这片山林,为了上山的人还能看见一个村庄,看见一面国旗,你就应该健康地信心十足地活下去。
          老人说,我尽力而为吧。
          老人最关心的还是关于护林的事情,他找过当地的干部,他有一些担忧和建议想向他们诉说,但是,那些干部似乎并没有把他的担忧和建议当回事。我那天听他讲了好几个“不搭理你”。
          我们告别老人,到山上滑翔训练基地转了一圈。从山上下来,发现老人在他的房顶上拾掇苞米,显然他是在等我们。我和老谭当场约定,我们每年都来看他,希望他多保重。他说,我听你们的,养几只鸡,等你们再来,我给你们煮鸡蛋。
          当天夜晚,我们投宿在石板岩乡的一个山村小店,半夜辗转反侧。凌晨三点,我起床推开窗户,外面正淅沥下着小雨,对面的山峦墨黑一团,万籁无声。我突然想,在那阒无人迹的深山,那个叫杨隋志的老人此刻是否入眠?或许他也披衣而坐,膝下燃着一塘柴火,在漆黑的夜里,在蚂蚁走路都能听见的山野里,老人跳动的心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盏灯塔,而此刻,我们或许也是他心中的一盏灯塔,我们隔着千山万水一草一木,却又心有灵犀互相慰藉。
          他为什么不愿意下山?这是我此前一直闹不明白的问题,而此刻,我似乎顿悟。这样一个洁身自好的老人,他的生命,已经和太行山融为一体了。
          明年这个时候,后年这个时候,很久以后的这个时候,我们会如约来到他的身边,等待他把热乎乎的煮鸡蛋放在我们的手心。
    (选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历史的天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回太行山,我虽然没有在老兵杨隋志那里了解到太行山抗战的情况,但不由自主地将采访方向转到了老兵身上,收获到很有价值的创作素材。
    B.与老人刚一见面,作者就对杨隋志的肖像进行细腻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衣着整洁、慈祥善良、健谈超脱的退伍老兵形象。
    C.村子里只剩下老兵一人,但那屋顶上格外醒目的国旗及老兵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人们那孤独是始终充盈着浓浓的爱国热情的。
    D.小说写老兵坚强的同时也呈现出他的“柔弱”,如对老人最初没有信心打持久战的描写,但这样反而让老兵形象更真实化、生活化。
    (2)小说以“大山深处的老兵”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掉?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43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于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 行:长辈
    B.私胜曰 候:拜访
    C.恐前语 发:泄露
    D.虞常果张胜 引:带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亦留之相当 作《师说》贻之
    B.厚赂单于 相如持璧却立
    C.常能汉伏拏射杀之 我献之
    D.单于使卫律治 则或咎欲出者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杜甫离世前一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
    C.“老病南征日”,意为因病而不能上战场,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D.“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那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1难度:0.5

  • 11.下面是某中学关于勤俭节约的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勤俭节约不仅是全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然而,在敝校,水、电、粮食、纸张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追求品牌、追求享受、过度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痛定思痛,广大师生应增强节约资源的自觉性、主动性,大力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氛围,为此学校办公室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全校师生务必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为社会、为校园尽绵薄之力。

    组卷:7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2)只有在对美好事物的自觉追求中,才有真正的幸福。(高尔基)
          (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4)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
          (5)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歌德)
          (6)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黄檗)
          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和“人生”进行了多方探寻和解读,请根据自己对“幸福”和“人生”的理解感悟,合理引用上述名言中的二至三句,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