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4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家与国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它明显地忽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柏拉图的“理念说”。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整一的、绝对的善,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在笛卡尔看来,“我思”的背后还有一个“上帝”,上帝是更完善的、无限的观念,是不可怀疑的,“我”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我的完善依存于上帝本身。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人类永远处于通向真理的途中,只有无限的接近真理而不可能占有真理。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
          在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的希腊人,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了改变境遇的行动;这样悲剧意识成为了可能,行动成了古希腊悲剧的核心。这样,在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中体现出的是“人的自觉”,在“我是什么?”“我该怎么做?”“世界是什么?”这样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追问思考中,形成了自我的心路历程。至文艺复兴,歌德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人不断上升追求的历程,正如浮士德所说:“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压力。
          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早期的基督教是认可自由意志和选择善恶的能力,亚当偷吃禁果正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仍然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问题是自由意志可能背离善而趋向于恶,它可以入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这样,莎士比亚悲剧中充满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由意志的质问,就内蕴了道德的悲剧意识。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
          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悲剧意识在人性的丰富性中得以完整的展现,人与神、人与道德、人存在的冲突不仅内在于悲剧意识中,并且超越了自身,发展了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悲剧精神。
    (摘编自张黎明《西方文化与悲剧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整个中国文化中,“游”既包括由“家”到“国”的宦游,也包括商贾、行役、私事等事游。
    B.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生成了儒家的人生理想。
    C.追寻真理却不能占有真理,这种因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带来的落差和对立促使悲剧意识的产生。
    D.中西方悲剧意识都受到了各自文化的影响,中西文化存在差异,中西方悲剧意识也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求仕者进入仕途后,仕途顺畅,欲进则进,欲退则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就不会产生。
    B.柏拉图认为,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人不可能占有真理。
    C.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之所以能体现出“人的自觉”,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式哲学思想不无关系。
    D.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会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只有信仰基督才能获得永生。这一认识决定了西方悲剧意识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C.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4)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西方悲剧意识具有外在性和内在性,请结合《哈姆雷特》具体分析。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作助教。三年的工夫,他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在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考试认真,因此,他可就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地位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同学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马上上了辞职书,结果辞呈被退回来。大约有十分钟吧,他的主意已打定:“谣言总是谣言,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嗦!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表妹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作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的多了。不错,在许多的小事情上,他的确得到了帮助:什么缝缝纽扣,补补袜子呀,现在已经都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或者“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在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想,秀华也是青年,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而瞟了丈夫一眼,声音并没提高,而腔调更沉重了些,“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
          后来他们有了小孩,也有了更多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秀华问他:“那么,怎么办呢?”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的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的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有……”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的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已经几乎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了,给他道谢。一边说着话,友人顺手的放下一筒儿炮台烟。
          “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收礼物。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钱?”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
          “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的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你等等!”秀华立了起来。“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的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阚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
          “怎么啦?丁文!”进一关切的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的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的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极快的他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噗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
          “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进一慢慢的走过来,轻轻的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咱们必有办法。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
    (小说1943年12月发表于《文风杂志》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说的阚进一“老是快活”的心态,是建立在他个人的主观想法上,所以注定不会长久。
    B.秀华提出许多计划时会对丈夫说“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这里主要是表现她的贤惠和周到。
    C.面对求援,阚进一告诉学生“这不是好来的钱”,说明他还是想让学生自己掂量一下再做抉择。
    D.结尾阚进一“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的话语,突出了他坚持做人原则和不向艰苦生活屈服的决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阚进一置身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小说正是通过描摹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与世俗的不和谐。
    B.小说以叙述和对话的方式描写了主人公婚后面临的经济困境,这为后文写学生丁文前来借钱埋下了伏笔。
    C.小说标题“一筒炮台烟”,既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强调了阚进一与妻子的冲突,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语言具有“俗白”的特点,如“要糊过一个月来”中的“糊”,通俗直白,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钱少事多穷于应付的窘境。
    (3)小说不止一次写道阚进一歪嘴,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第一次描写和最后一次描写蕴含的思想感情。
    (4)有人评价:“主人公阚进一是理想青年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未来新青年的期望。”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对未来新青年寄托了哪些期望。

    组卷:16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D.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
    B.“毋妄言,族矣”与《庖丁解牛》中“虽然,每至于族,我见其难为”中的“族”意思不相同。
    C.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烹煮用的器物,也指传国的宝器,比喻帝业。“钟鸣鼎食”“力能扛鼎”中的“鼎”都指前者。
    D.壁上观,在文中指在营垒上观看人家交战。现比喻坐观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时,一旁观看的项羽竟说可以取代秦始皇。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会招来极大灾祸,因此,项梁赶紧阻止项羽继续说下去。
    B.项羽见宋义在安阳长时间屯兵不前,建议宋义把握机会,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举打垮秦军。
    C.在钜鹿之战中,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而项羽率领楚军以一当十,勇敢无畏地打败了秦军。
    D.项羽用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命令处死的借口斩杀宋义,诸将都畏服他,不敢抗拒,假装拥立他为上将军。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5)项羽在本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请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8.在班级辩论赛中,同学们围绕“中学生是否有必要穿校服”展开讨论,正方认为中学生有必要穿校服,反方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穿校服。请选择任意一方,陈述你方的三条理由,做到逻辑清晰。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启蒙思想家魏源受林则徐之托编制的《海国图志》是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历史地理书,他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这种“魏氏眼光”使国人对世界有所了解和认识。
          学者周有光说:鱼在水中看不清整个地球,人类走出大气层进入星际空间会大开眼界。我们要从世界看国家,这种“世界眼光”承载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科学家加来道雄曾说: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这种“鲤鱼眼光”让我们若有所思。
          以上材料对于“从这里走向世界与未来”的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