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园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等,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一如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速离的景象是“诗境”。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材料三:
众人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登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曲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其空灵中实有、静穆中崇高,有如幽兰的气韵,清淡而又悠长,虚静而又容纳广大。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造园艺术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在对诗画艺术的借鉴中它将“空”发挥到有灵气往来的高度。
C.“静照”是指断绝世务之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诞生艺术的心灵。
D.心灵内部的“空”和依靠外界物质条件的“隔”同样重要,前者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后者产生艺术神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中西方美学观的比较,突出了“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
B.材料二中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论证“美感的养成在于空”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的中心都指向“空灵”,但是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
D.材料一、二都辩证揭示中国艺术特点,前者如“小”与“大”,后者如“隔”与“空”。
(3)下列选项不符合“虚实结合”特点的一项是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姚鼐《登泰山记》)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4)如果你是一位画家,怎样才能创造“诗境”?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三中贾宝玉吟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显现了景致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加以分析。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被雨淋湿的歌声
沈念 ①一场雨迎接我们的到来。
②暮色四合,车在弯弯的山路上缓慢地驰行。天空开始飘雨,雨落在山野和道路两旁认不出面貌的植物身上,听不到声音,雨在窗玻璃上拼成奇怪的字符,如果记录在册,那将成为上天创造的黎族文字。
③湖南今年的天气异常,已经连续三个多月没有下雨,洞庭湖水位持续下降到了百年历史的最低位。从湖南来到海南,一下车,雨在夜里发出银色的光、扑簌的声音,我顿时生出一种“久旱逢甘霖”的莫大欣喜,想要把听到的雨声、落在身上的雨水都带回去。
④抵达什寒村后,雨越来越大,雨声也响亮起来了。有另外的声音藏在雨声里。我隐约听到悠远的歌声。在光一村遇见的那位非遗传承人王进明,也跟着上山了。他可是黎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怀大的弟子,琼中著名的民间歌手,多年来收集、创编了许多传承黎族文化的歌舞,如《簸箕舞》《跳锣舞》《拾螺歌》《摇篮曲》,据说每年都唱响了琼中“三月三”的欢乐舞台。
⑤长廊的屋顶铺盖着厚厚的浅黄色棕叶,雨从长长的棕叶尖落下来,像珍珠在流动。长桌宴喝的当地酿的紫色米酒,酒过三巡,摇身一变,从婚礼中的主持回到现实中的王进明又有些羞涩地唱起来。他唱了一首没法译成汉语的歌,又唱了一首男女热恋的情歌。歌调古朴粗犷,又情深意切,声音从他的身体奔向雨中,那些雨滴都没有了声音。歌声是雨夜唯一的声音。
⑥黎族的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喜庆的日子到来时,日常的生产劳动中,唱歌既是开心的娱乐,也是劳作的鼓舞。王进明说起九十五岁离世的老师王怀大,说起脍炙人口的《叫侬唱歌依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也》,眼神里闪动的是崇拜和敬仰。这位黎族歌后目不识丁,却能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对象编创新的歌词,编词作曲音乐性强,一千余首歌曲随编随唱,无人能出其右。
⑦没有文字,民歌就是黎族重要的心灵交流方式。他们的情感不是说出来,而是唱出采的。隔看高山低谷唱,隔着茂密丛林唱,隔着遥远的时间唱,唱出波浪起伏,也唱出爱恨情仇。对没有文字的黎族人民而言,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语言表达。传达思想、情感,传递经验、技艺的民歌,便是语言和艺术的精彩结合。
⑧半夜醒来,雨打屋顶檐角,也打在阔大的芭蕉叶、高耸的槟榔树上。我的心却格外宁静,似乎也变成了山里的一株植物,经受风霜雨雪而依旧自我生长。什寒村植物众多,那棵有千年历史的荔枝树,两年开花,三年结果。它是时间里的抵抗者和坚持者。当地林业工作者考证,有26种植物缠绕在树上,如野生石斛、桫椤、芭蕉等,被什寒村民视作村中神树。每一棵树每一株草,也许都是一首独特的民歌,在天地之间用不同的生命形式传唱衍续的生命。
⑨雨水淋湿什寒村的每一寸田地,也淋湿那些灵魂歌者的歌声。
(有删改)文本二:
五指山的锦
沈念 ①她坐在地上,双腿和腰背绷直,面带微笑。人坐成了一把直角三角尺。
②传统的织机平铺腿部,横木棍和卷木棍一前一后,红青白黄黑,五色丝线拉直,她手指动作迅速,一根根经线,一根根纬线,一把摩挲得发光的木条自由穿梭,在时间的流淌中,织着天上的云霞,也织着世间的繁花。
③我在五指山下的初保村遇见她。这是一座保存古貌的黎族村寨,也是被列入省级非遗的黎族杆栏建筑生态自然村。十余座茅草屋依山就势,上下交错,外形像海上漂泊的船。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船型屋也因此得名,也为历史的想象提供了一种物证。
④二十多年前,她嫁到这里,生活在其中的一座屋子里。那是她阿公在更早之前盖的房子,盖屋的原材料有格木、竹子、红白藤、茅草。地上立六根柱子,柱子上端砍成树杈状,竹木搭骨架,以此支起屋梁。阿公亲手铺叠的茅草,拱起船篷形的屋盖,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就在这条“船”上。屋顶留一处可以开关的大窗,光从这里照进现实、照亮生活,屋里的人也从这里仰望星空、遨游天宇。
⑤日子随四季而变,几年前,新村搬到了山上,她住进统一盖建的砖瓦新屋。也有不变的日常,没有农事的时候,她仍然席地而坐,一丝一线地织着黎锦。五指山的崇山峻岭之间,分布着广阔的热带雨林,生长着野生麻、培植麻、棉花等纤维类植物。黎族的男人就是从这些柔韧的纤维材料和麻类植物中,为女人提取出纺织的主要原料。棉花纺纱,丝线织锦,五指山的草木,在斑斓锦色中完成一组组基因编码。
⑥手中的那块织锦耗时两个月了,已然有了云霞的色彩。黑色的底布上,精美艳丽的纹图是一点点铺展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这些繁复的技法,写实、夸张、变形,那些流变的图案,最后都变成了一床被褥、一条漂亮的筒裙、一件嫁娶的织物。一块黎锦,是时间的流逝,也是时间的合成。如夜晚般无边无际的黑布,在她灵巧的手作之下,如点燃夜空中爆裂的焰火。所有的焰火,都带着华丽的光芒。
⑦经纬日夜。她编织的一经一纬,就是一日一夜的生活。漫长的时间之下,一毫一厘,一寸一尺,世上所有细小的劳作,都是走向伟大的每一步。黎锦光辉艳若云。山区野生植物中诞生的鲜艳染料,赋予棉线、麻线、丝线灿若烟霞的色彩生命。《洞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折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不得不说,五色丝线给了黎锦生命,黎锦里有自然的爱意,神明的美意,时间的诗意,也有世间美好的寓意。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将雨在窗玻璃上拼成的字符看做是上天创造的黎族文字,意在与后文“没有文字的黎族人民”形成呼应,从而将“雨”与“歌声”联系起来。
B.文本一中写“那些雨滴都没有了声音”“歌声是雨夜唯一的声音”,表明作者听到的黎族民歌清晰洪亮,声响盖过了屋外的雨声。
C.文本二描写黎族妇女织黎锦的姿态时,写其“坐成了一把直角三角尺”,通过形态描写表现了其认真工作的状态。
D.文本二引用古文“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既说明了船型屋的名字来源,又增加了文本的古风古韵。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⑧段一开始写雨打在房屋、打在树叶上,是以动衬静,目的是衬托出琼中雨夜的宁静之美。
B.文本一把“雨”作为行文线索,以“雨”开篇,又以“雨”结文,首尾呼应,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C.文本二中作者极赞黎锦之美,实际上是通过这一艺术臻品,表达自己对黎族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D.文本二以小见大,通过对织锦妇女这一个体的描写可以展现出黎族妇女这一群体的形象和品格。
(3)请分析文本一中非遗传承人王进明在文中的作用。
(4)文本一和文本二均选自沈念的《海南日记》,这是他应邀参加“走进黎族”大型文化纪实采风活动时写的,采访时他说“近距离体验黎族的人文历史和风俗风情,感受非常丰富”,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前,戴口罩出门已经成为一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习惯,但“隐患”也随之而来,随意丢弃的口罩或将引发一场“环保战役”。
口罩可不是简单的布,①_______。医用外科口罩罩体由内外两层无纺布加中间一层熔喷布组成,其外层具有防飞沫的作用,中间层起过滤作用,内层主要是吸收佩戴者释放出的液体和湿气。无纺布和熔喷布都属于非织造布,是由处于熔融状态下的聚合物,经特定工艺喷丝为纤维,而后再经热黏合或者自身黏合加固而成的,其主要原料是聚丙烯专用树脂,这是塑料的一种。熔喷布是口罩的“心脏”,由高熔融指数的聚丙烯制成,纤维也更细。直径为0.1~2微米的聚丙烯纤维制成的熔喷布孔隙率高、透气性能好、过滤阻力低。熔喷布经过驻极处理可使纤维带电荷,包含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布时,就会被静电吸附在表面,从而②_______。
目前,人类社会高度依赖塑料,包括聚丙烯在内的塑料制品充斥在生活的各个地方。在与病毒抗争期间,口罩、防护服、手套等医疗用品使用量陡增。按照每人每天使用一个口罩进行估算,全球每月将产生上千亿个废弃口罩。如果口罩被随意丢弃在自然环境中,可能需要几百年才能被降解。所以,让我们共同倡议,③_______。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B.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C.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D.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2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作品更真实,更有利于我们认识社会和人生;也有人说,浪漫主义作品才是如此。你认为呢?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