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必修4《第四单元》2018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了吗    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载相当丰富,现在已经编成了《中国古代地震史料》.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包括鼠疫、霍乱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有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自然灾害跟从前相比是越来越多,认为根据史料的统计,中国的重大灾害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到了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现在八十次。这个结论相当片面。大家知道,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的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那灾害当然是越来越多了。比如地方志是很重要的来源,宋朝元朝的地方志加在一起全国不到100种,明朝清朝民国的地方志加在一起8000多种,如果平均每一种方志记载一个灾害的话,那么宋元就不到100次,而明清民国加在一起就8000多次。要这样算的话,从周朝再往前,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历史文献啊。
          另外还要看到过去时代有灾害记录并且传下来的地方,一般都是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文化,他们就口耳相传,最多留下“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不会有什么精确的记载。今天到非洲、南美洲一些地方作调查,当地老人会告诉你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他讲不出哪一年代,因为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凭印象。那么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中国各地什么地方灾害最多呢?是首都附近。因为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对自然灾害做记录的人多,留下来的东西也多,所以才会有这个结果。而且同样的灾害如果发生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的地方,引起的社会影响要比发生在那些经济文化落后、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得多。现在如果北京附近地抖一下,三级地震,本来不算什么,大家就会很紧张,媒体上肯定会报道。但如果报上登西藏尼玛县发生七级地震,大家听过就算了,因为后面有句话,“当地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影响”。现在因为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尽管有些地方没有人,震级很小的地震被检测到了,也给报导出来了,那古代呢,难道张衡的什么地动仪会记载这些吗?肯定不会。
          所以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必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是不妥的。要根据现存的文献数量来考查自然灾害,比如把方志加以平均,看每种方志记载多少种,那就可能比纯粹根据已记载的灾害数量来统计要准确得多这里就有一个学科交叉的问题,只是研究历史的人恐怕只会这样统计,如果跟进行数理统计的、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一起商量的话,可能就比较好了。国外研究这种资料有一种插入法,除了统计基本数字,还要对数据进行一种整理,整理的过程就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史料留下来的数据本身的稀密度,这样结果就比较好。但是即使这样,是不是一定能证明发展到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呢?也不见得。当然我们承认,从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上要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恐怕已经很困难了。
    (节选自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自然环境的变化》,略有改动)6.作者认为,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是不妥当的,不能证明作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文献记载相当丰富,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病灾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
    B.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自然灾害当然是看起来越来越多。
    C.根据文献记载来判断,会觉得从商周往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那时的历史文献。
    D.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留下来的记录自然灾害的文献自然也多,根据文献统计,会感到这里灾害最多。
    7.对于作者所主张的考查自然灾害数量的正确方法,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者要把各个时代现存文献所记载的自然灾害的数量加以平均,从而统计出比较准确客观的数字。
    B.研究历史的人跟进行数理统计和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合作,运用学科交叉的方式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
    C.研究时插入国外的相关资料,对数据的整理充分考虑到中外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数据本身的稀密度。
    D.由于已经很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所以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还要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有关自然灾害的文献中,我国地方志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平均每一种方志至少记载一个自然灾害。
    B.今天非洲、南美洲的某些地方的老人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但由于没有文化,讲不出水灾的具体年代。
    C.发生在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地区的灾害,引起的社会影响大得多,被传播、被记载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D.因为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无人居住的地方发生震级很小的地震也都会被检测到并且报道出来。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一、(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了。不料几天后,李陵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天地苍茫一根骨
     

    ②好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了
     

    ③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④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
     

    (2)“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一语活用鲁迅的诗句“
     
     
    ”,是为了说明
     

    (3)简要分析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
    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4)本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采用文学笔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一特点进行分析。
    (5)评论家把作品里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立体人物,作者笔下的司马迁就是一个立体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予以说明。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一、(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三硬先生宋小濂
    “归宿无非草一蓬,前生铸就后身名。筹边节钺(与后句的幢麾,都是古代使臣出使时的礼仪物品)苏武意,守土幢麾定远(班超被封定远侯)情。弱国能臣空自勉,陆沉(指国家衰落)蝼蚁苟偷生。狼毫(毛笔的一种)濡墨抵何用,徒伴龙泉(传说中的名剑)壁上鸣。”
          这是一首抒怀诗。读这首诗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宋小濂忧国忧民的拳拳之情,更能深深感受到弱国之臣捍卫国家主权的悲愤和艰辛。
          宋小濂,字铁梅、友梅,祖籍河北宝坻县,1860年出生于吉林市。年幼的宋小濂喜好诗书,尤工书法,善写颜体,曾在吉林市北山泛雪堂组织诗社,名噪一时。1883年,宋小濂应童子试,考中第一名,为知府李金镛赏识。1888年李金镛奉旨创办漠河金矿召宋小濂随同协助,宋家人因为漠河极边,且时局不稳,极力反对,但宋小濂认为李金镛于己有恩,又是为国分忧,慨然应之。到漠河后,宋小濂先在矿局承办文案,后兼理对外交涉事宜。在李金镛的言传身教下,宋小濂获得了丰富的外交知识和经验。
          1900年沙俄入侵,强占金厂。1904年,经宋小濂力争,朝廷任其为漠河金厂提调,前往收回金厂。当宋小濂赴任行抵齐齐哈尔时,得到黑龙江将军程德全的支持,不仅收回了金厂,更被授予了总领文案外交的权力,在宋小濂的协助下黑龙江将军辖区收回了被俄人控制的森林、矿产、电报、航运等产业。程德全赏识宋小濂的才干,极力奏荐,不久任命宋为呼伦贝尔兵备道。
          1908年俄国驻华公使廓索维茨在呼伦贝尔地区挑起领土争端,“欲以满站东为国界”,即把满洲里地区划入俄境。面对俄国的侵略野心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清政府决定重新会勘边界,以彻底解决争端,维护领土主权,而清政府的代表就是宋小濂。
          会勘开始,俄方代表儒达诺夫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两国委员会勘边界应该“随勘随分”。宋小濂则以只奉命会勘边界,并未奉有划分边界之权加以反驳。随后,儒达诺夫又不顾事实,说呼伦湖是额尔古纳河的起点,妄图侵占额尔古纳河起点至呼伦贝湖之间的中国领土。对此,宋小濂罗列了四条理由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以后,无论儒达诺夫如何声东击西,信口圈地,都被宋小濂有理有据地给挡了回去。沉不住气的儒达诺夫终于露出了他的核心所图:“此次勘界,所重者唯满洲里,我奉派时,有此命令。”宋小濂立即予以义正词严地批驳:“满洲里系中国土地,人人皆知,考之中俄各地图,及东清铁路地图,无不公认。”宋小濂的反击,使儒达诺夫无可致答,觉得一时达不到目的,只好说不谈满洲里了。
          儒达诺夫认为在谈判桌上难以实现侵占中国领土的贪欲,于是采用其惯用伎俩--武力威胁,企图以此来逼迫宋小濂屈服。8月2日俄国派兵到中国哨所附近,退去时又鸣枪示威。宋小濂没有被吓倒,也没有因愤怒乱了方寸,采取错误的举动,他先奏请程德全,获得黑龙江将军的支持,然后按照国际惯例先后两次照会儒达诺夫,对俄方的蛮横行径提出严重抗议和诘责,迫使儒达诺夫和俄驻满洲里外交官到宋小濂寓所道歉,取得了外交主动权。在宋小濂的积极抗争下,虽然软弱的清政府最终还是被迫接受了屈辱的《中俄满洲里界约》,割让了大片的河滩和森林,但最为关键的满洲里车站却留在了中国手里。
          辛亥革命爆发后,宋小濂接任黑龙江巡抚。他维护清朝统治,压制革命者,但对革命学生的抵御外侮要求表示赞同。民国元年,宋小濂任第一任黑龙江都督(省长)。同年,沙俄策动札萨克图旗(科尔沁右前旗)郡王乌泰叛乱,宋小濂派兵镇压,9月将叛军击溃。俄国方面对宋小濂极为怨恨,向中国政府一再施加压力,迫使北洋政府将其调至北京充任外务部顾问及参政院参政等闲职。
          是时皖系和直系军阀把持政权。宋小濂进京后,郁郁不得志,又加落到衰老之年,就不得不在厚俸中,过起把酒看花,临帖赋诗的闲散生活。名新居为日止园,以“好学不知老”名其室曰晚学斋。1922年1月宋小濂辞职归隐,4年后在北京去世,家人遵其遗愿归葬吉林。在宋小濂的出殡仪式上,出席的清末直隶总督张锡銮致辞,总结了宋小濂的政治功绩和文学艺术成就,将其评价为三硬先生。
    (《民国人物志》)
    相关链接:
    ①宋小濂善于写诗,以古风见长,率皆伤时忧世,有感而发激昂慷慨,直抒胸臆,气势磅礴,感情沉郁。与同时的徐鼐霖、成多禄并成为“吉林三杰”。
    (《杰出的爱国者--宋小濂》)②宋小濂的书法则以颜真卿为宗,笔法雄健,结体遒劲,在流宕中蕴有雄浑肃穆之意。
    (百度百科)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宋小濂拜为暂护呼伦贝尔副都统,后迁呼伦贝尔兵备道员。为强边务,踏察国境一千五百余里,阅史料,勘实地,一林一湖皆了于胸,作《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整饬边防卡伦二十一座、兴学校、置警署、清税制、抚地方,造福一方,至今仍为百姓所念。
    (《海伦县志•民国二年》)(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的诗歌中,宋小濂既借助苏武和班超的典故,表明自己为国守边保土的志愿,又表达了国势衰微,个人力量难以回天的哀叹。
    B.李金镛召宋小濂随同他前往漠河协办金矿,是因为看中了宋小濂的外交才华,而宋的家人不赞同则是因为漠河太远,而且时局不稳定。
    C.1908年俄国人儒达诺夫在呼伦贝尔挑起领土纠纷,妄图将满洲里划入俄国境内,清政府被迫启动边境会谈,以解决纠纷,维护领土。
    D.宋小濂虽然对辛亥革命不理解不支持,但是他对革命者抵御外侮的要求很赞同,说明他虽然拥护腐朽的清政府,但仍有爱国之心。
    E.宋小濂在调职到北京后,就是因为不被重用,从而赋闲在家,虽然领着丰厚的俸禄,但是只能饮酒赏花,练字写诗,直到后来辞官归隐。
    (2)宋小濂为什么能在会勘两国边界的谈判中能取得成功,请结合文章从主客观两面加以分析。
    (3)宋小濂被称为三硬先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

  •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写文字,就是一种用时光“熬”和“煮”的过程。用时光煮文字,用文字煮生活,生活是汤料,加入时光的汁水,因了时光的不同、阅历的不同,因了汤料和汁水的不同,熬煮出来的文字亦不同。
    十七八岁的日子,________________;二十四五岁的日子,________________;三十岁的日子,________________;四十岁的日子,________________。
    ①用时光煮出来的文字是一罐红枣汤,初为人妻人母,甜甜蜜蜜,无限憧憬,无限期望
    ②用时光煮出来的文字是一杯清茗,淡香透明,懂得宽容达观,不再喜欢浓烈炫目的东西
    ③用时光煮出来的文字是一罐酸梅汤,酸酸甜甜,有着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生动别致
    ④用时光煮出来的文字是一罐黄花瘦肉汤,懂得了生活的悲喜,懂得了生活的五味杂陈

    组卷:2引用:1难度:0.5

六、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

  • 9.将下面的一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
    候风地动仪是公元132年张衡利用惯性原理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以摆和杠杆机械为主要结构模式来测定地震的方向感知地震的仪器。
    (1)
     

    (2)
     

    (3)
     

    组卷:3引用:1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