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辽宁省营口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而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
    B.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意境论在古代逐渐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在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子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D.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如何理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

    组卷:12引用:5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个太阳(节选)
    刘白羽
          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展开双臂,迎接亲人。
          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男女老少,振臂欢呼。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刹时间,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像海浪般回环激荡。
          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他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过他要亲自去做,不愿意让旁人知道。
          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可以听见江涛怒潮澎湃。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秦震觉得脸上粘腻腻的,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当他从法国梧桐下走过,才发现,雾是那样大,在梧桐叶上凝聚起来变成雨,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湿滑。
          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
          他仔细察看: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就枕在头下,合衣抱枪而睡。他们睡得那样香甜舒适,有的打鼾,有的嚅动嘴巴,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可是,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场上发的老棉衣,经过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露出血淋淋的脚底……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
          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他们,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姊妹,家里不管是富裕还是贫寒,总有块暖乎炕头呀!可是他们走,走,走到这里来,睡到冰凉的地上。
          他盘算着补给的数字,运输的时间,……他下定决心:“无论怎样艰难也要给战士换装,这是第一件大事,否则就对不起大家!”
          但,他的眉毛皱了一下,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很困苦的路,前面还有多少人,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是的,我们还要忍辱负重呀!
          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征站了一小会。
          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这时,他看见一个黑人影向他这边移动过来,哦,是一个战士,披着棉大衣,抱着冲锋枪,在值班放哨。秦震朝他走去,那人也朝他走来,仔细端详了一阵,敬礼,报告:“六连一排二班班长牟春光。”
    “你认识我是谁?”
    “老司令!夏季攻势进公主岭,你甩着一根马鞭子,瞪着两颗大眼睛,骑马飞跑,我挡了你的路,你大喝一声:‘闪开!’你带着一群马队,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
          秦震笑了笑,一个指挥员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在战士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
    “老战友,这么说我得向你道个歉了。”
    “咳,都是执行任务嘛!”
          牟春光这几句话唤起老熟人的亲切感,两人伸出手握住。秦震终于吐露出他沉重的心情:“你们太苦了!”牟春光明白秦司令员指的是什么,他开怀一笑说:“这有什么?就拿我说吧,当了十几年劳工,在兴安岭老黑林子里伐木,在鹤岗煤矿里挖炭,吃橡子面,披麻袋片。人嘛,就怕前思后想。将今比昔,兴旺多啦!再说,那时给人当牛做马,受苦,窝囊!现在是给穷人统一天下,遭点罪,痛快!”
          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冷雨浇不灭,江风吹不透。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而没想到战士心里都揣着一颗太阳?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牟春光压低声音说:“首长,我有个要求!”
    “你说吧!”
    “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
          秦震扑哧笑出声来:“老班长,别老说‘我们六连’。我该向你报个到,我就是这个连队里出身的战士。”
    “你?”
    “一九二七年。”
          是的,二十二前,大革命失败,阴云密布,多少人血洒武汉街头。自己就是在这里接上组织,从汉江上坐船逃出武汉,赶往南昌……
          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
    【注】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从解放战争中的武汉战争起笔,以战争进程为经线,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渡江江南下的广阔背景下,描写了秦震等解放军官兵的革命历程,用小说人物的个人生命体验与情感,折射中国技革命的伟大与神圣。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了解放军进入武汉后,人民夹道欢迎、振臂欢呼的动人场面,让读者心情也随之昂扬振奋。
    B.解放大军到达武汉时描写天气的阴凄沉闷,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也预示着战争的艰难,反衬出解放军战士的伟大。
    C.小说写秦震在经历了白天的热闹后夜晚独自出门,只交代他要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增强文章的神秘性,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D.解放军战士们秉持军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队伍组织纪律严明,而秦震为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资保障而内心感到愧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牟春光“开怀一笑”回应秦司令员的话。短句居多,语言简洁明快,充满诗意,表现了他快人快语、耿直豪爽的性格特点。
    B.小说借秦震的视角,由外在行动到内在精神,由群体形象到个体典型,逐层深入地展现了战士们刚毅不屈和坚定乐观的高尚品质。
    C.小说结尾写泰震回忆起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经历,在悲慨之余更燃起了革命的希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和历史纵深感。
    D.小说在描绘艰难紧张的军事场景的同时,也涂抹着旖旎多姿的人情伦理、信念情操等精神形态的图画,构成更加逼近战争生活真实的整体风貌。
    (3)文中关于“风”和“雾”的自然环境描写出现了两次,但内容和作用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刘白羽历来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对人生况味的感觉领悟。请仔细品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两次“觉醒”的不同含义,并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组卷:10引用:2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陈頵,字延思,陈国苦人也。少好学,有文义。父立宅起门,頵曰:“当使容马车。”䜣笑而从之。仕为郡督邮,检获隐匿者三千人,为一州尤最。太守刘享拔为主簿,州辟部从事,乘马车还家,宗党荣之。
          齐王冏起义,州遣頵将兵赴之,拜驸马都尉。遭贼避难于江西。镇东从事中郎袁琇荐頵于元帝,镇东行参军事,典法兵二曹。頵与王导书曰:“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加有庄老之俗倾惑朝廷,养望者为弘雅,政事者为俗人,王职不恤,法物坠丧。夫欲制远,先由近始。故出其言善,千里应之。今宜改张,明赏信罚,然后大业可举,中兴可冀耳。”
          建兴初制,頵补录事参军。参佐属多设解故以避事任。頵议:“诸僚属乘昔西台养望余弊,小心恭肃,更以为俗,偃蹇倨慢,以为优雅。至今朝士纵诞,临事游行,渐弊不革,以至倾国。故百寻之屋突直而燎焚,千里之堤蚁垤而穿败,古人防小以全大,慎微以杜萌。自今临使称疾,须催乃行者,皆免官。”頵以孤寒,数有奏议,朝士多恶之,出除谯郡太守。
          大兴初,以疾征。久之,白衣兼尚书,因陈时务,以为“昔江外初平,中州荒乱,故贡举不试。宜渐循旧,搜扬隐逸,试以经策。马隆、孟观虽出贫贱,勋济甚大,以所不习,而统戎事,鲜能以济。宜开举武略任将率者,言问核试,尽其所能,然后随才授任。举十得一,犹胜不举,况或十得二三。岂藉华宗之族,见齿于奔竞之流乎!宜引幽滞之隽,抑华校实,则天清地平,人神感应。”
          后拜天门太守,殊俗安之。陶侃以为能,表为梁州刺史。绥怀荒弊,甚有威惠。梁州大姓互相嫉妒,说頵年老耳聋,侃召頵还,以西阳太守蒋巽代之。年六十九卒。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一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
    B.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
    C.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
    D.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可指调动官职,改官。“迁镇东行参军事”中的“迁”指升迁。
    B.四海,古代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C.凌迟,剐刑。古代一种极残酷的死刑。文中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D.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頵志向远大。他的父亲希望宅门能通得过马车,陈頵后来出仕为郡督邮,政绩第一,果然乘马车还家。
    B.陈頵敢于直谏。他指出属下逃避事务求得安逸,建议此后,接受职任却又称病不行使职责的,全部免官。
    C.陈頵遭人嫉恨。陈頵出身贫寒低贱,多次上奏进行义正辞严的议论,指出时务弊端,朝中百官大多厌恶他。
    D.陈頵心系国事。陈頵提议应该逐渐恢复贡举考试,选拔拥有武略将帅才能的人,尽其所能,凭才能授任。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守刘享拔为主簿,州辟部从事,乘马车还家,宗党荣之。
    ②马隆、孟观虽出贫贱,勋济甚大,以所不习,而统戎事,鲜能以济。
    (5)陈頵上书王导指出“取才”有哪些不当?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组卷:6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①
     
    ,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②
     
    ,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勤洗手是预防多种疾病的好方法,尤其是预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播性疾病
    (1)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香港国际机场,您的头等舱经历始自我们体贴入微的“一站式”登机服务。
    B.信念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的普通能量转换成它们精神上的等价物。
    C.我国比较有名的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D.用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形式要多样化,诗歌、小说、电视、戏剧等都可以,总之不拘一格。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8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立身特别重视“己”“人”关系。《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中庸》也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大意都是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专在他人身上做文章,“己”与“人”畛域分明。但《论语》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己”和“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
          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与启示?请你从青年学生的角度结合对新时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个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15引用: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