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构建遇到的第一个困惑不是如何构建和怎样构建,而是中国艺术学理论“有体系吗”的质疑。原因主要有: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缺乏相关的体系性思索;另外,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当我们论“体系”时,标准常常是西方的体系观。那么,西方体系观有何特征呢?
          从学科整体的角度来讲:第一,用区分性思维化世界整体为部分,形成有界线的学科领域;第二,以理性占比多少为据,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分类,形成金字塔状的学科体系。从学术与话语的角度讲,西方的体系观多表现为从“原理”到“史”与“批评”的多角度观照,并表现出以下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有一批内涵与外延界限分明的基本概念;其二,概念间形成一个合理且严密的逻辑系统。然而,整体性与关联性还有另外的表现方式,诗性思维和诗性之语同样可以抵达理性之思。
          与西方的体系观不同,中国的体系观表现出独特的思维和言语特征。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基于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概念内涵的外溢性、概念间关系的交叉性与互动性、概念与感性直观的互证性、结构的虚实相生性、审美的体悟性等。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基本体系观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
          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中,相关的学术命题、思想标准与话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还不太相称。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认识,还须基于对体系多元性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
          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体系之思,不仅包括基于整体思维的关于“何为艺术”“艺术”中“艺”与“术”的关系、技—道—艺关系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风格,艺术接受中独特的审美心理构建等内容。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足以使中国艺术学理论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为世界做出独特贡献。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是以“中国艺术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由外、内两个向度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有机系统,体现的是艺术学理论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内部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有机关联,以及艺术学理论基于功用的学科建设内容。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是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指围绕“中国艺术”活动形成的相互关联、相对完整的一系列知识和理论。其以“中国艺术”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中国艺术活动所展现出来的关于艺术起源、本质、生产、接受以及传播等方面的理性思考。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构建同样需要立足中国本土艺术经验,在大量中国艺术经验之“体”的基础上裁中国艺术学理论之“衣”。
          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既指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概念、范畴、命题等话语以及具体的言说方式,也指各话语之间形成的学理关系与结构,是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最为灵动的部分。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二:一是纵向考察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的产生与构建脉络;二是横向梳理中国传统艺术学理论话语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命题,阐述诸话语之间的关系,总结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的各种理论话语。
    (摘编自梁晓萍《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
    材料二:
          从学科及其体制化的维度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学逐渐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并于20 世纪2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1990年被增列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历史地看,在百年变革的宏阔图景中,艺术学体现了它发展的曲折和必然,也显现出一条自觉、自信的发展主轴。特别是由于历史根源、学理和现实状况等原因,艺术学一度被文学“托管”,但艺术思维毕竟不同于文学思维,而哲学思维科学层面的“正本清源”不仅有力促进了学科建设、艺术理论等的进步,还有效促进了艺术实践、人才培养等的繁荣发展。
          2017年,新时代赋予了艺术学新的发展方位和新的历史使命。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的一体两面:守正是基础,只有坚持根本,才能明确发展方向和道路;创新是关键,只有不断推进内容和形式、观念和手段等的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艺术学建设和发展尤其需要立足中国语境、放眼国际环境,着力强化和突出“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六个特性。唯有如此,艺术学才能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历史大势中真正繁盛兴旺。
    (摘编自彭文祥《中国特色艺术学70年成就与展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学升门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没有自身的体系观。
    B.历史地看,艺术学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发展主轴和必然规律,对之正本清源,可以促进学科建设、艺术理论的进步。
    C.西方体系观主要运用区分性思维,学科领域是有明显界线的,概念间形成一个合理且严密的逻辑系统。
    D.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体现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就必须构建起与之相称的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的艺术学理论中,概念间关系存在交叉性与互动性,这与西方体系观中概念间内涵与外延界线明显不同。
    B.中国艺术学理论中的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和现实性关怀具有别样的体系之美,可以为世界艺术学做出独特贡献。
    C.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是围绕“中国艺术”形成的相互关联、相对完整的一系列知识和理论,是“三大体系”中的基础部分。
    D.艺术学在我国升门时间较短,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后又被列为“文学”门类下,2011年才升格为门类。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艺术学实践“守正创新”观点的一项是
     

    A.2021年6月,河南卫视以一段绝美的水下中国风舞蹈《祈》,再现了曹植的《洛神赋》,惊艳全网。
    B.2022年8月,中央电视台推出沉浸式戏曲研学文化节目《拿手好戏》,李斯丹妮等跨界当戏曲学徒。
    C.有商家为了迎合快餐化阅读的需求,将沈从文的《边城》书名,改为《遇见许多人,都不及你好》。
    D.国学大师启功取宋徽宗“瘦金体”的意境,形成“挺拔险峻,修美匀整”的风格,而自成“启功体”。
    (4)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中国艺术学体系观具有哪些特点。
    (5)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要坚持哪些原则。

    组卷:9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回答问题。
    再  遇
    〔日本〕石川乔司
          终于见到您了!昭子满怀眷恋地看着眼前那人。这一找就是五十多年啊。当时才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现在已成为年近八十岁的垂垂老者。那也没什么奇怪的,当年才五岁的我,现在不也是个年逾六十岁的老太婆了吗?
          为参加亡母十三周年忌辰祭拜,昭子坐上了开往东京的中央直达特快列车。从上车的那一刻起,邻座的老人就让她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先搭话的是老人。
    “那个,请问你到哪?”
    “您好。我坐到终点,您呢?”
    “我也是……唉,是我糊涂了,这车本来就是直达终点,半途不停的。”
          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都在自嘲落伍于时代了。这时候,对方眉宇间的黑痣引起了昭子的注意,她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老人一边讷讷地说着话,一边凑近昭子:“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这车,请多多关照。”
    “啊,我也是第一次呢,该是我请您多关照才对啊!”
          二人彼此低头致礼的时候,老人头顶的两个样子奇特的发旋特别惹眼。昭子觉得自己的心脏快要跳出嗓子眼儿了,记忆的闸门顿时被打开……
          兵荒马乱之际,昭子和母亲挤上了一列超员的夜行列车。车厢里拥挤不堪,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唯有昭子不受影响,还觉得很好玩,因为有一个身体结实的高个子兵哥哥驮着她。她朝下一看,发现兵哥哥的发际渗满汗水,头顶中央并列着两个奇特的发旋。昭子突然产生冲动:将来我一定要做这个兵哥哥的新娘。列车在黑暗中不停地前进,前进……
          后来,昭子从母亲口中知道了当时的艰难处境。那是战败之年(1945年)秋天的事,当时交通十分不便,长途旅行尤为艰难。母亲接到娘家发来的“父亲病危”的电报后,攥着好不容易搞到手的火车票,带着才五岁的昭子,离开九州的婆家赶往远在栃木的娘家。
          那时候母亲肚子里还怀着弟弟,车厢里拥挤不堪,母亲快撑不住了。就在这时,一个像是复员兵的年轻人向她伸出了援手。年轻人让昭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腾出空间,自始至终保护着母亲不被周围乘客挤倒,一直到东京终点站……
          受到如此体贴的照顾,母亲感激不尽,但东京车站人流汹涌、秩序混乱,母亲还来不及道一声谢,就同年轻人走散了。这成了母亲一生的遗憾。从那以后,她就凭着当时年轻人说过的一句“我叫中村”这唯一的线索四处打听他的下落。但直到最后,母亲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如果找到他,你一定要代我谢谢他……”昭子牢牢记住了母亲临终时说的话。
          现在昭子终于同恩人不期而遇了。望着老人的脸,昭子的视线渐渐模糊起来。
    “你是有什么心事吗?”老人微笑着问,同时若无其事地将手搭在了昭子肩上。
    “没……好久不见,中村先生。”最后几个字她是带着哭腔说出来的。
    “哎?”老人脸上掠过一道惊异之色。
    “您大概已经忘了,毕竟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昭子下意识地触摸老人的手。
          随着真相渐明,老人的手开始颤抖起来。
          昭子的话一说完,老人就重重叹了一口气。
    “这真是奇遇啊!我也一直记着呢。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回国便遇到你们这对幸福的母女,当时你还骑在我脖子上撒了泡尿呢。”
    “啊,是吗?”昭子被这意外的话羞得满脸通红。
    “一闭上眼睛,那时的情景就浮现出来。你稚嫩的小脸,还有你母亲的模样……你母亲长得真漂亮。”
    “要是母亲在世的时候能听到这样的话该有多好。”
          时间在慢慢流逝。说不定眼下这趟特快列车疾驶的线路,正是五十六年前载着二十岁中村和五岁昭子的破旧火车开过的线路。车窗外,似乎可以看见那时黑暗笼罩下的凋敝景色。
    “五十六年啊!记得母亲常常说,中村的头文字是N,咱关姓的头文字是S(N和S分别是日汉字‘中’和‘关’的发音声母),这也是磁石的北极和南极,互相吸引,照理我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可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呢?在这里见到您,大概真是磁力的作用吧!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自己的身体悬浮着,离开地面有十厘米……”
          昭子说出这番像是酒后的醉话,连她自己都觉得奇怪,而老人则一直沉默不语。他在苦苦思索着,五十六年前与眼前这个女人擦肩而过,半个世纪后竟又重逢,各自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复员回乡的列车上,邂逅一对幸福和睦的母女成了他走向沉沦的起点。他千里迢迢回家后发现,在战败导致的穷困中挣扎的父亲、母亲、姐姐彼此反目。不久。灾难又频频降临这个破败的家:父亲因甲醇中毒失明,母亲跟着别的男人私奔,姐姐被占领军污辱,最后,他自己也离开了家。
          他在想:你们怎么找得到我呢?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高墙里度过的……
          老人自嘲般地歪着嘴,他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刚才摸到手的钱包重新放回去而不被对方发觉。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列车都是载着不同的人生在疾驶。
    (杜海清译,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昭子前后两次乘坐的是完全不同的列车,但走的可能是同一条线路,这使得她能够又一次在列车上遇到中村。
    B.为使昭子能在五十六年后认出中村具有合理性,小说特意点出了中村眉间的黑痣、头顶的奇特发旋这些相貌特征。
    C.母亲对于当年照顾自己的中村感激在心,临终还嘱咐女儿找到恩人致谢,母亲的言行强化了昭子对往事的记忆。
    D.年轻的中村对困难中母女的照顾非常周到体贴,充公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与他后来的沉沦形成鲜明的对比。
    (2)关于小说的首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倒叙手法,直接从昭子巧遇并认出老年中村写起,形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B.“终于见到您了!”起笔即是昭子的内心独白,且语气强烈,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C.“五十六年”“二十岁”“八十岁”“五岁”“六十岁”等表示时间的数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D.小说整体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本段则采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人物的心理。
    (3)小说最后部分中村偷窃昭子钱包的情节为什么特别让人感到意外?前文为这一情节埋下了哪些伏笔?
    (4)有评论者认为,二战后日本出现的反战文学的视角大都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其对战争的反思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9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①
     
    ,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②
     
    。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11引用:10难度:0.7

四、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0月12日,位于地球之上420公里的高空的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28000公里的速度飞越北京上空。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来表达自己飞扬心绪,此举引发热议。
          从王羲之到萨曼莎,从会稽山阴兰亭到国际空间站,时间和空间有异,但“共鸣”无处不在,这正体现了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
          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0引用:10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