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2课 拿来主义》2022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11/15 14:0:2
一、选择题
-
1.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这些“大老虎”人前冠冕堂皇,一副正人君子做派,背地里却男盗女娼,他们终究逃不了被人民唾弃的下场。在见诸报端的受贿贪官中,“礼尚往来”是最常用的借口,而诸如端午、中秋、春节、生日之类的日子,都是非常好的时间“载体”。组卷:2引用:2难度:0.8 -
2.下列选项中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9引用:5难度:0.9 -
3.下列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8引用:3难度:0.9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组卷:93引用:11难度:0.6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53引用:6难度:0.7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组卷:25引用:3难度:0.8 -
7.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1引用:6难度:0.9 -
8.对下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5难度:0.8 -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15引用:6难度:0.8 -
1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2引用:8难度:0.8 -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3难度:0.8
六、其他
-
32.作者是如何论述“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的?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首先“占有”,然后“挑选”,其方法有:喻体 本体 正确态度 ①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吃掉”(即吸收) 鸦片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的部分 ② 烟枪和烟灯 ③ 存放一点,其余毁掉 姨太太 文化遗产中仅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④ 组卷:3引用:4难度:0.7
七、语言表达
-
3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万物终归于尘埃,而尘埃最终将沉寂于一抔黄泥。化土为泥,揭泥为瓦。泥在地下,瓦在天上。一座城,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一方水土。这一片土地,一部分化身为一片瓦,将历史储存在过往之中;一部分顺水而逝,融为人类的一部分养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瓦,生前覆盖大地,生后又重归于土。如此轮回,从一片瓦再到另一片瓦。不管是辉煌的皇宫,①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引用 拟人 B.引用 比喻 C.对偶 比喻 D.拟人 对偶
(3)在文中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11引用:6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