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下)诊断语文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帖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可能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材料二
宋代的化妆以妇女为主体,其风俗与唐人的浓妆艳抹相比,更多地倾向于淡雅之美。在当时,妇人画眉、油面、涂面、抹粉、穿耳、涂脂、妆靥、斜红、额黄、花钿、点唇等是一种很平常的事。宋代妇女在脸、眉、唇、耳等面部的化妆上动足了脑筋,时有额黄、鸦黄、眉黛、轻煤、茶油、花子油、红粉、口脂、花钿、靥钿等名目。
崇尚眉目美,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眉目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女性的代名词。宋代也不例外,妇女们也竞尚眉间之美,她们将自己本身的眉毛剃去,再以石黛等颜料描画成各种样式的眉毛。
黛眉
宋人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载:“今妇人削去眉,画以墨,盖古法也。《释名》曰:‘黛,代也,灭去眉毛以代其处也。’”故称之为“黛眉”。
当然,也有不用青黛点眉法的,宋代美人莹姐就发明了轻煤点眉的技法,而且还在五代“十眉图”的基础上创造了花样繁多、奇巧多变的百眉图,时称“莹姐百眉”。
眉黄
宋代妇女还往往在眉间施以鸦黄。鸦黄又称眉黄,是指在眉间施以黄粉。杨大年《真宗游春词》:“和风吹去眉间黄。”苏轼《好事近》词:“临镜纤手上鸦黄。”
黄云、却月眉
苏轼《眉子石砚歌赠胡訚》诗:“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这里所说的“横云”“却月”亦为当时流行的两种眉式。
倒晕眉
“倒晕眉”盛行于宫中,是一种画成宽阔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浅入深,逐渐向外晕染,直至黛色消失。这种眉式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因此宋词中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女子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B.眉黛代表女子,在诗词作品中,对眉黛的描写,既可以表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里和孤苦命运,也可以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与宋人化妆崇尚美眉目,只追求淡雅之美有关。
D.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女子画“远山眉”代表凄苦与离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B.“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宋代上层女子继承前代遗风,也贴“花子”装饰。
C.宋代妇女在脸、眉、唇、耳等面部的化妆上动足了脑筋,不仅平时画眉、油面等,重大场合还会在妆容上“额黄、花钿、点唇”等。
D.“倒晕眉”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表得十分明显,可见宋人十分盛行画此眉妆,尤其盛行于宫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是借“眉黛”表现女子的美丽;而“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的“眉黛”,其作用是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黄云眉”“却月眉”“倒晕眉”都曾是宋代流行的眉妆,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诗词中描写女子的眉黛,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不仅为了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增添女子妩媚动人之态,也用来表现情感。
(4)同样是谈古代女子的妆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异同。组卷:2引用:1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铁三连
余显斌 将军已经布下天罗地网,算准了敌人将会在鹘岭突围的。在这儿,将军准备埋下一颗钉子,让敌人有来无回,撞出一头的鲜血。他思考了一会儿,拿下叼在嘴上的烟斗,磕磕里面的烟灰,对参谋长一笑道:“老张,你认为派哪支部队去好啊?”
参谋长放下手里的铅笔,笑着建议,他们两人都将自己选定的部队写在手心里,然后伸开手,看是不是一致。
笔墨拿来,两人各自拈了笔,在手心写下了选定的部队,然后喊声“一二三”,两人同时摊开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两人的手心都写着三个字:铁三连。
然后,作战任务开始急速下达。
在军事会议上,参谋长将这次作战目的说清,并将任务一一下发,包括铁三连的。将军特意留下许山,拿下嘴里叼着的烟斗,严肃地说道:“你们的任务是守住鹘岭,断敌归途,这直接关系到这次作战任务能否完成,能做到吗?”
许山胸脯一挺,大声回答:“铁三连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不能’二字。”
将军再次打量一下许山,如一座铁塔一样竖在自己面前,脸上的线条刚硬,坚强。他伸出粗大的巴掌,在自己这位喜爱的下属肩上重重拍了一掌,故意激将道:“小子哎,不行可别硬撑着,说一声,我老头子马上走马换将,不会让你为难的。”
许山立正,再次声音响亮地保证道:“放心,铁三连是千里马,绝不是草驴。”
将军呵呵大笑,在衣兜里反复摸着,什么也没有摸出来。在大家疑惑的眼光中,他想了想,拿下自己嘴里的烟斗,在衣袖上使劲地擦了擦,递给许山道:“你小子不是喜欢我这个烟斗吗?拿去吧,提前奖励给你了。”
参谋长大笑,将军可是舍了老本了。
许山愣愣,哎了一声,很高兴地伸出双手接过烟斗,向将军和参谋长敬礼,准备离开。参谋长拦住他,特意提醒,战士们三天三夜急行军,在漫天飞雪里刚刚赶来,一个个困极了,千万别在战场上埋伏时睡着了,让敌人钻空子跑了。
许山回答:“请参谋长放心,我把眼皮用火柴撑着。”
将军与参谋长对望一眼,他们选中三连,就是看中了他们的钢铁劲儿。望着大雪纷飞中许山渐渐远去的背影,将军摸着胡茬子对参谋长说:“老张,这个许山和他的铁三连,将会成为对手记忆里一个永远的噩梦的。走,老伙计,下一盘去。”
两人摆开阵势,楚河汉界起来,一边静等着前方胜利的消息。将军下了一会儿,伸手摸摸衣兜,许久,想起什么似地摇着头念叨着:“这小子,给他烟斗,他也不知道推让一下,这可真让我断顿了。”
参谋长哈哈大笑。
敌人在将军布置的几路大军围攻下,连连受到打击,损失很大。当天晚上,气温骤降,天地一片冰雪苍茫。冰天雪地里,敌人无路可去,果不其然,第二天天一亮就车流滚滚,人喊马嘶,向鹘岭方向突围。将军听到报告,一拳砸在桌上,嘎嘎大乐道:“傻蛋,你们这次是死定了。”参谋长立刻准备拟定嘉奖令,颁发给铁三连。
可是,鹘岭方向,竟然一片寂静,枪炮声并没有如期响起。将军和参谋长急了,电话里频频联系许山,却无人接听。到了下午,通讯员带着一身积雪匆匆赶来报告,敌人已经逃跑了,而且跑得很轻松,几乎没放一枪一弹,全从鹘岭突围而去,顺着鹘岭那边的漫川大道跑了,一路去了上津。
将军愣了一会儿,坐在那儿,瞪着眼呼呼地喘气。
参谋长摸着下巴,苦苦思索着,许久猜测着:“难道……真的都睡着了?”
将军咬着腮帮子,一下扔掉手里的茶缸,呼地一声站起来,一跃上马,气呼呼地冲向大雪纷飞中,警卫连的战士见了,也纷纷骑马跟上。参谋长挠挠脑袋,也上马紧随,追上将军,轻声劝道:“问明白再说,是不是有别的原因。”
将军回头咆哮道:“放走敌人,天大的原因也不是原因。”
马儿在雪地跑着,积雪飞溅起来,如一团团梨花。风呼呼地刀子一样刮着,满山冰碴在风里落下,咵咵地响。到了鹘岭,参谋长一鞭马儿跑到了前面。他想,应该先找到许山,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他去了,不一会儿又骑着马回来了。
将军怒吼道:“许山呢,他的铁三连呢?”
参谋长没有回答,眼圈红了。
将军疑惑地望望参谋长,参谋长指指前面不远处的一个山包。将军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雪地里,一个连的士兵都静静地埋伏在那儿,一动不动,一个个身上都堆满了积雪。
他跳下马跑过去,这些人仍一动不动,俯卧在那儿。其中,许山埋伏在最前面,抬着头,望着前方,好像在观察着什么,又仿佛在谛听着什么。他脸上的线条,和离开将军时一样坚硬,一样刚强。将军喊他,他不答应。将军慢慢走到他的跟前,他也不起来。
将军一愣,俯下身子一摸,许山早已没有了鼻息。
他冻死了,冻成了一个冰雕,嘴里紧紧地咬着烟斗。铁三连一个连的战士,都静卧在雪地里,冻成了冰雕。在冰天雪地中,他们仿佛一尊尊大理石雕塑,趴在那儿,一动不动,眼睛盯着前面,盯着敌人来攻的方向。
将军的手缓缓举起,放在帽檐边。这个从不流泪的汉子,哗的一下,眼泪涌了出来。
这一刻,四野寂静,天地一色。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参谋长不约而同地选定许山部队,说明他们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心有灵犀的默契。
B.将军告诉许山,如不能完成设伏任务不要硬撑,这并非不信任他,而是出于对部下的关心爱护。
C.将军面对壮烈牺牲的铁三连涌出了泪水,泪水中包含着对伏击失败的痛苦,也暗含无言的懊悔。
D.将军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对敌人轻松突围愤怒咆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认为许山放走了敌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将军和参谋长在战前下棋这一情节,寥寥数笔,既延宕了紧张的叙事节奏,又间接写出二人对许山伏击必胜的信心。
B.“这一刻,四野寂静,天地一色”,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出将军沉浸在铁三连壮烈牺牲的悲痛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C.参谋长提醒许山,战士三天三夜急行军已很困乏,不要在埋伏时睡着,让敌人钻空子跑了,这为后文敌人突围埋下了伏笔。
D.小说叙述视角独特,没有选取激烈的战斗场面进行描写,而是选取一个典型场景,来展现革命战争的残酷和革命战士的精神。
(3)在小说情节安排中“烟斗”多次出现,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铁三连被冻成冰雕设伏失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3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3.(甲)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丙)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B.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C.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D.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即夏、商、周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白丁、布衣、庶民等相类似。
C.夷三族,秦汉时期的一种刑名,有说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另有说,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D.论,可指史论,即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善恶;也可指政论,即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以正谬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当“用客治国”,并着重论述“逐客”之危害,即逐客资敌,会损民益仇,最终的结果是“国危”。
B.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并致使他被捕入狱。李斯与三位忠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C.姚鼐借李斯事秦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应当为自身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阿附助长。
D.姚鼐严厉批评了“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②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5)乙文中,李斯两次“叹息”。他“叹息”的原因是什么?请分别解释。组卷:6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①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③一日凉。【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③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作者似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是高明的手法。
C.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在昨夜雨后,村中游赏,欣赏了夏末雨后村舍之景。
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却仍能保持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组卷:2引用:1难度:0.2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3)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文言知识考察(本题共9小题,27分)
-
1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1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林觉民《与妻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鲁迅《这也是生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正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以上的名言激起了你哪些思考和感想?请结合自身的发展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