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祥华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8/6 8:0:9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总计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塑料,人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业态发展,中国塑料制品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用品消耗量持续上升。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提供的数据,2019年中国产生废塑料6300万吨左右,废塑料总体回收率为30%,那么,我们应如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做好垃圾分类,关键在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塑料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能回收利用,将极大减少资源浪费。然而,由于不同塑料的回收价值、分拣成本差异较大,如何对塑料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一直是待解难题。
随着全国禁限塑时间表确定,各地陆续推出多项禁限塑政策。当传统塑料“下岗”,谁来替代它们?《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推广使用可降解购物袋、可降解包装膜(袋),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加强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等。
“相对于几百年才能消失的‘白色垃圾’,在堆肥条件下,全生物降解制品能在30天内被微生物分解90%以上,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态进入自然界;在非堆肥条件下,垃圾处理厂未处理干净的部分全生物降解制品将在2年内逐步降解干净。”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项目总监郭德凡表示,公司生产的生物降解塑料符合国际、国家权威标准。他表示,在使用全生物降解制品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做好垃圾分类、定点弃置、集中处理,不应随意丢弃。
那么,塑料制品要达到什么标准才算生物降解呢?国际相关标准规定了4项测试:一是生物降解测试,材料能被微生物分解并转化为二氧化碳;二是崩解测试,材料能在堆肥过程中崩解,不存在“白色污染”;三是生物相容性测试,堆肥残留物不能对生物生长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四是重金属含量测试,不能含有重金属,对堆肥残留物产生影响。只有同时通过这4项测试,才能被认可为生物降解塑料。
价格是影响可降解塑料推广应用的一大因素。据了解,一个生物降解塑料袋的价格一般是一个普通塑料袋价格的两到三倍。
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零废弃项目政策主任谢新源是志愿者之一。他说,如果垃圾袋采取生物降解塑料材质,需要考虑好衔接问题。一方面,生物降解塑料完全降解需要满足工业堆肥的温度、湿度、菌种等特定条件,因此建设工业堆肥设施是改用可降解垃圾袋的前提。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居民使用普通塑料袋作为垃圾袋,如果这些塑料袋进入厨余桶,会影响厨余垃圾处理,因此相关部门应协调好可降解塑料袋和垃圾分类的关系,教会居民正确投放可降解塑料袋和普通塑料袋。
专家建议,明确可降解塑料的使用范围和适用级别。例如,与食物接触的包装物、装厨余垃圾的塑料袋等,应优先考虑使用可降解塑料。对于大规模使用可降解材料难度较大的行业,应推广可重复使用的制品。
塑料污染涉及面广,治污需齐抓共管、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5年,应基本建立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多元共治体系。
“解决塑料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把源头减量、产品设计和中端回收、加工以及后端再生产品应用等各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利于塑料回收和再生的闭环。”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副组长王永刚说。
“要从根本上解决塑料垃圾污染问题,还得靠减量和循环利用。对于那些采用循环利用包装、共享布袋等耐用品重复使用的做法,更值得下大力气创新和推广。”一位专家如是说。
(摘编自央视网《准备好和塑料说“再见”了吗?》)材料二:
近日,三菱化学和一家包装材料制造商共同研发出了可在海水中降解的塑料袋。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新产品是根据微生物分解土壤中垃圾的相同机理创造,其材料是用甘蔗等植物性成分制成,很容易溶解在海水中。因海水中的微生物少于土壤的微生物,所以塑料袋在海水里需要约1年时间即可完全降解,预计该产品的价格将是传统塑料袋的6倍以上。
降低塑料袋的使用频率亦可帮助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据《华盛顿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日本每年产生的900万吨塑料废物中,有86%被回收利用,其中8%被燃烧,其余被运往垃圾填埋场。
但是日本人对塑料袋的使用似乎到了一种痴迷的态度,不论是一只香蕉,还是一个煮好的鸡蛋,或是巧克力饼干,日本便利店都会将它们用塑料袋包好后,销售给顾客。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日本人均产生的废料比大多数发达国家少,但人均产生的塑料废料却比除美国以外的世界任何地方都多。在全球每年使用的5400亿个塑料购物袋中,日本消费者使用了大约300亿个,是英国的17倍。
针对此种情况,日本中央政府制定了到2030年将塑料废物减少25%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收费政策,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日本各便利店对塑料购物袋开始收费。
(摘编自科技日报《日本环保塑料袋可在海水中快速降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爱护地球,减少资源浪费。如果我们能处理好塑料的回收利用,将会对我们减少资源消耗有帮助。
B.“白色垃圾”需要经过几百年才能彻底消失,而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则能在一月之内就被分解90%以上。
C.建设工业堆肥设施,满足工业堆肥需要的温度、湿度、菌种等条件,将有助于生物降解塑料完全降解。
D.三菱化学等研发的可降解塑料袋在海水里约一年时间才可完全降解,原因之一是海水中的微生物比土壤中要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降解塑料袋的单价通常是普通塑料袋单价的两到三倍,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降解塑料推广应用。
B.我们要养成好习惯,不随便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做好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工作。
C.如果协调好可降解塑料袋和垃圾分类的关系,居民就不再使用普通塑料垃圾袋,有利于厨余垃圾处理。
D.虽然日本人均产生的塑料废料多于我国,但从塑料废物回收利用率上看,我们国家却要远远低于日本。
(3)下列各项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某企业承载原料的塑料桶出现问题,该企业维修人员经过讨论,维修好塑料桶,并继续使用。
B.北京市朝阳区慧谷阳光小区的居民李阿姨用一些塑料制品、泡沫等到小区里换取新的塑料袋。
C.一位居民自备一次性手套,把厨余垃圾倒入厨余垃圾桶里,再把塑料垃圾袋放入“其他垃圾”桶里。
D.小王在超市里买了很多东西,然后售货员用塑料袋给小王打包,既方便,又快捷,便利于生活。
(4)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语言的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5)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减少塑料制品污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4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突出了胡杨树即使孤单,也会释放出具有感召力的美。
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小说用成人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3)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对树的情感变化过程。
(4)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本文中的“树”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组卷:11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2(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在网上搜索,会找到很多关于功能饮料的说法:“功能饮料与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功能饮料会使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喝功能饮料有生命危险”等等。① ,但是也都是各执一词,没有定论。
有研究报道发现,功能饮料中含有牛磺酸和咖啡因,这些成分是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力的主要有效成分。的确,每天摄入适量的咖啡因② 。根据推荐摄入量,咖啡因每天的安全摄入量不得超过300毫克。③ ,反而容易导致咖啡因中毒,引起失眠、头痛、易怒、暴躁、肠胃不适、心悸和肌肉颤动等不适症状,严重的话甚至威胁生命。我们平时喝一罐功能饮料,一般来说达不到引起咖啡因中毒的量,但如果每天都喝,或者一次喝得太多,就可能引起不适的症状。另外,也不能说咖啡因是功能饮料带来威胁的唯一原因,除了咖啡因,一般的能量饮料中还含有很多其它的成分,据报道,对这些成分安全性的研究目前还不够。
因此,虽然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对功能饮料的敏感程度不相同,但是如果不是实在需要,还是尽量少喝或不喝功能饮料。
(1)下列句子中的“实在”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实在”,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A.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
B.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C.他名义上是个大学生,可实在只有中学程度。
D.他匆忙上岸,竟不曾说真姓名与实在的住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28引用:23难度:0.7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总计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相遇。在本月的学习中,我们得以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孙权、刘裕、廉颇、鲁迅等在语文课本中诗意地相遇。
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愿意和其中的哪一位相遇呢?相信这相遇定会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或共同探讨人生
请以“当我与 相遇”为题目,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要有生动记叙和细腻描写;人物形象要鲜活生动、个性鲜明;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8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