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振华中学中考化学诊断试卷(5月份)

发布:2024/11/29 17:0:2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今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574引用:35难度:0.5
  • 2.我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  )

    组卷:288引用:3难度:0.8
  • 3.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组卷:10引用:3难度:0.9
  • 4.口罩之下,天使的战“疫”烙痕让人心疼。图中相关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组卷:250引用:11难度:0.6
  • 5.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组卷:3878引用:114难度:0.5
  • 6.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811引用:21难度:0.5
  • 7.下列与氧气有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组卷:307引用:3难度:0.5
  •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735引用:18难度:0.5
  • 9.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组卷:805引用:12难度:0.5

二、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60分)

  • 27.酸碱的研究是重要的课题。
    (1)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烧碱,是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造纸等工业。
    ①分别配制20.0g 5%、10%和20%的氢氧化钠溶液,以下操作合理的是
     
    (填序号)。
    A.称量前,在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上分别垫两张滤纸,将氢氧化钠放在纸上
    B.用20mL量筒量取水并仰视读数
    C.盛放溶液的试剂瓶为细口瓶且贴上标签
    ②小明在a、b、c比色皿中分别加入等量5%、10%、20%的NaOH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颜色的变化曲线如图1。请你观察如图回答问题。

    说明:溶液无色时色度值(透过率)为100%。
    写出两条规律性结论
     
     

    (2)在生活、生产中改良酸性土壤、中和废水、治疗胃酸过多等均是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的具体体现。在实验课上,发现有部分中和反应现象并不明显。
    【提出问题】以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为例,如何证明它们发生中和反应了呢?
    【设计实验】
    方案一: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步骤一、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
    步骤二、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看到
     
    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
    【实验反思】
    ②乙同学取适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继续探究,下列方法能说明两者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再滴一滴稀盐酸,溶液呈无色
    B.再滴一滴稀盐酸,溶液呈红色
    C.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红色
    D.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无色
    方案二: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检验是否有氯化钠生成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于是用玻璃棒蘸取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蒸干,发现有白色固体析出,从而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确实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
    【提出质疑】
    ③同学们立即表示反对,白色固体会不会是氢氧化钠呢?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将白色固体溶解于少量水中,再检验白色固体成分,下列药品可行的是
     

    A.CuSO4溶液
    B.稀盐酸
    C.FeCl3溶液
    D.稀硫酸
    【拓展延伸】还有同学想到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于是利用水的生成来说明酸和碱反应。
    【查阅资料】
    Ⅰ.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Ⅱ.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
    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如图2所示三个实验:
    ④证明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
     

    ⑤造成丙中U型管左侧液面降低、右侧液面升高的原因有: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或者
     

    【反思总结】
    ⑥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证明中和反应发生的方法,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一、证明反应物被反应掉了;
    二、
     

    组卷:105引用:1难度:0.6
  • 28.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Ⅰ.探究丙酸钙的性质
    【进行实验】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装置    
    现象 试管内壁有水雾 注入酸后,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②中现象说明有CO2产生。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由实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Ⅱ.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
    【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序号
    配方 面粉/g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酵母/g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蔗糖/g 0 0 0 0 5 5 x 5
    丙酸钙/g 0 0.06 0.10 0.15 0 0.06 0.10 0.15
    开始发霉时间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解释与结论】
    (3)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
     

    (4)第2组,⑦中x为
     

    (5)对比第1组、第2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
    (6)某同学认为“制作面食、糕点时,丙酸钙用量越大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组卷:658引用:1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