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对一切社会来说,这个关系有着共性,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也有着共同的基本原则。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公利是一个基本原则,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中国古代关于义利公私关系的思想,肯定义以为上,要求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私利服从公利的基本精神,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然而,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又有不同的情况,对这个关系的处理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原则。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也有着古代等级制所决定的时代特点。具体说,在传统思想中有着把义与利、公利与私利对立起来,否定和压制个人私利的情形。汉代董仲舒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典型的表现。以后宋儒更以“欲”为“万恶之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甚至灭尽人欲,更表现了这种否定和压制个人物质利益的倾向。在法家那里也有类似的情形,法家要求百姓私利服从公利,同时提出立法去私,也要求当权者大公无私。韩非说:“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他把公利与私利的关系等同于人主与匹夫的关系,以人主为公利的代表;实际上,这也就是以人主一人、一家的私利为天下、国家的公利。这就不能不导致对普通百姓物质利益的否定和压制。清初黄宗羲曾尖锐地批评过这种现象。他说,尧舜时期,他们“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而后来的君主则不然,是“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把天下看作自己的产业;把自己的私利说成是天下的公利,“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私利服从公利的原则精神是正确的,但其实际的实行却是压制了个人的物质利益。这是传统思想中深刻的矛盾。
传统思想中的这种矛盾,有深刻的根源。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从而反映这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也是不同的。在存在着利益对立的社会里,一般来说,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总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也总是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的公利,要求人们服从其私利。在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社会条件下,儒家所提倡的义,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等级制的需要。荀子在讲到以义制利的时候曾经具体提出了“进则近尽,退则节求”的原则。他说,对于国君,其物质利益不可能完全满足,但可以尽量求接近于满足;对于像守门人那样地位低贱的人,其物质欲望不可能完全去掉,但可以尽量节制。一方面是尽量满足,另一方面是尽量节制,这就是其以义制利的具体内容,清楚地反映出等级制的特点。就是在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的人们对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水浒传》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那里,梁山好汉与官府之间,对于一切问题的义与不义,都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梁山好汉认为是替天行道的义举,官府都认为是大逆不道,是抢劫,是造反。但他们的原则却是一个,就是以义为取舍的根据,不取不义之财。所以,基本精神是一个,但社会公利、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义的具体内容更因人们的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基本精神是正确的,具体内容则是服务于等级制的。
我们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继承,就是要继承其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精神,而批判和抛弃其具体的、时代性的内容;要继承其以义为上、见义思利、私利服从公利的原则,而对于传统的义的内容则要加以改造。在我们的社会里,社会的公利与个人的私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每一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和提高,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天我们提倡的义,应该反映公利与私利的这种统一的关系,树立公利与私利统一的义利观。
(摘编自钱逊《中国古代人生哲学》)(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是社会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
B.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存在着公利与私利对立的情形,这是统治者维系自身利益造成的。
C.社会制度决定了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又决定了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决定了公私矛盾。
D.新的义利观,要对传统思想进行扬弃,更重要的是赋予传统“义”的内容以时代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继承了荀子以义制利、否定和压制个人追求私利的思想。
B.董仲舒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乏积极意义。
C.法家的立法去私,将公利与私利转换成人主与百姓的关系,这就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D.梁山好汉与官府都认可以义制利的观点,二者对“义”的具体内容的理解是一致的。
(3)下列选项,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所法混淆了私利与公利的界限。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见利思义的观点,仍可作为当代社会的标准。
C.“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价值观,是一种道德追求,并不反映公利与私利的矛盾。
D.“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这是墨子为了达到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而提出的主张。
(4)本文是如何逐层深入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5)对于某网络主播偷税被罚13.41亿人民币的事件,请结合本文的义利观,谈谈你对偷税这一行为的看法。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幽冥钟
汪曾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过怀疑,认为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而且只有夜半撞。半夜,子时,十二点。别的时候,白天,还听不到撞钟。“暮鼓晨钟”。我们那里没有晨钟,只有夜半钟。这种钟,叫做“幽冥钟”。撞钟的是承天寺。
关于承天寺,有一个传说。传说张士诚是在这里登基的。张士诚是泰州人。泰州是我们的邻县。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叫张士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字!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王”字,再写了左边,再写上边,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冠,皇基永固,一贯到底!——赏!”
我小时候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曾经细看过承天寺山门的石刻的匾额,发现上面的“承”字仍是一般笔顺,合乎八法的“承”字,没有先称王、左文右武、戴了皇冠、一贯到底的痕迹。我也怀疑张士诚是不是在承天寺登的基,因为承天寺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一座皇宫的格局。
承天寺在城北西边,挨近运河。一进山门,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雄宝殿的房顶上长了好些枯草和瓦松。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座寺好像是空的。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罗汉堂东南角有一口钟,相当高大。钟用铁链吊在很粗壮的木架上。旁边是从房梁挂下来的撞钟的木材。钟前是一尊地藏菩萨的一尺多高的金身佛像。地藏菩萨戴着毗卢帽,跏趺而坐,低眉闭目,神色慈祥。地藏菩萨前面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幽微。
为什么在钟前供着一尊地藏菩萨呢?因为这钟在半夜里撞,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狱里的,——大概以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她们光明。而地藏菩萨是地之神,好心的菩萨,他对死于血崩的女鬼也会格外慈悲的,所以钟前供地藏菩萨,极其自然。
撞钟的是一个老和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他已经几十年不出山门了。他就住在罗汉堂里。大钟东侧靠墙,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白天,他随堂粥饭,洒扫庭除。半夜,起来,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就开始撞钟。
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
“东——嗡……嗡……嗡……”
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
“东——嗡……嗡……嗡……”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一圈,又一圈……
夜半,子时,幽冥钟的钟声飞出承天寺。
“东——嗡……嗡……嗡……”
幽冥钟的钟声扩散到了千家万户。
正在酣睡的孩子醒来了,他听到了钟声。孩子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
承天寺的钟,幽冥钟。
女性的钟,母亲的钟……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午,飘雪。
(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文本二: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幽冥钟》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旧生活。记录“我”的所见所闻,具体呈现了颇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深情厚谊。
B.小说用语自然而不失典雅,开篇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起笔,既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又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C.小说精于构思,不着痕迹。文中写张士诚因“承”字的写法而滥杀无辜的情节,看似闲笔,实则与后文钟声的慈悲形成对比。
D.“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运用通感,形象地写出了钟声的质感,又表现了钟声的圆浑。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写承天寺撞钟的老和尚,年老体衰,生活清贫,每天重复简单的工作,蕴含着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B.文本一结尾写孩子听到钟声后,“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庇护。
C.文本二中作者说习惯写家乡的人事物,并不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怀恋,而是与对传统生活的熟悉和旧时邻里的感情有关。
D.文本二作者以后记的形式,回应了读者对其作品的误读,对小说散文化给予了他个性化的理解,反映了求变求新的态度。
(3)文本一后半部分反复描写钟声,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文本二汪曾祺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的这一小说的创作主张。组卷:15引用:4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语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谋略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智能决策行为,是智慧之树上最艳丽的花朵。而要让谋略之花盛开怒放,①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当年讲“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因为文化是谋略的源泉,谋略是文化的升华,奇谋是文化沃土中迸发出的创新之花。与西方崇尚暴力的军事文化传统不同,② ,“止戈为武”“以战止战”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才有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经典谋略。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阴阳为代表的朴素辩证思维,导致了看问题祸福相依的思维习惯,这成为“守正出奇”“避实击虚”等的直接来源。俗话说的“急中生智”“计上心头”,指的是奇谋妙计往往都是以灵感的方式出现,③ 。比如,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一位工兵参谋提出用高压水枪冲击以军沙堤的战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之所以能出此奇谋,在于他有着丰富的物理、装备、地形等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占有的知识越丰富,文化基础越牢固,思维越发达,思考问题角度就越多,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奇谋就越容易萌发。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阴阳为代表的朴素辩证思维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看问题祸福相依的思维习惯,这成为“守正出奇”“避实击虚”等的直接来源。
B.以阴阳为代表的朴素辩证思维的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了看问题祸福相依的思维习惯,这成为“守正出奇”“避实击虚”等的直接来源。
C.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阴阳为代表的朴素辩证思维,形成了看问题祸福相依的思维习惯,这成为“守正出奇”“避实击虚”等谋略的直接来源。
D.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阴阳为代表的朴素辩证思维,导致了看问题祸福相依的思维习惯,这成为“守正出奇”“避实击虚”等谋略的直接来源。组卷:0引用:1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说,“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告诉我们:干事创业,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积微成著。
请充分理解《中庸》中这句话的含意,在虎年来临之际,给自己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