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数字乡村治理注重发挥数字技术的效用,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引擎”。但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技术在为数字乡村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点。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时,要注重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将保持乡村性作为数字乡村的治理特色。
          自乡村性进入西方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乡村性既不是现实的地理空间,也不是虚拟的抽象存在,而是乡村社会、空间关系相互建构融合的体系。乡村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折射出乡村价值的留存与再造,这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核心本质。
          数字乡村治理与保持乡村性可以达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是在系统把握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和发展乡村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弥补了传统乡村振兴模式的诸多治理缺陷,是最具有实现乡村性要素价值优势、更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乡村振兴模式。然而,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破坏乡村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绩效提升。
          第一,数字乡村治理破坏历史文化积淀。传统乡土社会有着许多文化遗产、家风家训、民间工艺、历史文化等,这些文化大都静态地存放于农村祠堂、文化礼堂、乡村文化站。即使有些乡村地区通过借助电子化设备和技术化手段将其进行活态展示,但由于没有很好地挖掘和阐述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因而实践中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育功能。
          第二,数字乡村治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乡村振兴时代,数字乡村治理通过发挥现代技术优势价值,为乡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问题。这源于人们对技术价值观的认知偏差,只注重短期的科技治理效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数字乡村整体性发展规划。例如,数字乡村治理注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化肥培育技术等来提升农业产量,但由于农药等污染品的大量应用,使得乡村面临前所未有的自然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甚至给人们带来了农产品安全性风险。
          第三,数字乡村治理破坏资源要素禀赋。长期以来,为了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资金、土地、人才等核心发展要素单向地流入城市,直接导致了许多农村不断走向表退,集中表现为农村“空心化”。而许多村庄套用城市改造的逻辑推行所谓的“数字乡村振兴”,给乡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方面,势必忽视乡村的本地文化传承,使得乡村独特的地域资源被打破。另一方面,一味追求乡村现代产业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
          第四,数字乡村治理破坏乡村道德情感。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注重亲情、道德、伦理的社会。而基于工业化、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当代数字乡村建设,使这种底蕴深厚的传统乡村文化道德逐渐被快餐式的城市文化所取代。在乡村地区,微博、微信、QQ等现代媒介平台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村民群众之间互动交流,给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孤独、生存上的无助和生活上的不便,使得构建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上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礼俗习惯等乡村文化价值观不断式微,甚至在所谓的“限制人性思想解放”的口号中走向消亡。
    (摘编自沈费伟 陈晓玲《数字乡村的治理特色:乡村性的视角》)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要素被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激发出治理的创新能量。在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已渗入百姓生活: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办理医保等常用业务,了解监督各类村庄事务,申请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乡村治理的效率与效能大大提升。
          然而,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推行过程中,一些困难与挑战客观存在。当然,乡村治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其对基层治理的赋能作用与深刻影响不容忽视。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
          其一,要培养和提高乡村干部与群众的数字素养,引导村民逐步接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除了开展相应培训,还要想办法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变“要我用”为“我要用”。建议参考目前应用较广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方式,将治理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与积分挂钩。当村民完成平台登录、业务办理、在线议事等项目后,后台自动记录相应积分。若达到一定积分,可换取相应生活用品与服务,以达到激励效果。
          其二,要选拔培训一批村级信息员,解决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的长期运营管护问题。具体要培育多少信息员,是专职还是兼职,需要根据当地数字化平台的运营维护需要和使用情况,以及基层干部承担能力等,统筹考虑、精细布局,避免出现人浮于事或过重加码两个极端。
          其三,要合理建设各类数字化治理平台,注重整合使用,不盲目建设、不搞“盆景”。要以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导向,依据地方财力量力而行,在科学衡量投入与产出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平台建设。针对区域内同一项工作内容,避免出现省市县乡等各级平台的重复建设,规避资源浪费和潜在贪腐问题。
          我们还应认识到,技术不是万能的,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在农村的熟人社会,技术的触达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登门问候带来的温暖,聚会议事讨论的深度,都不是仅仅依靠数字化媒介能够实现的。总之,技术永远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服务切合群众所需,实事换来村民笑脸,才是衡量工作做得好的标准。
    (摘编自侯馨远《推行乡村治理数字化要避免形式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对数字乡村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点,由此可见技术不是万能的。
    B.数字乡村治理有其基础性,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模式,但实施过程中给乡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破坏性。
    C.存放于乡村之地的静态文化,即使被电子化设备和技术化手段进行活态展示,实践中也大都流于形式。
    D.现代技术的数字化农业尽管带来了规模化、产业化的效益,但从乡村农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并不可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推行过程中,一些困难与挑战客观存在,导致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现象的出现。
    B.目前应用较广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方式,能达到激励效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乡村干部与群众的数字素养。
    C.区域内同一项工作内容,若出现省市县乡等各级平台的重复建设,就不能避免资源浪费和贪腐问题。
    D.技术不是万能的,农村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温暖与深度,不能依靠数字化媒介来实现。
    (3)下列数字乡村治理的案例中,不能支持“技术不是万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A.陕西某乡村发展剪纸产业,用电脑制作替代手工剪纸,手工剪纸技艺濒临失传。
    B.新疆转基因抗虫棉推广,有效控制了棉铃虫,也导致其他次要害虫种群数量增加。
    C.四川自贡市某县开设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但因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网络直销受阻。
    D.部分来自农村的打工族以电话问候、网络拜年替代回家探亲,让家里老人产生失落之感。
    (4)两则材料关于数字乡村治理问题的论述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乡村性”的理解。

    组卷:10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变成马的那一天
    刘诗寒
          父亲变成马的那一天,母亲和我就站在他的身旁。
          那天夜里,残云遮月,星辰隐蔽,爷爷将洗脸盆摔在了墙面上,撞出一阵山响。他像往常一样刚喝完一瓶二锅头,烈酒在肚子里翻腾着,将他的灵魂搅得不得安宁。他瞪着烧得通红的眼珠子望着父亲,动作矫健得就像个小伙子一样骑在了父亲身上。而枯瘦的父亲却宛如一匹老迈的马,不停地喘着粗气,躺在地上,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一点点地干瘪下去。
          爷爷扬起胳膊,朝父亲的脸上打去,一下接着一下,打得无比响亮。
          爷爷又扬起腿,将前来劝架的奶奶踹在了门槛上,不仅撞破了她的脸,而且磕坏了她的腰。
          那条白狗哆哆嗦嗦地缩在墙角,浑浊的狗眼盯着父亲快要翻白的鱼眼,他嘴里打着呼噜,显然是吓坏了。
          爷爷脖子上直爆青筋,嚷道:“我们家祖上几代本本分分!竟然出现你这样的畜生,滚,离开这个家!永远也不要再回来!”
          母亲就站在一旁,盯着父亲跌进尘埃里的脸,嘴角布满了灰尘,鼻孔渗出一丝鲜血。母亲的表情很平静,好像她也认为爷爷这样做是对的。
          爷爷的喊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离我们家两公里远的深巷不停地传来犬吠。
          就在前一天,父亲送给我一只白狗陪我玩耍,我特别喜爱它——说心里话,父亲每一次都会变着法儿地送给我各种我喜爱的东西。
          但是爷爷却将白狗一脚踢开,愤怒地说:“别动!这又是偷来的!”
          我便害怕地将白狗放在了一旁。
          直到派出所的警察来到了我们家……
          畜生!蛆心的孽障!爷爷每次都会这样叨念着让人听起来胆战心惊的话。他的眼睛里同时也闪现出来他们父子曾在院子里对峙的场景。
          父亲长相粗俗,豁着两颗门牙,游手好闲,气管还不好,常常哮喘,算命先生说他活不过十八岁,可他却顽强地活到了现在,并娶了我的母亲,还生下了我。
          我对母亲说,我不喜欢父亲,我很讨厌他,讨厌他给我的一切,玩具、书包、学费。还有,我听到人们背地里的窃窃私语和声声叩问,说他就是一个贼,一个盗窃犯。我想,他给我搭建的城堡,都有可能是用各种见不得人的方式偷来的。
          所以我不喜欢他,甚至是厌恶他。
          我不知道这些话是不是违心的。
          我说:“我不喜欢他。”
          而母亲却一直沉默着。后来她说:“连我都是他偷来的。”
          我便不再说话了,因为我不能不喜欢我的母亲。
          最先看到父亲变成马的,是我们的街坊邻居。他们手指向远方,一脸诡异地对着我笑嘻嘻地说:“鸟儿,那就是你爸。”
    “在哪儿?”我傻里傻气地张望着:
          我很久都没有看到父亲了。
          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看去,辽阔无边的大野地里,一匹老迈而又略显笨拙的马,没有任何嘶鸣,马蹄踩进深沉的大地里,埋着头,漫无目的,孤独地朝着夕阳奔跑。
          后面,有一群农民在追逐着它。
          父亲真的变成一匹马了吗?也就是爷爷口中常骂的畜生?
          我怀疑父亲是不是疯了,母亲却什么都没有讲,她低下头。感到很羞耻。
          我问母亲:“父亲为什么不再是人了?变成龙,变成凤凰,哪怕变成其他一些说得过去的动物也行啊!”
          母亲说:“这已经是你爸最大的本事了,变成一匹马也没什么不好。”
          爷爷去世的那天夜里,他也像匹失去族群的老马一样,没有了力气,身躯渐渐坍塌。有人看见父亲站在大野地里,面朝家的方向,发出阵阵嘶鸣。爷爷的耳朵抖动了一下,眼睛盯着天花板,嘴角微微颤抖着,像在诉说着什么。
          后来母亲对我说,爷爷是在呼唤着父亲的乳名,他一定很悲凉,也很难过,是他放弃了那个小偷小摸的父亲,任他像恶之花一样在暗夜里生长。父亲曾经也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婴儿,只是在奔跑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爷爷的暴虐不仅使他失去了自身的父爱,而且失去了他曾最心爱的小马驹。
          母亲就这样一个人带着我,我也渐渐长大。当我再见到父亲的时候,我们中间不光隔着一层铁栅栏,似乎也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他试图努力地扬起手臂向我挥动,可我感觉他不像来自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人。我害怕极了,试图逃离……
          你知道吗?羚羊宁可溺死在湖里被鳄鱼吃掉,也不愿意丢掉小羊。
          我知道,妈妈。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没有放弃的原因。
          我知道,妈妈。
          你爷爷曾经放弃了他,可我们不能。
          我知道,妈妈。
          后来,每当有人一脸假笑地问我:“鸟儿,你爸呢?他什么时候回来啊?”
          我说:“快了。”
          快了?
          我鼓起勇气,又走进了男子第二监狱,心里对自己说:“是的,快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18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痛打父亲,是因为性格暴躁又喝了酒,但更是因为,偷盗的父亲让本分清白的爷爷觉得丢脸。
    B.爷爷痛打父亲时,母亲看着受伤的狼狈的父亲,她的表情很平静。其实她心里是不赞成爷爷这样做的。
    C.邻居们最先发现并告诉“我”父亲变成了一匹马,可见,邻居还是关心我们家,有情有义的。
    D.爷爷对父亲,内心是思念的,儿子是他一生的痛,这从他临终时唤着儿子的乳名看得出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主要靠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展开情节,但也不乏精到的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B.文本叙事富有含蓄之美。如,奶奶被爷爷踹伤,就间接交代了奶奶对父亲的溺爱和爷爷对此强烈的不满。
    C.文本既没有拘泥于写实,也没有完全用虚构来折射现实。而是选择了虚实相融的构思方式。
    D.爷爷暴虐刚正,母亲隐忍坚韧,小说中的这两个形象呈现出一种对比烘托产生的美感。
    (3)在小说创作中,虚构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作者为什么要构思父亲变成了一匹马?请结合文本简析。
    (4)小说为什么选定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而不是其他家庭成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2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太史公传循吏,自春秋尽周末几数百年,然为之传者,四五人而已,何其难也?盖有其人而事不传者多欤?如麴令、何易于,使无人焉见于诗歌文字,亦没没于后世矣。居高明者易彰,而卑困者寡述,势固然欤?或曰: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任峻、邓艾、杜元凯之流,其兴利与召信臣等,而功名之意居多焉。君子亦探其心,而不欲与以是名,则副乎循吏之名者,盖其难哉!
          近今之世,吾得一人焉,曰石家绍,字瑶臣,翼城人,道光二年进士,官江西知县,终铜鼓营同知。自大吏僚友、搢绅先生、士民卒隶,无不以君为循吏也。入都时,除夕饮余斋中,论《史记》不绝口,问君所行事,则笑谢不自言。及卒,见其友所为传,皆为民吏者所当为,人或怠焉伪焉,独力诚行之以尽其心。
          江西尝大饥,钱粟未办,而饥民集西山者已数万,齐声呼贩,巡抚署屋宇皆震,大吏不知所为。或曰:“急檄石令。”石令至,万众皆迎伏跪拜曰:“愿听处置。”是赈也得缓而无变。夫啼呼抢攘之时,见一人则帖然服者,惟婴儿于慈母则然,而君能得之数千万汹汹饥迫之众。且君之于民,非能解衣而遍衣之,推食而遍食之也。而若此何哉?夫殊尤桌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然而非父母其心者,则不能为,此君所以得此于民者欤!
          尝自记曰:“吏而良,民父母也;其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故自号曰“民佣”。嗟夫!父母之保抱其子者,盖日为佣而不自知也,是则君所以自处者矣。
    (选自梅曾亮《柏枧山房集》)(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殊尤桌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B.夫殊尤桌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C.夫殊尤桌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D.夫殊尤桌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掌管天文历法等。文中指司马迁。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礼部会试的登科者,第一名叫状元。
    C.搢绅,古代官员把朝会时的笏板插在腰间,也作“缙绅”,转为官宦的代称。
    D.巡抚,明代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的军政大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瑶臣虽然被官民认为是一个循吏,却拒绝谈论自己尽心为百姓所做的事情。
    B.在江西遭遇严重的饥荒、官府缺少钱粮赈灾时,石瑶臣主动到来,平息民愤。
    C.石瑶臣认为好官员就像百姓的父母一样,并进一步表明自己甘为民佣的想法。
    D.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循吏形象,表达赞美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
    ②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
    (5)作者认为史书记载的循吏很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组卷:43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两小题,11分)

  • 8.汉字,是最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般,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哲理。有许多汉字通过巧妙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给人某种有益的启迪。请根据示例的规律,完成相关题目。
    例如:“思”——勤耕“心”上“田”,“思”想才会获得丰收。
    又如:“问”——只要开“口”“问”,学习就有“门”。
    又如:“偏”——有了“偏”见,常常会把“人”看“扁”了。
    再如:①“
     
    ”——
     

    ②“
     
    ”——
     

    组卷:1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地,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作为对高三学生的“五四青年节”寄语,学校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艾青《希望》中的诗句。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2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