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2023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10/5 2:0:1

一、基础知识

  • 1.给加点字注音。
     
     
     
     
     
    成吉思
     

    组卷:25引用:2难度:0.9

二、阅读

  • 3.朗读《沁园春•雪》,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按要求从不同角度赏析。
    ①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抓住关键词语赏析)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③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惜”字换成“笑”可以吗?“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可否删去?为什么?
    (2)下列关于《沁园春•雪》的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写到成吉思汗,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带有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组卷:114引用:2难度:0.4
  • 4.阅读《沁园春•长沙》,回答下列问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注释]①《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
    (1)下列词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下面对词内容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B.第二句开始的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和气氛。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里以反问结尾,实际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沁园春•雪》中的一句话作答是?

    组卷:51引用:2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