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日新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1/4 2: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其实,在儒家看来,仁首先要处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如果生者对死去的亲人尚且没有痛惜与敬慎之心,对待周围并无亲情关系的人又怎能有怜惜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另外,丧葬并非丧礼的终结,作为丧礼的延续,祭祖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敬天法祖,是儒家礼仪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为了修正自身的德行,同时,他们也深信对祖先的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因此,丧葬和祭祖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此外,丧祭之礼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但又不是宗教。中国人这种对于鬼神的处理方式,并不过分追求外在化和实体化,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人们不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刻意抽离出来,丧祭仪式可以保证这种信仰不会从情感和记忆中抹去,庄敬的丧祭仪式中产生的深沉而真实的情感,能够促使个体心理结构的建立。这种心理结构的核心是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总之,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所内蕴的这种文化体系始终在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并成为古代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隐而不显的锚。传统社会共同体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演化之中,儒家理论继续保持了其教化的作用,儒学的主体部分仍然可以嫁接到现代社会之中。虽然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取代了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建构方式,但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并且从未被其他道德理念真正取代过。因此,在当代,对于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并进行现代转换,重建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以继续为社会的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摘编自王绪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并把它们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
B.在儒家看来,仁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首先表现在处理生者与死者关系的态度上。
C.一个人随便对待逝者,他对待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所以丧葬改革是错误的。
D.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一直受到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文化体系的深刻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丧祭之礼的内涵和相应的文化体系是完全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儒家“丧礼”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在当下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从“理论依据”“文化结构”和“礼制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对“丧祭之礼”的重视。
D.文章既肯定传统丧礼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对其内涵需重新审视并进行现代转换,体现出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认为“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荀子的说法有失武断。
B.重视“送死”之事,可增强家族内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使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更加和睦团结。
C.丧祭之礼是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人们通过化礼为俗,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转化到日常生活中。
D.今天我们需重新认识和反思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继续为社会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4月13日在京落下帷幕,职业教育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已为各行各业累计培养输送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但由于缺乏清晰合理的分类标准,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普通教育的“衍生品”和“附属品”。在一些人心中,职业教育“低人一等”。针对这些问题,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出台。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教育仍然面临结构性矛盾,相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短板。
此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对于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助力其进一步改革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一场教育变革,关乎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摘编自胡浩、翟永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释放了哪些信号?》)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对于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每年培养毕业生约1000万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在全国超2亿的技能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多万人。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亟须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更大。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地各部门应从根本上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宏观统筹,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摘编自丁雅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材料三:
有数据表明,职业教育招生数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就相应上升约0.5个百分点。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国内发展来看,中国都需要一支庞大、稳定的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以适应未来综合国力竞争需要,同时对接国内就业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创业创新和工业化发展的关键一环。
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而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一招,也是解决“技工荒”、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等问题的重要方法。职业教育在稳就业保民生、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个人而言,职业教育开拓了成长成才的路径,在高等教育之外,为个体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要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学校要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更多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提升职业教育就业对口率。
(摘编自陈立鹏《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使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B.职业教育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其发展面临一定的“瓶颈”,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对外部因素依赖性大。
C.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D.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紧密,发展职业院校要对接产业,更多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教育面临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是短板,发展职业教育能促使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B.技术技能人才都来自职业院校,他们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职业教育的作用凸显,其地位将超过普通教育。
D.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也能解决技工荒的问题,还能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3)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2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雕刻师
墨中白 泗州城香花门外的闹市,常有白胡须老者在葫芦上雕像。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都称其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雕刻的人同真人似的,就是价格不便宜。舍得花银子让葫芦先生雕刻人像的多是城里的商贾。他们有钱,可给再多的钱,葫芦先生也不会去他们家里。想雕像,到香花门花鸟市场找他。要求在宣纸绸缎上画不行,就在葫芦上刻。
普通市民是拿不出钱坐在那儿让葫芦先生雕像的。但,他们可以看。围观葫芦先生雕刻,是不需要掏钱的。
泗州人说,葫芦先生的刻刀一转,热闹的香花门,突然就安静下来,连市场上比赛唱歌的画眉也挂在笼边,一动不动了……
还有人说葫芦先生住在东城墙根的一棵葫芦树下,那棵树结满了葫芦。葫芦先生就睡在最大的一个葫芦里。树上的葫芦摘也摘不完,却无人敢偷,葫芦藤上缠着一条蟒蛇,日夜守着那些葫芦……
葫芦先生原来是红遍京城的一个魔术师,最擅长演百变葫芦娃,那些葫芦和蟒蛇都是他变出来的……
泗州人乐于讲,大家更喜欢听。
不管别人如何说他,葫芦先生一个葫芦雕像收五两白银,这个价格不会变,在花鸟市场现场雕刻的规矩不改。就这样,看值就来。
葫芦先生一周才来一次,日期也不固定。可能逢二,也可能是八或是十。即使这样,有钱人也愿意去坐着,候他。
据米商米吨说,自从他把老娘的像雕刻在葫芦上,天天抱在怀里暖着,他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有的商家生意不顺,听后,将信将疑,也将父母的像刻在葫芦上,供在家中。说来也奇,生活中,他们把父母当佛敬,生意真的慢慢好起来了。
有天,看着许多人围着看,葫芦先生便摇摇头说,今夏飞雪,家里粮,省着吃。
望着太阳,大伙笑了。地里的麦子再有不到一个月就能收了,还能饿肚子吗?
当大家把镰刀磨得雪亮准备收麦时,起了狂风,天黑得像悬在头上的一盘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先落下鸡蛋大的冰雹,随后,飘起鹅毛般的大雪。
夏日飞雪。
泗州人这才想起葫芦先生说的话,后悔没有听他的。
城里,许多人家都盼着新粮下来哩。一场雪,让他们感受到了无言的寒冷。
大雪后,雨不停。
断炊,一顿两顿可以,三顿不吃,肚子饿得慌。
有人就盘算起东墙下那些葫芦,可一想到传说的蟒蛇,又吓得缩回了念头。
大雨声中传来葫芦先生在香花门作画的声音,刻的是收获的麦子。葫芦上那胖乎乎的麦粒,诱得人直流口水。
泗州人见了摇头说,画的粮食不能充饥。
有人走近,试探着向葫芦先生讨要,真的就给了。
捧着葫芦的人,回家就有麦子度日了。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排着队想要一个刻有麦粒的葫芦。帮着发葫芦的人是米吨。
抱着葫芦回家,明明葫芦上雕刻的是麦粒,倒入锅里的却是大米,稀稀拉拉不多,够续命的了。
天晴了,大水退去。田里的麦子减产,但不至于绝收。晒着有点瘦长的麦粒,大家说,多亏了葫芦先生。有人抱着鸡上门感谢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说,要谢,去谢米吨。
大家知道米吨是个善人。
这次雨雪,钱多本以为会大赚一把的,没想到让葫芦先生刻的葫芦给搅和了。这两年,当铺生意一年不如一年。钱多想,大家不缺吃穿,这当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他看来,灾季就是他的丰收年。葫芦先生是拿刻刀在划破他的钱罐子哩。
地痞牛二不知好歹,乘着酒兴直奔香花门。到了葫芦先生面前,也不坐,像石碾般杵在哪儿。“刻,刻,刻!”牛二厉声道。
“坐下来吧。”葫芦先生轻言细语。“你站着。”牛二喷着酒气,如耕地累倒的黄牛。
“刻什么?”葫芦先生也不生气。
“我属蛇,雕蟒。”牛二的声音,半条街都能听见,“必须在我衣服上刻。”
“不刻在葫芦上,你不后悔?”葫芦先生笑着说。
“俺就要破你的规矩。”牛二哈哈大笑,脸上的横肉把眼睛挤成了一条缝。
“站直了。”葫芦先生并不起身,刻刀一挥,说,“好了。”
牛二就感觉身上冰凉,低头一看,衣服上真有条大蛇。他能感觉到蛇越缠越紧,仿佛有人用手攥着他的心。他的脸色顿时煞白,兜里的银子也被挤到葫芦先生的手里。
“找钱多,抱着。”葫芦先生将一个刻有蛇身牛头的葫芦递给牛二。
牛二听话地将葫芦抱在怀里,果然舒服多了。吓得他头也不回,跑了。
回家后,牛二酒也醒了,却放不下葫芦,放下就揪心地疼。想到葫芦先生的话,他找到钱多,一把将其搂在怀里,心疼好多了。
牛二舒服了,钱多可受不了,似被条蛇缠着。
无奈,两人相拥去找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递过两个葫芦说,回家敬着吧,转身走了。
钱多手捧的葫芦上站着他的父亲,身后是泗州百姓。
牛二手捧的葫芦上坐着他的母亲,身后坐着一尊佛。
钱多望了眼牛二,发现他的横脸舒展了许多。牛二悄悄告诉他,心疼好多了。
(选自《小说月刊》2021年第3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点题,用简洁的语言交代老者的身份雕刻者,“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都称其葫芦先生”,表明大家对他的姓名不感兴趣,与后文形成对比。
B.小说语言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饰和描摹,使用口语化和大众化的语言,增加了生活气息,通俗易懂,让人读来感到轻松愉快,亲切自然。
C.文中米吨将母亲的像雕刻在葫芦上,生意越来越红火与后文牛二手捧的葫芦上坐着他的母亲,身后立着一尊佛形成照应,表达了作者认为百善孝为先,做人要仁爱、善良的主旨。
D.文中大家磨亮镰刀,准备收麦子时的环境描写,着力描写了狂风、黑天、冰雹、大雪等景物,暗示了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烘托出人们后悔的心情。
(2)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简短,甚至一个句子形成一个段落。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3)有人评论墨中白创作的《雕刻师》充满了传奇色彩,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组卷:3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9.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简洁准确,不得超过15个字。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组卷:4引用:2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花丛中,蜂忙蝶舞;植物茎秆上,蚂蚁和蚜虫亲密合作;土壤中,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互惠共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9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