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山西省长治市太行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45引用:16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在天堂的爱      一天,父亲开口跟我要钱了。最初的借口是身体不太好,要做全身检查,我便寄钱给他。
          几天后,他又来了电话,说想买个电动三轮车。他好像听出我的迟疑,说:“你给我出一半,我自己出一半,把家里羊卖了,现在羊又涨价了。”我又如数把钱汇过去,心里却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趁着公休,我决定带女儿回家去看看他。
          事先并没有告诉他,以免他担心--以前每次说回去,他晚上都睡不着。
          门锁着,隔壁的三叔说他去放羊了。我牵着女儿去坡上,远远地看见小小的羊群,近了才看见他:坐在一棵树下打瞌睡,旁边铺着块塑料布,上面放着吃了一半的饼儿、一小袋咸菜,还有一壶水……心里一酸,喊了声“爸”。
          他激灵一下睁开眼睛,半天才反应过来:“丫头,你怎么回来也不先说一声?”女儿抢着说:“给您一个惊喜。”
          他的确很高兴,顾不得跟我多说什么,拉着外孙女回家找“稀罕物”--那些女几爱吃的红薯干、柿饼……都是他自己做的。女儿吃着东西,院子里有些杂乱。
          角落里,放着他骑了很多年的脚蹬三轮车。“爸,你买的电动车呢?”我随口问。有些慌张:“我……还没买呢,人家说下月电动车降价。”
          我收拾院子,听见他给弟弟打电话:“你姐回来了,你们晚上也回来吃饭吧。”又小声叮嘱一句,“多买点儿好吃的。”
          我想说什么,但又住了口。那些年,心里始终介意父母的偏心。因为年少的嫉妒,我对弟弟刻意远了,后来赌气般地考上了一所好大学,毕业后又进了一家不错的外企,做了白领,而弟弟最后勉强读完职业中专,进了县城一个小工厂,对我更是仰视中又多了些敬畏。
          下午,弟弟两口子带了孩子早早回来,还买了很多东西。
          父亲亲自下厨,让弟弟打下手,做了很多我爱吃的菜。很意外,他竟然把每一道菜都做出了母亲的味道。吃着吃看,我几乎流下泪来。
          晚上,弟弟提议让我们去他家住,可我还是决定留在家里。我在院子里陪他说话。他说其实弟弟一直很牵挂我,弟妹还给我女儿织了毛衣……他说材里正在统一规划,又说母亲生前想重新翻益房子……绕了很大的圈子,才最后试探着问:“你们要是手头不那么紧,能不能……你知道的,你弟弟他们……”
          我打断他:“爸,翻盖房子需要多少钱?”心里,忽然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
    “大概,大概要两万块吧……”他的声音低下去,又赶快补充,“我的羊要是都卖了,也能卖好几千块钱。”
          我愣了一下,去年金融危机开始后,薪水不升反降,而城里消费却日渐高涨……我啜嚅着:“爸,我回去看一看再说,应该不是太大问题。”
          他低下头:“丫头,难为你了。看看能有多少,爸年纪大了,别的事也不会花钱了……”
          我笑了笑。月光暗暗的,他一定看不出我的笑容有些苦涩。
          在我把钱汇给父亲快一个月后,老家一个亲戚来城里办事,来访家里。闲聊起老家房子翻盖的事,他有些诧异:“没听你爸说要翻盖房子啊。”然后他想起来什么,“对了,你爸把羊都卖了,帮你弟弟买了辆小客货车,你弟不在工厂了,给人开车送货呢,不少赚钱……”
          我的心里,像瞬间被凉水浇透。原来,他始终是偏着弟弟。我终于忍不住把自己关在洗手间,借着哗哗的水声哭了一场。之后好些天,我都没有主动给他打电话。
          后来是他先打了电话来,我只是淡淡应付着,他只好讪讪地挂了电话。三天后,我接到弟弟电话,说他去世了,心肌梗塞。猛然想起他三天前电话里那些琐碎的叮嘱和我的冷淡,犹如一块重石砸在心上。我没有想到,那竟然是我最后一次听到他的声音。
          赶回家去,第一次我和弟弟抱在一起痛哭,安置了后事,走的时候,弟弟送我去车站说:“姐,要常回来,爸妈都不在了,家还在。”一句话,我干涸的跟中忽然再度充满了泪。我想也许以后,这个所谓的家,我不会常回了吧。过了好久,我才从他的离去中平淡下来。
          但是人生,真的竟是这样祸不单行。冬天过了一半的时候,老公经营的一家小出口公司被一个客户骗走了全部资金,我们家顿时陷入窘境。
          没想到弟弟知道后竟然坐了火车,第三天一大早就赶了过来,进了门,什么都不说,从怀里掏出报纸包着的一沓钱来:“姐,这是5万块,不多,先拿着应急。”
          我吃惊不已:“你哪来的钱?”“这几个月开车拉货赚了一部分,用房子抵押贷了3万,县城里房子不值钱,只能贷这么多……”
          我心里一热,把钱推给他:“我不能用你的钱。”弟弟急了:“姐,去年工厂倒闭,我和你弟妹都下岗。你给了爸4万块,让他给我,还不让爸告诉我是你的钱。”
          我呆住了,弟弟依然在说:“爸说了,小时候你总让着我,因为我是弟弟,现在我要保护你,因为你是女人。爸还说,有一天他不在了,我就是你娘家……”
    “爸!”我一转头,泪如而下。我这个薄情的女儿啊,他是早就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吧,他是知道生性高傲的我,连亲情都不会索取和依赖吧。所以,他要替我预订未来的爱和守护。原来他最爱的孩子还是我啊!
          我转回身紧紧抱住弟弟,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紧紧抱住。
          我想,此刻睡在天堂的他,一定是安心了。
    (取材于网上同名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爱如山,父亲平常生活简朴,但为了培育儿女间的亲情关系,让亲人在他离世后还有爱可以依赖和守护,他开口跟女儿要钱,即使被女儿误解也毫无怨言。
    B.本文善以细节传神。父亲放羊时的塑料布上放着的饼、水、咸菜等,揭示了父亲生活的艰辛;文中两次写和弟弟“抱”在一起,暗示了“我”对家人的心态在渐渐转变。这些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文中借“月光暗暗的”环境描写,渲染环境氛围,借以掩饰“我”笑容中隐含的苦涩,并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标题命名“睡在天堂的爱”,揭示了深沉厚重的父爱,父亲深深了解儿女的性格,为儿女考虑至微至细,却极少当面说出,用心良苦,直到把这份爱带到天堂。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结合故事相关情节,简要分析“我”对父亲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白居易传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馀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注】①勋庸:功勋。此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履道里:洛阳里巷名,唐白居易居处。③科头:指不戴冠帽。④鸡林国:国家名。
    (1)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B.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C.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D.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是指古代男子十五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因未及壮年,故称弱冠。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乐府”本是始于秦汉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的年龄而离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句子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组卷:3引用:2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进入正式登记阶段。作为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可以为编制“十四五”规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重要信息支持。此次人口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采集,数据直接实时上传至国家,有效杜绝中间环节可能受到的人为干扰。

    组卷:6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2006年度鲁迅文学奖。他在受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美丽,生命就没有美丽可言。”拖着病残的身躯,史铁生又一次用坚强的意志和坚毅的品格演绎了生命的美丽。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本学期以来,你从语文课本各专题学习中、从与同学交往中,是否感受到人生的诸多美丽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