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2021年单元测试卷(6)

发布:2024/12/21 19: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陈晓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就没有“乡土”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离别的韵味了。

    组卷:9引用:3难度:0.7

一、现代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
          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新乡贤”的时代角色十分突出。他们很多人出自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化进程的趋势中,从基层乡土去看中国社会或文化的重建问题,主要是怎样把现代知识输入中国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基地乡村里去。作为输入现代知识必须的人这一的媒介,“新乡贤”的社会建构,具有尝试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的珍贵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深植于乡土之中,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有着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的精神。在中国家族、乡土文化传承中,具有深厚的根系和广阔的脉系。乡土文化的有机循环,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农民一朝的拾粪起,到万里关山运枢回乡止,那一套所系维着的人地关联,支持着这历久未衰的中国文化。”“新乡贤”文化建设无疑秉承和凸现着这一传统文化的底色。
    (摘编自王先明《“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
          材料二:
          城镇化已经变成成了一个滋味复杂的命题,近20年以来,它陆续将诸多治理困境呈现给了转型中的中国。在这当中,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社会治理失败尤其令人忧心。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乡村已经被一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抛在了身后。正气喘吁吁地奔跑在它狭长的影子中。
          稍微盘点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以城镇化为关键词的农村报道少见正面的消息,浙江上虞“乡贤文化”确实是难得的例外。在这里,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与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一个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既存续了人文精神,也展现了现代公共治理规律的新型乡村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乡土社会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转型中最艰难的部分。费孝通先生曾言,“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现代社会崇尚契约精神,乡土社会通行伦理规矩,简单嫁接与拿来主义在这里是行不通的。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
          上虞的“乡贤文化”,正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他们回乡安度晚年,不仅能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支援新农村建设,还能以自身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泽被故土。他们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他们离乡与返乡的过程,正是在文化意义上打通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过程,而他们返乡支援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乡土社会启蒙和转型的过程。
          因此,对乡村治理而言,发挥乡贤作用、培育乡贤文化要会用劲、用巧劲。上虞的做法有其地域特色,是地方政府有效探索的成果,但其所体现的“方法论”,当是中国乡土社会转型和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它以自身的成功再次重申了两个判断: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智慧,二、中国社会必须以自身文化为基点完成现代转型。今天我们所致力于探索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这两个判断为前提。
          招商引资不算难,打造特色经济不算难,将某一地的GDP提升到某一数字也不难。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上虞的“乡贤回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也为乡村治理命题设置了一个讨论层次,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在这个层面上进行。
    (摘编自《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
          材料三:
    “乡贤文化”要“新”在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上。“乡贤”,过去多指有文化、有识见又善行乡邻的贤达之人。有史以来,乡贤就是维系中国乡村运转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绵延不绝,显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也应看到,我们现在涵育的“乡贤文化”,其主体不仅有别于旧时代乡贤,而且文化内涵既应传承过去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重要要素,更有着契合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指向。况且,并不仅仅是有文化、能说会道的就是“新乡贤”,根本是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围绕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确立与弘扬来干事情、做贡献。明乎此,“新乡贤”才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目标。“乡贤文化”的涵育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特质的新方向。
    “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在火热的新农村建设中锻炼提高,更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上构建养护,还需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社会贤达反哺桑梓、造福乡里,扶持“新乡贤”,推介发展“新乡贤文化”。
    (摘编自姬建民《涵育“乡贤文化”贵在其“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乡贤文化”建设需要以中国乡土文化为底色,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
    B.近年来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负面报道,这都是“乡贤文化”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造成的。
    C.材料二在实践中为材料一提供了观察样板,这一样板可能具有个性特点,但也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
    D.材料三对乡贤进行了符合时代价值观的定义,这里的“新乡贤”和材料一、二中“乡贤”的含义相同。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要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也需要培育更多“新乡贤”重建乡村。
    B.我国城镇化让人们滋味复杂,是因为城镇化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更因为其取得一些成绩。
    C.只有落实好浙江上虞做法重申的两个判断,才能做到中国乡土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D.“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需要多方发力、多点突破,不能急功近利。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是看人民怎么去应用这些设备。”
    B.“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C.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D.“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4)材料三第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新乡贤相比旧时代乡贤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8引用:7难度:0.5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中,不时有以农村、乡土为背景的故事出现。这些作品大多以穿越、重生、架空历史的二次元叙事方式,臆造一夜致富、_____的传奇人生。它们固然描摹了乡土情结、故园美好,但无论是从类型故事的创新,还是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农村现实题材的突破来说,都_____.优秀的网文作品往往会成为下游产业与资本追逐的IP.通过对近年来网文IP的影视、动漫改编案例的观察研究,不难发现,农村题材、乡土概念的网络文学与其庞大的用户群,与这二十年来_____的乡村变革是不匹配的。
          当我们把视域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更大的范围来_____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作品,(  )一些作家与作品甚至享誉国际,成为永恒的经典。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柳青的《创业史》等,这些作品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乡村变迁史上浓墨重彩地绘制了一幅全景图。他们的作品整体是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与记录,而且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其“镜像”价值不言自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改头换面 乏善可陈 风云际会 考查
    B.改天换地 乏善可陈 风起云涌 考察
    C.改头换面 一无是处 风云际会 考察
    D.改天换地 一无是处 风起云涌 考查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发现,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
    B.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可以被发现。
    C.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可以发现是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的。
    D.可以发现,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的是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的作品整体是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与记录。
    B.他们的作品整体反映了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记录与反映。
    C.他们的作品整体反映了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记录与反映,而且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D.他们的作品整体是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记录与反映,而且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组卷:9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