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东区域共同体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6 9:3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
“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结果,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组卷:63引用:13难度:0.1
一、2(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姚老爷
高淑霞 花溪镇地处京西古道。
花溪镇东街济世堂的姚老爷远近闻名。姚老爷体型微胖,宽额,小眼,逢人先笑,他早年在外读书,写一手好字。
姚老爷绰号“姚三丸”。传说姚老爷年轻时,七里外李家坨的财主李福祥病重,先前只是不思饮食,请了几位郎中看后,病情越发严重,脑涨目眩,鼻子流血,已经卧床不起了。李家人把姚老爷请去,姚老爷把脉之后,从药箱里掏出一些萝卜籽碾碎,加了点面粉、茶水,调和搅匀后捏成三个小丸,嘱咐李福祥每日分三次服用。李福祥服下第一丸后,鼻血止住了;第二丸服下,目眩脑涨的症状没了;第三丸服下,李福祥起床想吃东西了。“姚三丸”绰号由此得名。
姚老爷没儿子,只有大凤、二凤两个闺女,两个闺女相差两岁。
姚夫人在大凤9岁时去世,姚老爷在父亲的催促下两年后续弦,续弦后没有生育。大凤、二凤长到十六七岁时,出落得像葱芯一样水灵,被镇上人称为花溪镇两朵花。
姚老爷的父亲摇着头说:“儿啊,你赶紧再娶一个,要不抱养个男孩,养大了好继承这份家业。”
姚老爷说:“听您的。”却始终不动。直到他父亲去世,他也没再娶,没抱养。镇上人对此说三道四,他听后笑道:“人各有命,命里没有不强求。”
姚老爷把闺女当儿子养。大凤、二凤小时候上私塾,大了进城读女中。
日伪统治时期,花溪镇西南五里有一个日军据点,据点里有两个炮楼,驻扎着日军的一个中队。
夏末的一个下午,大凤、二凤带着一个男人回到姚宅。姚老爷认识这个男人,是大凤的美术老师,夏天来过家中。
第二天,花溪镇传开了,“姚老爷也太开明了,送女儿去洋学堂读书不说,还让闺女自己找对象。唉,都把人领家来了!”
姚老爷在街上溜达,遇到熟人探问便笑着摇头:“唉,女大不由爹了。大凤找的这个夫婿家道还算殷实,刚留洋回来。这次领回家让俺看看,然后回女婿老家拜见公婆。”
两天后,姚老爷派了两个伙计,装了一车嫁妆,送大凤夫妇。二凤也跟了去。
后来传出大凤、二凤当了八路军,那个男人是共产党在北平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三人是去西山给八路军送药品,用姚老爷送的那车嫁妆做掩护,药品就藏在嫁妆里。
姚老爷被日伪军抓进炮楼,他们恐吓姚老爷说出实情,不说就杀了他。姚老爷瞪着眼喊冤,“啥实情?实情是俺闺女出嫁!”
日军头目抽出军刀抵住姚老爷脖颈,姚老爷闭眼不说话,刀刃下压,鲜血溢出,姚老爷一动不动。他们用尽招数,姚老爷一口咬定,俺说的是实话。
最后他们要姚老爷拿出两万块大洋了事。翻译官说:“太君说了,拿来,就放了你!”姚老爷说:“这么多大洋,俺一时半会儿凑不齐,要不你们容俺半个月。”
日军头目听完翻译,哈哈大笑,又对翻译官叽里哇啦一通。翻译官说:“太君说了,十天,十天之内,你送这来。不送,就要你老命!”
姚老爷回到家,忙着变卖家当,筹钱。他让家人传出话去,要出手家里的珠宝玉器,筹钱“孝敬”日军。
日军头目派出监视姚老爷行踪的眼线陆续回来汇报:
“姚老头害怕了,正在四处筹钱……”
“姚老头把家里的字画都卖了,这两天又……”
“好!好!”日军头目哈哈大笑。
第六天上午,眼线突然发现,姚老爷不见了。
济世堂经营上百年,典型的前店后院建筑,药铺临街,古旧窄小,后面却是一座三进院的大宅子。日伪军赶到花溪镇,砸开药铺冲入宅院,院内空空如也。日军头目怒目圆睁,下令搜查。话音刚落,爆炸声四起,瞬间燃起一片火海。
不久,在离花溪镇一百多里的宛平城,新开了一家何记药店,老板宽额,小眼,像极了姚老爷,只是鼻梁上多了一副金丝眼镜。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的“传说”为中心人物蒙上传奇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把脉之后,采用“萝卜籽”“面粉”“茶水”常见之物显奇效,体现了姚老爷丰富的治病救人经验。
C.姚老爷逢人便说“女大不由爹”,大凤带回了女婿,还要回女婿老家拜见公婆,其实是用嫁妆做掩护,把药品送出去。
D.姚老爷没有听他父亲的话再娶生子继承家业,也不理会镇上的人说三道四,只说“人各有命”,说明他是相信命运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姚老爷”为题,既表明故事情节围绕主要人物“姚老爷”展开,同时也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B.第二段写“他早年在外读书,写一手好字”,为他后来让女儿上私塾,进城读女中做了铺垫。
C.关于“姚三丸”来历的部分在叙事顺序上属于补叙,让小说情节避免平铺直叙,富于变化。
D.小说语言质朴真实,“啥”“俺”等符合人物身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形象的深入人心都源于作者的匠心独运。请以姚老爷为例,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4)济世堂起火爆炸后不久,“在离花溪镇一百多里的宛平城,新开了一家何记药店,老板宽额,小眼,像极了姚老爷,只是鼻梁上多了一副金丝眼镜”,这样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组卷:13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而言, ①不但可以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不可或缺。
②,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选择。据调查统计,男生更偏爱对抗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而女生更偏爱技巧性与柔韧性的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单一的体育活动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育习惯的养成,固然与学校教育有关,但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庭拥有足够的体育氛围,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体育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三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组卷:20引用:1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绛先生曾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人生与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1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