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7 8: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艺是对现实生活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活动,一个国家的文艺水平,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这个民族的思想境界。文艺有优劣,有高低,评价的标准就在于它是否为人民而书写,是否为人民而歌唱。
          文艺要为人民抒情,这是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因为一个成功的文艺作品,不会是作者的自吟自唱,而应是与读者的情感共鸣、心灵合唱。一个文艺作品是否有广阔的视野,是否有深厚的根基,决定了它能否获得成功。只有扎根于社会实践,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艺工作者才有可能真正地打开视野,从“小圈子”中走出来,写出具有群众基础的优秀文艺作品。
          文艺要为人民抒情,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创作观。近些年来,文艺领域有些杂音、噪声,“偏”“怪”“奇”渐渐流行起来,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是不会哗众取宠的,他们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做指引,为人民写作,为人民抒情,不论外界多么嘈杂,他们总能坚守自己的良心,为人民群众呐喊,为基层人民歌唱。
          文艺要为人民抒情,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真实的情感。中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艺工作者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真情和热情,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创作反映群众呼声的作品。
          文艺要为人民抒情,也需要文艺工作者以负责任的心态去创作。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句名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搞文艺创作,就要有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对作品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文艺工作者要多推敲、多思考,把每一个字都落到实处,让每一句话都充满感情。
          文艺要为人民而歌唱,这样的文艺才真正具有价值,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作观,用优秀的作品为人民抒情。
    (摘编自李凯歌《文艺要为人民抒情》)材料二:
          抒情是诗歌的基本特质,但诗歌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诗言志”,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
    “道始于情”“诗缘情”,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可惜,情感匮乏是时代普遍性问题,冷漠是某些现代人的标配表情。当代诗歌因为情感的匮乏,情感浓度不够,导致精神性匮乏。当然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光有“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更高的精神性力量。孟子将这种精神性力量称为“浩然之气”。“浩然之气”需要长期培育涵养,否则就不会生长、增进。
          精神性力量,首先是一种情感力量。情感是一切诗歌、文学和艺术的基础,所谓诗歌、文学和艺术,就是情感的形式化。情感要转化为精神性力量,首先需要文字和艺术的形式化。然后,情感还需要精神化,才具感染力、冲击力。
          那么,如何将情,感转化为精神性力量?这就需要积蓄、组织、调节和转化。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形式化,但仅仅停留在抒情,也不能转化为精神性力量。就像孟子所说的,情感还需要“配义与道”,才能成为浩然之气,成为一种精神,才能长存天地。
          精神性力量,是情感力量的提炼与升华。而这需要涵养。涵养“浩然之气”,需要功夫。孟子强调要将“存其心,养其性”贯彻生命的始终。诚意正心,才能与天地感应相通,心通天地。二程对此有更深的认识,认为精神修养最重要的是一个字:敬。程颐指出:“主一无适,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气。”“主一”就是专心一处,“无适”就是不要三心二意。“主一”用在情感上,就是专一,就是深情执着。专一其实就是深情,诗歌、文学和艺术,最重要的不就是深情吗?
          何谓“情”,梁漱溟认为,情就是相续绵延不已,意义也是如此。情是相续、连绵的感觉感受,就是反反复复,不断纠缠,绵延不止,不断深入。与涵养功夫同理,只有用情专一、深情,才会将情感积累沉淀,才能将个人情感浓缩,最终突破。
          在更高层次上,积蓄的情感,响应正义和道德的呼声,最终爆发,喷涌而出,上升为一种精神性力量。
          所以,“配义与道”很重要,激情要转化为伟大的诗歌和艺术,需要有大义,需要道德伦理的高度,需要提升至阔大境界。
          冯友兰说,中国哲学传统的精髓是“提高心灵的境界”。何谓境界?境界就是心灵品位,就是精神层次。精神永远不死,灵魂不灭,在世上跨越时空流转。故曹丕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本质,不是文章不朽,而是伟大的情感和精神凭借文字历千万年不灭。
    (摘编自李少君《从“情感”到“精神”的关键飞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虽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具有现实意义,它的水平高低往往体现了国家的文化水平与民族思想境界的高低。
    B.文艺工作者的作品要获得成功,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首先要做到扎根于社会实践,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C.情感转化为精神性力量不能一步到位,需要经过积蓄、组织、调节和转化的阶段,其中“配义与道”是非常关键的。
    D.孟子和程颐对情感力量的提升与升华是需要涵养的看法存在分歧,孟子强调的是“存其心,养其性”,而程颐强调的是“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的抒情性,但前者侧重于为谁抒情,后者侧重于情感提升。
    B.材料二通过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分析了古人注重文艺中的情感体现及其向精神性力量的转化。
    C.文艺工作者具有了正确的创作观,才能不受“偏”“怪”“奇”等文艺乱象的影响,实现文艺为人民抒情。
    D.伟大的情感和精神才是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千万年不灭的根本原因。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诗人艾青曾经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B.鲁迅先生论文艺,称其为“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C.伴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文艺创作在形式上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
    D.《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后创作而成的,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
    (4)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观点与材料一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5)如何看待古人所说的“诗缘情”和“诗言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铜墙铁壁(节选)
    柳青
          老葛同志亲热地笑着,扯扯嚼口带子就走开了。吴忠把自己也伪装起来,跑步追了上来。
          一路上棉麻五谷,瓜桃梨枣,正是山青水绿时节。可是受苦人却不多见。老葛知道:这回光绥德分区就动员起八千个民工,加上先后参军的和长期随军抬担架的,眼前几乎所有青壮年都投入战争了。山坡上,星星点点有些锄地的老汉。山沟里,不断地碰见老婆婆或年轻媳妇压南瓜条。在一块一块河沟里的阳坪地上,时常看见一家一家婆姨,娃娃总动员,在那里打掐棉花。有些妇女见他过来,急忙走到地畔上叫住他,喜气洋洋地要求他站一站。
    “同志,”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婆婆说,“我的小子叫招喜儿,官名叫李立成,年前冬里参的军,回来信说拨到新四旅上了。前几天开上去那么多队伍你晓得有新四旅没?”
    “哎,同志同志,”另一个手里还捏一把小镢头的婆姨,直截了当问,“这回打榆林,有三五九旅哩没?我兄弟在七一八团打机关枪哩,我妈想得常念叨……”
          有一个婆姨问得更没底,说:“同志,你晓得打罢榆林,咱的队伍又朝哪塔开呀?这回离家近了,你说我们毛娃他爸能不能抽空探一回家哩?”
          吴忠听了头一个打听的老婆婆的话,就觉得可笑。他建议首长干脆不要理,因为这些妇女根本不懂得保守军事秘密。可是老葛同志很注意群众关系,他勒住大骡骡,带着一种欢喜的笑容听完她们的话,然后告诉她们:他是地方干部,不清楚军队里的情形。而对那个要求他估计一下她男人能不能抽空探一回家的婆姨,则告诉她耐心地等着把蒋胡匪军消灭干净再说吧……
    “你信不信咱们能把他们消灭干净哩?”老葛含笑考问地。
    “信哩!”那婆姨回答得也顶带劲。“我们村里开会时,工作人员常念报哩,说咱们尽打胜仗。”
          老葛沿路一处又一处和妇女们拉罢话。不觉已经走了很远。上坡下城,拐弯岔道,自有吴忠注意。他自己骑在骡子上,只管想他的心思——这些妇女们的话引起他许多的感想。
          无定河从沙漠草地流下来,到这一带特弯向南,把米脂分成了两半。十五年以前,党分配他到米东县委(就是无定河以东这一半)工作过。那时候他是假装成一个驴贩子,来开展赤色游击战的;可是还没有建立起人民政权。他就站不住脚了。游击队一活跃,反动军阀就开始在乡村里驻兵,豪绅地主编起保卫团,国民党又搞起一套保甲制度,最后竟强迫老百姓并村子和上寨子,造成无人区。他不得不按照上级的决定,搬到无定河下游清涧县的红区。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这里已经变成老边区。反动军阀、保卫团,国民党和保甲制度早滚蛋了。老百姓经过了减租斗争和生产运动,今年春上又清算了地主。老葛在和那些妇女的拉谈中,就好像看见了成千上万翻了身的群众——先后参了军的,随军抬担架的,以及这回支援榆林前线的成群的民工……
          他骑在骡子上想:“人民和我们党的血肉关系,无论谁用甚办法都分不开了!”
          天气很热,那骡骡爬上第三架山的时候,已经是满身大汗,好像一部湿淋淋的机器,有节奏地喘着气。山隘里路边上有树,老葛下了骡子,拉到树荫底下等吴忠,一边让牲口歇歇气。他解开扣子敞着怀乘凉,在他面前一山一山庄稼好像海浪一般,高高低低参杂不齐地展开去。忽听得一声轻微的咳嗽,他调转头一看,身后的山坡上转出一个锄地的老汉,笑眯眯地朝他走来。老汉一边装旱烟一边说:
    “拿了个烟锅,忘了拿火镰,同志借个火。”
    “对不起,”老葛抱歉地说,“我不吃烟,不带火。”
    “啧。”老汉嘴一张,把装起的烟又磕进烟布袋里去。
          老葛问:“老人家,你看今年的庄稼怎着哩?”
    “不赖!”老汉说。指着眼前海浪似的山头,“按我的眼力看,七成年头把稳。谷穗出齐了,稻黍(高粱)收了花,黑豆角角也满稠。天要不下冷雹,饿不着人……”
          老葛连连点着头,那老汉却说着感慨起来了。
    “啊,”他用烟锅做着手势,画了个大圈,说,“咱边区这层人全仗毛主席活命哩!你该晓得胡宗南乍占咱延安的那股劲头哩吧?你看今年春旱的那个架势啊,眼看咱革命老根据地的人就没法活了。哎噫,不着意胡宗南没值住几回摔打,扑了回绥德缩下去,再没听说厉害。四月里下了场饱雨,公家领导老百姓突击了一家伙,秋庄稼都安种上了。尽管那么多人出去打仗去了,你看眼前该是没一块荒地吧?”
    “对,”老葛拍拍老汉的肩膀,笑着说,“老人家说得好。”
    “不是我说得好,”老汉却认真说。“是咱毛主席领导得好。胡宗南没把咱们治住,而今,看咱们野战军上来收拾他们的榆林吧!”
          老汉说得十分带劲。老葛又问他现在把受苦人动员起来支援前线,对农事的影响大小。老汉说不妨事,正好。庄稼都锄了三遍,麦地早翻过了,人和牲口正是夏秋中间的空闲。拉谈到群众这回上前线的情绪,老汉拿头年阴历九月间解放镇川堡来比。他说那时节正收大秋,老百姓不顾庄稼撂在山里,抢着上前线,为的是镇川堡是扎在这地方老百姓眼里的一根钉子,谁也想把它拔了。
    “这回野战军上来拿榆林,”老汉学着工作人员的口调说。“老百姓可高涨哩!”
          正说着吴忠赶上来了,接去骡子的缰绳,就拉着下山。老葛亲热地和老汉道了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说我们毛娃他爸能不能抽空探一回家哩”表明了婆姨的淳朴,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对丈夫参军打仗的不支持。
    B.老葛看到“一山一山庄稼好像海浪一般”,老汉“指着眼前海浪似的山头”,两人都期望着陕北边区即将到来的良好收成。
    C.老汉爱憎分明,在提到“毛主席”时,老汉表现出对他的感激和信赖之情;在提到胡宗南时,老汉表现出对他的蔑视之情。
    D.小说节选部分使用了大量人物对话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表现出了老葛和不同群众的鲜明个性特点。
    (2)关于文中老葛一路上与群众打交道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个妇女打听亲人的情况,吴忠建议老葛干脆不要理,老葛勒住大骡骡,告诉她们自己不清楚军队里的情形。
    B.老葛告诉那个要求他估计一下她男人能不能抽空探一回家的婆姨要耐心地等待,老葛因妇女们的话而有许多感想。
    C.天气很热,老葛在山隘里路边树下解开扣子乘凉,一个锄地的老汉向他借火,老葛向老汉打听“今年的庄稼怎着哩”。
    D.老汉在老葛“老人家说得好”的鼓励下说了好多话,如“是咱毛主席领导得好”“咱边区这层人全仗毛主席活命哩”。
    (3)《铜墙铁壁》是一部书写陕北农民在解放战争中支援前线解放军的长篇小说。节选部分体现了小说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请简要分析。
    (4)小说节选部分塑造的老葛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露并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但它①_______。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作“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在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并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②_______,这叫作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③_______。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微风吹拂下,那些叶子重现生机,手舞足蹈,感恩露水的滋润。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加点处“雨露”与“学生不可忘记老师的雨露之恩”中“雨露”的含义相同吗?请简要说明。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在南非的一个大峡谷中,人们发现了270多具羚羊的尸体。调查显示,这种羚羊有一个习性,每年秋季要成群地进行迁徙,每群有一只领头羊,这只领头羊在前边领路,后边的羊跟着它跑。通过检查得知,这只领头羊患了眼疾,当它带着羊群跑到大峡谷上方的开阔地时,由于峡谷边缘有一些半米多高的草,所以它没能发现前面是万丈深渊,一下子冲了过去,结果摔下了悬崖。其他没有眼疾的羊,也纷纷跟着领头羊跳了下去。
          以上材料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ㅤㅤ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