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1)
发布:2024/10/17 12: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
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现、提炼,①_____、②_____、③_____的过程,即由零星到整体,偶然到必然,被动到主动,无序到有序、散在到系统、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用。
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做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这其中就有用于针灸的砭石。而针灸工具的使用、针灸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针灸保健和治疗的基础。
针灸的手法之一是针刺。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一些出土文物可能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
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这时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祛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便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
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家,不同时期,对“砭石”的应用与叫法也不同,有的叫针石,有的叫砭石,还有的叫馋石。这也开创了以针灸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法的先河。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继砭石,石针之后,出现过不同形态与质地的工具,例如骨针、竹针、陶针。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至春秋铁器时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明,针具又更新为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各种金属针具的发明,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黄帝内经》的诞生为针灸学成熟的标志。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因此,九针,既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
(取材于吴中朝相关文章)
材料二
针灸针与注射器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前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同样的病人使用相同的药物,但疗效各不相同,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自身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与药物治疗相比,在扎针时,没有施加给身体任何外来物,只是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注射器是通过注射针头向体内注射药物或抽吸血液的,与注射器相比,针刺疗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把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而不放出血液或其他任何液体。毫无疑问,一根针灸针本身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但扎到人身上就产生了疗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人体自身。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人体本身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和治病能力,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这种能力被中医称之为“正气”。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
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最初针灸传到西方时,操作者也是外科医生,但手术与针刺治疗理念完全不同。手术的施术部位是病灶,目的明确,如排除脓液、切除肿块、缝合受损脏器组织等,也就是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针刺强调要远离病变部位,“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取之足,病在足取之脑”,这正是针灸整体性治疗的体现,也是与西医外科手术最大的不同。
(取材于白兴华相关文章)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然而针灸诊疗在我国本土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技术等领域,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即使国家统一编写的针灸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也只是依照其临床疾病的分类进行了罗列,并没有系统地对其所治疗的疾病进行过科学的评价。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临床一线的针灸工作者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扰是缺少可依据的确切的规范和准则。针灸医师主要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是业界共识,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种没有规则支撑的“共识”显得不够可靠,因此有一些患者不能遵循医嘱,导致针灸效果打折扣。
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目前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人员,远远不限于通过正式针灸教育在综合医院针灸科和针灸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一些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生多半是“半道出家”,这样就使得针灸临床不够专业化。即使经过正规针灸教育的人员,因为各地教育机构和带教人员的水平差异,其医疗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取材于方泓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学的三个分类为针灸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
B.与西医相比,针灸疗法的神奇之处在于针灸并不具有治疗作用。
C.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针灸理论的长足发展。
D.只要适应症确立,针灸就可以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各种疾病。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灸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注射治疗则侧重外源性的干预力量。
B.药物治疗是对身体施加外来物,而针灸是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
C.制定好针灸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中医针灸就可以走出国门。
D.针灸被西方人认为属于外科手术,实际上二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
(3)根据材料二,下列所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B.高明的针灸
C.中西医的比较
D.治疗的不同选择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写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5)请联系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组卷:13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自述片断
爱因斯坦
1895年,在既未入学也无教师的情况下,跟我父母在米兰度过一年之后,这个十六岁的青年人从意大利来到苏黎世。我的目的是要上联邦工业大学,可是一点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我是一个执意的而又有自知之明的年轻人,我的那一点零散的有关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得来的。热衷于深入理解,但很少去背诵,加上记忆力又不强,所以我觉得上大学学习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怀着一种根本没有把握的心情,我报名参加工程系的入学考试。这次考试可悲地显示了我过去所受的教育的残缺不全,尽管主持考试的人既有耐心又富有同情心。我认为我的失败是完全应该的。然而可以自慰的是,物理学家H.F.韦伯让人告诉我,如果我留在苏黎世,可以去听他的课。但是校长阿耳宾•赫尔措格教授却推荐我到阿劳州立中学上学,我可以在那里学习一年来补齐功课。这个学校以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我在一个处处使人感到受权威指导的德国中学的六年学习相对比,使我深切地感到, 真正的民主绝不是虚幻的空想。
在阿劳这一年中,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倘使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之中。但看来不会有这种事情!这是同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第一个朴素的理想实验。狭义相对论这一发现绝不是逻辑思维的成就,尽管最终的结果同逻辑形式有关。
1896-1900年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师范系学习。我很快发现,我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也就该心满意足了。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地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秩序,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用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一切特性正是我最为欠缺的。于是我逐渐学会抱着某种负疚的心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我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但是我“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这样做是好的,并且显著地减轻了我的负疚心情,从而使我心境的平衡终于没有受到剧烈的扰乱。这种广泛的自学不过是原有习惯的继续,我热情而又努力地在H.F.韦伯教授的物理实验室里工作。盖塞教授关于微分几何的讲授也吸引了我,这是教学艺术的真正杰作,在我后来为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努力中帮了我很大的忙。不过在这些学习的年代,高等数学并未引起我很大的兴趣。我还以为对于一个物理学家来说,只要明晰地掌握了数学基本概念以备应用,也就很够了。这是一个我后来才很难过地发现到的错误。我的数学才能显然还不足以使我能够把中心的和基本的内容同那些没有原则重要性的表面部分区分开来。
在这些学习年代里,我同一个同学马尔塞耳•格罗斯曼建立了真正的友谊。每个星期我总同他去一次里马特河口的“都会”咖啡店,在那里,我同他不仅谈论学习,也谈论着睁着大眼的年轻人所感兴趣的一切。他不是像我这样一种流浪汉和离经叛道的怪人,而是一个浸透了瑞士风格同时又一点也没有丧失掉内心自主性的人。他不仅学习同我们有关的课程,而且学习得如此出色,以至人们看到他的笔记本都自叹不及。在准备考试时他把这些笔记本借给我,这对我来说,就像救命的锚;我怎么也不能设想,要是没有这些笔记本,我将会怎样。
虽然有了这种不可估量的帮助,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课程本身都是有意义的,可是我仍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基本上学会这些东西。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幸运的是,对我来说,这种智力的低落在我学习年代的幸福结束之后只持续了一年。
马尔塞耳•格罗斯曼作为我的朋友给我最大的帮助是这样一件事:在我毕业后大约一年左右,他通过他的父亲把我介绍给瑞士专利局局长弗里德里希•哈勒。经过一次详尽的口试之后,哈勒先生把我安置在那儿了。这样,在我的最富于创造性活动的1902一1909这几年当中,我就不用为生活而操心了。即使完全不提这一点,明确鉴定技术专利权的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它迫使你从事多方面的思考,它对物理的思索也有重大的激励作用。总之,对于我这样的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绝大的幸福。因为学院生活会把一个年轻人置于这样一种被动的地位:不得不去写大量科学论文--结果是趋于浅薄,这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顶得住。然而大多数实际工作却完全不是这样,一个具有普通才能的人就能够完成人们所期待于他的工作。作为一个平民,他的日常的生活并不靠特殊的智慧。如果他对科学深感兴趣,他就可以在他的本职工作之外埋头研究他所爱好的问题。他不必担心他的努力会毫无成果。我感谢马尔塞耳•格罗斯曼给我找到这么幸运的职位。
(选自《爱因斯坦文集》,有删改)
(1)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认为自己考联邦工业大学“失败是完全应该的”,因为自学得来的知识比较零散,自己记忆力也不强,又很少去背诵。
B.在阿劳州立中学的一年里,爱因斯坦想到同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第一个朴素的理想实验,而这是他毫无逻辑的大胆想象的结果。
C.由于忽视数学研究对物理研究的重要性,导致爱因斯坦不能将中心和基本的内容与那些没有原则重要性的表面部分区分开来。
D.爱因斯坦将马尔塞尔的学习笔记本视为“救命的锚”,是因为他的学习是选择性的,而马尔塞尔学习全面、出色,可弥补缺失。
(2)请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写一段合适的话,使上下文连贯得体、衔接自然。
(3)文中画线句有什么含义?具有哪些表达效果?
(4)某同学喜欢思考有深度的问题,酷爱研究物理现象,但考试成绩一般。为此,他很苦恼。请结合本文爱因斯坦学习的经历,给这位同学提几点学习建议。组卷:0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营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所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①几何,以为榱等②。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楹③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拱棋榱桷④,皆有定法,谓之中分。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⑤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之谓下分。
其书三卷。近岁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
(选自《梦溪笔谈•技艺》)【注】①极:屋顶。实指屋顶与横梁之间的垂直高度。②榱(cuī)等:同“衰等”等级,比例。③楹:支撑横梁的木柱。④承拱:即斗拱,梁和柱之间的承重结构。榱桷:屋椽。⑤御辇:此指皇帝专坐的轿。
(1)联系梁思成总结的中国建筑特征,判断《木经》中所说的建筑是否符合其中特征。
(2)根据文意,请解释说明阶级的“峻、平、慢三等”的具体不同。
(3)根据前后两篇《梦溪笔谈》所提及的内容,推测“喻皓”拥有哪些技艺。组卷:1引用:2难度:0.4
五、语言文字应用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年12月9日,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铁路全线通车。格库铁路是新疆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主骨架建设的重要节点之一,主要经过柴达木、塔里木两大盆地和阿尔金山山脉,全长1206公里。
格库铁路自1956年起先后经过四次大规模勘测设计与研究,是我国勘测设计历史最长、研究次数最多的铁路之一。2010年8月,中铁一院承担了格库铁路全线的勘察、设计、配合施工等工作。他们在线路设计中深入贯彻环保选线理念,线路设置13座隧道、127座桥梁,作为生态廊道供区域内各种兽类迁徙穿越,最大程度减少铁路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格库铁路的开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西部地区的铁路网结构。组卷:2引用:4难度:0.7 -
9.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答。
“七月流火”一词出自《诗经》,“七月”指的是夏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现在公历的九、十月份。这里的“火”指古代天文学中的大火星。“七月流火”说的是大火星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预示天气逐渐凉爽。而当下很多人望文生义,将“七月流火”解释成天气炎热。由于这种误用现象非常普遍,于是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
对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所作的解释,你是否赞同?请至少说出两个理由,不少于100字。组卷:0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