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四中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4 16:30:7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最近,微软推出第三代小冰,人们在微信平台上可以与这个被定位为“萌妹子”的虚拟智能机器人聊天。此前百度也推出了网页智能语音交互机器人百小度。如今,人工智能在普通人生活中应用日渐广泛,它们与人的交流也更趋情感化,甚至有用户和智能机器人对话1小时之久后才如梦初醒:“我是不是太傻了?差点忘记了对方不是真人。”
          人们会因此想起霍金、比尔•盖茨等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类甚至拥有自主意识时,人类会不会对其失去控制从而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其实这种担忧为时过早,毕竟如今的人工智能受到人类科技的局限,还无法和人一样拥有智慧。
          从人类和科技如何共处的角度看,最需要担忧的或许不是人工智能的失控,而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应该如何处理好与这种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保持对科技使用的自制力,依然保有自我意识,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进化”能力而不至于成为科技的“寄生虫”。
          忽视身边事物、沉浸虚拟游戏、产生社交障碍……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的各种“副作用”至今仍在发挥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名言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可以生活在虚拟世界,和虚拟人物相处,这句名言或许可以改写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存在”。在一部美国科幻电影中,男主人公爱上了网络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个叫萨曼莎的“姑娘”有一副略微沙哑的性感嗓音,风趣幽默、善解人意。然而最终让男主人公爱情梦碎的是,萨曼莎坦白自己总共有8316位人类交互对象,其中发生爱情的就有641位。显然,人工智能将带来更虚拟的世界,人们也需要更多智慧去平衡真实与虚拟、情感与理智。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慵懒地躺在科技温床上睡大觉,而是需要不断自我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介入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器换人”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在客服、导购、咨询人力资源等岗位,替代性更加明显。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初面人员的筛选,一些新闻媒体也利用人工智能编辑一些简单的消息。机器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许多人也将面临着提高和转换技能的挑战,来适应与人工智能合作。
          代替人们在危险的领域工作,让不同语言的人们无障碍交流,城市交通、家居设备更加善解人意,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技术前进的脚步也难以阻挡。但的确,在其火热发展背后应该多一些冷思考。这些思考不止聚焦于技术,也应更多反观人们自身,这样人类才能真正掌控住科技的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别当科技“寄生虫”》)(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与人的交流越来越情感化,有些人与智能机器人对话的时候甚至会忘记对方并非真人这回事。
    B.互联网时代的名言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这句名言可以改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存在”。
    C.人工智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人们也需要应对其挑战以适应与人工智能的合作。
    D.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多,可以促进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代替人们完成危险领域的工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带给人类忽视身边事物、沉浸虚拟游戏、产生社交障碍等“副作用”,人们需要更多智慧去平衡真实与虚拟、情感与理智。
    B.机器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人们也不可以慵懒地躺在科技温床上睡大觉,需要提高自我以适应科技的发展。
    C.人工智能是一柄双刃剑,其火热发展背后应该多一些冷静的思考,不仅从技术层面思考,更从人们自身的角度思考。
    D.人类应该保持对科技使用的自制力,保有自我意识,保持自己的“进化”能力而不至于成为科技的“寄生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与人工智能的交流更趋情感化,生活中的某个真人也有可能哀伤被定位为“萌妹子”的虚拟智能机器人。
    B.作者认为霍金等人的担忧现在为时过早,人们最需要担忧的是如何处理好与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
    C.《宝莱坞机器人之恋》讲述一位天才科学家设计的智能机器人有了人类的感情,爱上了一名美丽的女郎,这样的故事完全可发生。
    D.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客服、导购、咨询、人力资源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会担忧自己某一天将不得不面临下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孤山上的老狼
    张红静
          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娘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全靠步行。
          山黑黢黢的,不高,也不大,可是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
          他每次走过这段路都像躲过一场生死劫。他总是担心狼会恢复狼性,忽然站在他的面前。
          这天,走那段路时,他像以往一样提高了警惕,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天上的星星,路上没有一个人。越是安静就越是害怕,村里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少年略一分神,忽然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毛茸茸的脚掌。少年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他用眼角的余光看着,想象着狼的大舌头和獠牙,但是他不敢回头,因为他想起了做猎人的叔叔讲过的狼吃人的故事。
          狼最喜欢一口咬断人的喉咙。狡猾的狼不去正面袭击人,总是尾随在人的身后。少年此时如果回头,喉咙正对着狼口。狼便会咬断他的喉咙,将人拖走。
          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据说,人有几分怕狼,狼也有几分怕人。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
          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此时天已微明,他“啊啊”呼喊着奔跑起来,以缓解刚才的恐惧。
          那天晚上,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娘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
          母亲有些迟疑,这样灾荒的年月,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她掺上更多的菜,拌上杂面。娘心里想着孩子长身体了,是该加一些饭了,可是粮食哪里来呢?她打算天亮后再找份活儿。
          就这样,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
          少年的叔叔背来半袋子粮食。娘说,孩子饭量一下子长了,中午要吃两个大饼子。叔叔说,他这个大人才吃一个饼子哩,那个饼子,是不是给哪个女孩子吃了?叔叔悄悄问少年,听少年说了途中的经历。叔叔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风险。
          第二天一早,他穿好棉大衣,藏起猎枪,独自走在那条路上。这一天,少年没有上学,狼仍然在路口焦急地等待少年的出现。
          叔叔来了,他走得沉稳和干练。忽然,他以猎人的敏锐感觉到了背后的生灵。他没有习惯性地转身举枪,而是等待那匹狼的脚掌攀上他的肩膀。少年讲述的经历他似信非信。果然,待身后的狼走到他背后,他感觉到两只毛茸茸的东西搭在肩上。
          他依然没有拿枪,而是与少年一样拿出饼子扔得很远。所不同的是,他扔到了前方大路的路口。狼饿极了,奔上前去。猎人此时举枪,正击中狼结实的后腿。
          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着殷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
          猎人吹了吹枪口,冷冷地说:“一点儿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儿营生!我寡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她娘儿俩吧!”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这句话为后文少年与“狼”的互动提供了合理性,但又不符合灾荒中“狼”的天性,从而为“老狼”现形埋下了伏笔。
    B.母亲对少年每天要两个饼子的要求“有些迟疑”,一是感到突然,二是因粮食的短缺让她感到有些为难,但对孩子的爱使她并没有觉察到有何不对。
    C.叔叔听了侄儿的讲述后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既是对侄儿的话半信半疑,也是作为老猎人出于本能的怀疑,引出后文他去证实的情节。
    D.少年、“老狼”和叔叔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少年与“老狼”的默契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而叔叔的行为却打破了这种和谐。
    (2)小说中少年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设置悬念,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怎样层层制造悬念的?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六、语言文字运用题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1年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历经沧桑,中国共产党           的革命史、惊天动地的建设史、披荆斩棘的改革史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构筑起绵延不断的精神谱系。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迎来第四季。节目围绕“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将华夏文明中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的岁月经典“和诗以歌”,陪伴观众沿着诗词的灿烂长河,重走英雄的            之路,追寻他们伟大的足迹。
          已播出的两期节目呈现了10首诗词的旋律新编,从《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呼唤英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英雄气概,到李大钊百余年前创作的唤醒无数青年志士之作《青春》、陈辉烈士于战火硝烟中写下的《为祖国而歌》,再到《春日偶成》展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心、《蝶恋花•答李淑一》追忆革命伉俪的血色浪漫……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英雄是民族闪亮的坐标,二者共同出我们精神的原乡,交融激荡出深情的礼赞。
          除了            的音乐高水准外,本季《经典咏流传》进一步强化了对经典的故事解读和意义延伸,流程上增设“康震解读诗词”环节,同时由主持人撒贝宁与康震、廖昌永共同担任访谈嘉宾,与经典传唱人和故事讲述者一起深入交流、分享感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波澜壮阔 磨练 映照 始终如一
    B.声势浩大 磨练 衬托 一以贯之
    C.声势浩大 淬炼 衬托 始终如一
    D.波澜壮阔 淬炼 映照 一以贯之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节目围绕“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将华夏文明中具有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的岁月经典“和诗以歌”
    B.节目以“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这一主题,将华夏文明中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的岁月经典“和诗以歌”
    C.节目以“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将华夏文明中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的岁月经典“和诗以歌”
    D.节目围绕“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这一主题,将华夏文明中具有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的岁月经典“和诗以歌”
    (3)下列是对上述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礼赞华夏英雄,奏出动人旋律
    B.沿着诗词长河,高唱英雄赞歌
    C.诗词连接中外,英雄激荡未来
    D.学党史颂英雄,诗词歌咏青春

    组卷:1引用:2难度:0.7

作文:

  • 7.请按照下面的要求作文。
          世界万物都是上天的恩赐,“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该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社会给了我们舞台,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朋友给了我们友谊和支持。懂得感恩,这个世界必将充满阳光雨露。进入高中的你们是否学会感恩了呢?
          请以“感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组卷:20引用:1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