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部分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8 3: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立冬是入冬后第一个节气,标志着闭蓄冬藏、万物休养的开始。所谓“冬藏”,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得十分具体生动,“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民以食为天,物藏孕育着冬的到来。
          古人基于长期生活实践观察,将立冬分为三候:“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野鸡等鸟类渐趋息影,但气候并不稳定,冷暖交替。民谚有言“立冬,三日寒,四日暖”,有时还有“小阳春”。过去立冬过后,北方农业活动相对较少,南方正是抢抓农事的好时节。现代农业技术和销售平台拓展了生产时序和市场渠道,农民在田间地头试验冬播谷,菜农、花农的电子订单应接不暇,冬闲也变冬忙。
          “立冬补冬,补嘴空。”为了调养生息、养精蓄锐,古人在立冬前就注重进补御寒。自宋代以来,中原一带在农历十月初便开始“进暖炉炭”,“置酒作暖炉会”(《东京梦华录》)。点炉取暖,一家人围坐火炉旁,饮酒吃肉,尽享天伦。江南一带有开炉做烧饼的传统(《吴郡志》),祭祀祖先,邻里互赠,真情暖凉天。北方喜爱腌菜,将新鲜蔬菜腌制窖藏,以备冬日之需。北方大部分地区还盛行吃糕、吃饺子,天津则有吃倭瓜饺子的习俗;南方苏常一带讲究吃膏滋,将红参、桂圆、核桃等烧汤,活血补气。尽管各地美食不一,大都有补冬御寒之意,甚至有“立冬饮水也有补”的说法。
          如今人们生活富足,“补冬”已成为共享记忆、追求品质的文化消费。咸肉菜饭作为苏州传统美食,将米饭拌着咸肉粒、青菜和猪油,成为今日苏州人迎冬补冬的特令食品。在浙江,立冬时节吃羊肉,既是传统习俗,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招牌”。立冬还是绍兴黄酒开酿、金华火腿开晒的最佳时节,绍兴人把从立冬到来年立春酿制的酒称为“冬酿”,同样只有经历立冬到立春的冬晒才能称之为“正冬腿”,特殊工艺叠加传统节令,进一步附加了非遗产品文化价值。以立冬开酿、开晒为主题的文化节正成为地方展示民俗文化、宣扬特色产业、拉动文旅消费的金名片。
          立冬还是中华多民族共享的节令和节日。云南彝族在立冬日举办颂牛节,他们用洋芋和萝卜制作牛的模型,踏歌起舞,歌颂一年丰收与耕牛的辛劳。瑶族盘王节也在立冬后举办,他们在春天向始祖盘王许愿,再到冬天举行还愿仪式。藏族酥油花艺人每年从立冬之日开始制作酥油灯花,他们将纯净的酥油切成薄片,与冰水糅合再染上各种矿物颜料,以备藏历正月十五夜摆花节所用。
          在立冬新节俗中,健身运动是最受欢迎的迎冬活动,各种冬季趣味运动会在学校和社区轮番上演,运动迎立冬已然成为新风尚。冬泳爱好者以比赛和表演等形式健身畅游,享受冬泳乐趣,迎接冬季到来。长跑也是有益身心的冬季健身运动,近年来多地都在立冬前后举办马拉松比赛,人们在酣畅淋漓中告别秋天,跑进冬天。
          秋深叶落,立冬已至,休养深藏好个冬!
    (选自王文超《秋深叶落已立冬》,有删改)      材料二:
          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大概因为雪不易得,所以尽管小雪天寒,无论古人今人,对于这一节气,依旧是多爱而少恨的——
          文人喜欢在小雪天吟诗、访友、饮酒,这并非偶然。眼下农作物大多已收获,时光变得清闲而寂寥。陆游写过一首《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可见初冬时节的凋零之美,恰是诗人的心头爱。
          对于古时的农人来说,小雪下雪便是一个好兆头。“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他们千百年来经验的结晶。农学专著《氾胜之书》里也强调了冬雪的价值:“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可以说,看到下雪,农人对来年的生产就有了信心。此外,与农事相关的俗语也有许多:“小雪小雪,拾把柴火”,“到了小雪,没了农活”,“到了小雪节,果树快剪截”,“小雪到了天气冷,晒晒太阳猫猫冬”……古人的人生哲学与幽默尽在其中!
    “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刘熙在《释名》中这样解释“雪”。绥即安宁,那么小雪,就是小安宁。小雪簌簌飘落之时,天地变得沉静,时光也跟着慢了下来。在欢腾与热闹过后,冬日里熨帖的,正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节气,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岁时生活的句读和标点,它让我们从这些看似惯常而颇有仪式感的习俗之中,预知季节变换,获取生活智慧。每到小雪时节,熟悉的风物又在眼前,提醒着一代代中国人:小雪至,万物藏。冬藏,并不是退避和消弭,而是积蓄和孕育。待来年春天,还天地璀璨!
    (摘编自方曲韵《小雪万物藏正是积蓄时》,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用十分具体生动的记述说明:立冬,标志着闭蓄冬藏、万物休养的开始。
    B.而今,立冬有了新节俗,各种冬季趣味运动会在学校和社区轮番上演,运动迎立冬即将成为新风尚。
    C.以立冬开酿、开晒为主题的文化节,因为其附加了非遗产品文化价值,正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金名片。
    D.尽管小雪时节天气寒冷,可是因为雪不易得,所以无论古今,人们对于这一节气,是多爱而少恨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于过去,现代农业技术拓展了生产时序,销售平台拓宽了市场渠道,使得过去的冬闲变成了冬忙。
    B.时代不断发展,如今人们生活富足,“补冬”已从“补嘴空”变成了共享记忆、追求品质的文化消费。
    C.文人喜欢在小雪天吟诗、访友、饮酒,是因为初冬时节时光变得清闲而寂寥,而凋零之美恰是诗人所爱。
    D.小雪飘落之时,天地沉静,时光随之变慢。厌倦了欢腾热闹,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冬日的熨帖场面。
    (3)根据材料推断,下列诗意与描写“小雪”节气时令相距最远的一项是
     

    A.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D.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4)文中提到,节气让我们“预知季节变换,获取生活智慧”,结合文本,谈谈你从“立冬”“小雪”这两个节气获取了哪些智慧?
    (5)文本中对“立冬”“小雪”的“三候”作了形象的记述,请以文本中的记述为参考写出“惊蛰”的三种物候特征。

    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石山上
    峻青
          篝火,一堆连着一堆,在山脚下燃烧着。
          熊熊的火光,撕破了夜的黑幕,照见了篝火后面的敌人的影子。他们有的端着枪在篝火的旁边走来走去,有的在烤火,有的在东倒西歪的睡大觉。熊熊的火光,也照见了山脚下面的乱石纵横的山路,光秃秃的枯树,冻了冰的发光的小溪。
          一个正在来回走动的鬼子哨兵,突然停住了脚步,侧起耳朵听了一下,山坡上面,传来了一阵奇怪的声音,在狂风怒吼的树下,他断不定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像洪水冲破了堤岸,又像暴雨横扫着山野。他眯起眼睛,竭力地向那响着声音的地方望去,可是,火光晃着他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他端起枪来,砰砰地向山上打了两枪,山上没有响枪,可是,那声音却还在响着。
          当鬼子打枪的时候,宫班长和战士们已经冲到了离火堆不远的地方,他们在水沟沿上的一堆岩石后面停了下来。紧随在他们后面的人群,也都在离火堆稍远一点的地方停了下来。当这些怀着紧张的心情的人们气喘吁吁地收住了脚步的时候,他们感到了一种深沉的寂静。在这深沉的寂静中,他们听见了篝火燃烧着的毕剥声,寒风吹着松树的鸣鸣声,溪水在冰下奔流的叮咚声,饥饿了的战马的嘶鸣声,鬼子们叽哩哇啦的说话声。这寂静在继续的深沉着,扩大着,变成了一种难耐的紧张,在叩击着人们的心。
          宫班长伏在潮湿的沟沿上,用力地紧贴着地面,把头从枯草中探出来,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他面前的火堆,他看见了隐在火堆后面的密集的敌人和那无数枝黑洞洞的枪口,铁似的下颚又剧烈地蠕动起来了。他知道,火光照耀,是非常不利于突围的,他要设法弄熄几处篝火,把这个火网撕破。突然,他的眉毛一扬,迅速地把棉大衣脱了下来,轻轻地砸开了小溪里的薄冰,把棉大衣放在水里浸了一浸,向着大老矫把手一挥,就向火堆那面猛扑过去。大老矫会意地把机枪在岩石上架好,他看见班长像一道闪电似的窜到了篝火的前面,把湿淋淋的大衣往火上一罩,扑灭了篝火。于是,他端起机枪,就向着敌人猛烈地扫射起来。紧接着,南面和北面的战士,也都用手榴弹炸息了山头上的几堆篝火,杀开了一条血路,立刻,寂静的山谷,突然震天动地的沸腾起来了。滚滚的人群,就像一道冲破了堤坝的洪水似的,顺着黑黝黝的山谷,猛烈地倾泻出来了。
          敌人被这意外的打击弄昏了,他们慌乱地怪叫着,谩骂着,跌跌撞撞地奔跑着,乱成了一片。
          大老矫冲出火网外面,把机枪架在一个小山岗上,猛烈地扫射着慌乱的敌人,几天来积压在心底的怒火,此刻总算爆发了。黑洞洞的枪口,在漆黑的夜间,吐出了一串串耀眼的火花,照亮了他的因激动而变红的脸。
    人群潮水似的在汹涌地倾泻着。
          这里是被累年的山洪冲刷成的一道长而深的山谷,它从半山腰里,弯弯曲曲地一直通到山脚下。靠着马石店村的一个放牛老人的指引,班长选择了这样一个好的突围地点。敌人的火网在这里被撕破了一个缺口,潮水似的人群,就像一股汹涌的山洪,顺着弯弯曲曲的深谷,从山腰间直冲下来。深谷两旁高地上的篝火被扑灭了,谷口周围是一片黑暗,虽然在这浓密的黑暗中,仍然闪烁着机枪、步枪射击的火光,但是深谷仍然保障了大部分突围群众的安全。
          这时候,敌人已经从突然震惊中清醒过来了,但是,他们的兵力来不及集中,一时间又弄不清突围的确实地点,只有盲目的乱打枪。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砰砰叭叭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呜哩哇啦的喊叫声。
          一片大骚动,大喧嚷,好像天要塌下来一般。
          然而,在突围的人群中,却是一片坚毅的沉默。除去杂沓而紧张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呼吸声以外,什么声音都听不见。老头子们咬着牙忍住咳嗽不声不响的往外冲,母亲们用奶头塞住婴儿的嘴不声不响的往外冲,前面的一个倒下了后面的立刻把他背起来不声不响的往外冲。
          大老矫继续在射击着,和他在一起的是小张,他们不断地变换着阵地,敌人始终弄不清他们有多少人,有几挺机枪。在紧张的战斗中,他们不断地回头向山谷里张望,山谷里乌沉沉的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千万脚步踏着乱石的一片巨大的轰鸣,这声音把大地都震动起来了。从这巨大的脚步声中,他们觉得似乎是他们两人用两双有力的手,在撑住了这个网口,于是,他们感到了一种特别的兴奋。现在,在他身旁的只有小张一个人,然而,他们并不感到孤单,他们继续在射击着,撑住了网口。
          人群,继续从撕破了的网口里,汹涌地向外倾泻。
    (选自峻青《马石山上》,有删改)注:《马石山上》是峻青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真实事件”写成的。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数千名群众被围困于马石山区。路过此地的八路军胶东军区的10名战士,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帮助身陷绝境的群众突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着枪“来回走动”的鬼子哨兵,突然停下来侧耳听了一下,又砰砰打了两枪。体现出战斗打响之前的紧张氛围。
    B.“伏”“贴”“探”“凝视”等词语细致刻画了宫班长的沉着冷静,只有准确掌握敌情,才能制定有效的作战方案。
    C.大老矫准确领会了班长手势的含义,“会意地把机枪在岩石上架好”,向着敌人猛烈扫射,掩护班长顺利地扑灭了篝火。
    D.突围的人们“不声不响的往外冲”,他们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用“坚毅的沉默”粉碎了敌人的图谋。
    (2)文中最后两段多次写到“网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张“网”是鬼子布下的围捕之“网”,控诉着日本鬼子的凶险和罪恶。
    B.大老矫和小张不断变换射击阵地,撕开日本鬼子疯狂的阴谋之“网”。
    C.在英勇善战的战士和成熟的中国民众面前,杀人网织得再巧再密也属徒劳。
    D.从撕破的“网口”里突围,冲出去的不只有群众,也难免有漏网的鬼子。
    (3)一堆堆篝火燃烧着,又熄灭了。故事情节逐步发展,人物形象逐步展现。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作简要的分析概括。
    (4)本文和茹志鹃的《百合花》所讲的故事都发生在战争年代,都表现战火中革命战士特有的青春情怀,但刻画英雄形象的手法不一样。请结合文本情节作概括分析。

    组卷:4引用:5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你知道古人是如何保暖的吗?
          当天气转凉,古人的第一反应是穿夹衣。夹衣指的是有里有面的双层衣服,等到更冷的时候,①□□□□□□□□□□,如麻絮、鸭毛、芦苇等。大家熟悉的棉纺织衣物则较晚才普及。到了明代,棉纺织技术迅速发展,这才有了平民都能穿的保暖首选衣物——棉袄。
          在古代,人们除了穿衣保暖,还有许多其他保温、取暖的妙招。②□□□□□□□□□□。我国最早的取暖炉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燎炉”,这是一种烧炭取暖的用具,相当于今天的火盆。
          此外,古人还有一种盛热水后放在被中取暖的用具,叫“脚婆”,又称“汤婆子”。这是一种用铜或锡制成的容器,呈扁圆型,使用时往往需要在其外面包布,③□□□□□□□□□□。宋代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中描述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1)下列选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所使用的破折号用法一致的是
     

    A.今天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在你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B.可慌呢!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我们农民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2)请在文中序号框中依次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艺术大师在米粒上展现“赤壁大战”的壮阔场面,在头发上刻出《清明上河图》的盛世风情,刻画逼真,气象恢弘。大师们做的是“小器件”,呈现的却是“大格局”。创作如此,生活亦然。
          请结合材料,以“小器件与大格局”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