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8 0: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口语交际中,情感交流主要依靠表情、身姿、动作等体态语来完成。而在网络交际中,交际者身处异地,体态语无法观察,于是发展出网络表情符号来进行补充。照此看来,网络表情符号是对现实生活中真实表情的模拟,弥补了网络语言情感交流手段不足的缺陷。然而,网络表情符号的作用不止于此,它还发展出了体态语所没有的功能。
首先,有些网络表情模拟真实表情,并将其明确化、符号化了。在真实的人际交流中,表情本身是变化多样的。同样是微笑,有人笑不露齿,有人抿嘴一笑,有人仅仅是嘴角上扬。其语义指向也是含混的,既可以表示赞同、默许、欣慰,也可以表示嘲讽、不屑、无奈……真实表情是一种人体器官的本能反应,没有像语言符号一样经历约定俗成的过程;而其实质是想表达一种情绪或者情感,很难逻辑性地精确把握,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然而,在网络表情中,真实表情被符号化为千人一面的图像,每个人发出的“”都是一样的;在使用中,其情绪或情感也慢慢固定下来,指向一个确凿无疑的情感状态,比如“
”就是表示“高兴”。在这个意义上,网络表情已经脱离了本能反应,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现象。
其次,有些网络表情符号模拟了特别的体态语,使之能够普遍应用。这些体态语虽然在口语交流中真实存在,但其实很难控制,很难广泛使用。例如因为窘迫、尴尬而额角流汗的表情是可能发生的,但生活中这样的情绪反应其实是很少见的。不过,在网络语言中,表示“大汗”的“”却随处可见。再如使用频率很高的笑哭“
”,在真实情境中也是很难做出来的。这时候,网络表情把自然流露的情感状态变成了一种自主选择的交际策略,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控制和使用。
最后,有些网络表情符号还创造了实际交际中并不存在的体态语,以此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情绪意义。比如“”这个网络表情,用来表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在现实中就是不存在的,没有人会在旁观看热闹的时候真的掏出一片西瓜来吃。而这个“
”主要表达戏谑嘲讽的态度,有时直接用作反语的标记,这种表情也完全不可能在真实交际中发生。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口语交际中反而不能够简单明确地表达旁观、嘲讽的态度,而要通过语气、语调、表情、身姿等手段来综合实现,而且还不一定能够表明态度。在这方面,网络交际借助网络表情符号反而更加便利,更加直观准确。
由此看来,网络表情符号并不完全是对真实表情的模拟,两者的差异也带来了网络时代情感表达方式的变化。据说人类真实的表情有几千种之多,使用者根据生物本能在下意识地使用它们、理解它们。到了网络年代,虽然丰富的网络表情提供了诸多选择,但日常使用的其实只有几十种。为了弥补丰富程度、细腻程度不足的缺憾,我们开始夸张化地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动不动就是五六个表情连用,“浮夸”成为网络交际的一种集体风格。与此同时,情绪的流露也变成了交际策略,网络交际中表情符号的选择虽谈不上深思熟虑,却也经过了一定的利益权衡和得失考量,“表情”慢慢变成了可以控制的逻辑反应。这种种变化,是网络表情符号广泛使用后的必然结果,是耶非耶,还留待我们好好思考。
(摘编自徐默凡《网络表情是对真实表情的模拟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表情符号补充了网络交际中交际者缺失的体态语,真实展示了交际者的表情、身姿、动作。
B.真实表情是一种人体器官的本能反应,是情绪、感情的流露;一些网络表情则把真实表情符号化。
C.在口语交际中,有时就算借助了语气、表情等手段也未必能表明态度,这催生了网络表情符号。
D.网络表情符号的广泛使用使“表情”变成可控制的逻辑反应,不是情绪的流露,交际丧失真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角度围绕网络表情模拟真实表情的问题进行讨论,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B.文章中的事例分析细致具体,对“微笑”的阐述、特别体态语的分析都能够体现这一点。
C.本文的论证深入浅出,严谨论证的过程中不乏幽默生动,体现出作者较好的文字功底。
D.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尾段在收束全文观点的基础上,还强调了第一段提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表情符号可以模拟特别的体态语,还发展出体态语没有的功能,可以说,它丰富了情感表达的方式。
B.人们把一些虽然存在但难以控制的体态语变成了固定的符号,这为网络表情符号能够被普遍应用创造了条件。
C.在网络交际中,网络表情符号能够补充体态语所没有的功能,并且使用方式越发多样化,所以值得大力提倡。
D.“‘浮夸’成为网络交际的一种集体风格”与网络社会交际中表情达意的需求有关,并不是作者的负面评价。组卷:0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繁荣自己的种群,植物的种子集中于亲本植物附近会加剧竞争和加速死亡,为了寻找适合定居和生长的生境,开拓和占领新的领地,在种子成熟的季节,大自然会顿时喧闹起来,植物们迫不及待地一展才华,施展着各自的看家本领,为种子准备一次奇妙的旅行。
果实是被子植物的传承策略和手段,它们是献给种子传播者的报酬。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形态与结构上的变化外,还伴有复杂的生理变化。果实的色泽与果皮中所含色素有关,里面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含量与种类不同,果实所呈现的色泽也不相同。通常较强的光照与充足的氧气,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果实向阳的一面往往着色较好。果实质地逐渐由硬变软,原因是果皮细胞壁中可溶性果胶增加,原果胶减少,使细胞间失去了结合力,致使细胞分散,果肉松软。成熟果实的气味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肪族与芳香族的酯,还有一些醛类,比未成熟时更为丰富。柑橘中有60多种香气成分,葡萄、苹果中则有70多种。植物果实的颜色、质地、气味会促进动物嗅觉的发展,最终吸引动物食用。
不会咀嚼的鸟儿们是植物种子旅行的上上之选,很多植物在种子成熟时果实由青色变成显眼的红色或者黑色,硕果累累的果树成了鸟儿们举行盛宴的殿堂,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经过一番盛宴的招待,鸟儿们带着成百上千的种子飞翔到很远的地方,果肉会被消化吸收掉,但是无法消化的种子则会被鸟儿们排放到远方。
除此外,种子还会自己插上飞翔的翅膀,驭风而行。风无处不在,为植物提供了名符其实的顺风车,聪明的植物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一大自然的恩惠。兰科植物的种子以小而闻名,当种子成熟时,果荚开裂,轻微的空气流动就能将这些种子带向数公里外的地方。
勤劳的植物喜欢自力更生,它们进化出特殊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机械力量就能够将种子很好散布出去。我们常见的豆荚在种子成熟时,湿果皮失去水分,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太阳的烘烤下,会在果皮上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当应力达到一定阈值时,果皮在缝线上突然打开、扭转和炸裂,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弹射到远处。
(节选自张家荣、亚吉东《种子的生存智慧》)材料二:
种子传播是决定植物种群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过程。许多研究表明,70%~90%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植物,其种子都是依靠脊椎动物进行传播,尤其是鸟类。这是因为鸟类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消化道中的植物种子能伴随其移动距离的增加而被传播到适宜萌发的微生境中,并占据新的生态位,扩大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从而降低子代与亲代间对光照、水分和营养等资源的竞争,减少后代因密度制约效应造成的死亡率。
(节选自汪国海、李福燕等《食果鸟类对秋枫果实的取食和传播研究》)材料三:
植物的传播和繁衍是通过繁殖体实现的,繁殖体经由多种媒介作定向或非定向运动散播到远离母体的区域是固着植物实现物种迁移的主要方式。植物繁殖体自母体脱落后,在多时空尺度中发生的输运过程是其完整生命周期中最为基本的生态动力学过程,在植物个体的生存、生长及繁衍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发生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能增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对植物种群及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动态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掌握植物物种的延续、进化以及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繁殖体传播方式在动力机制上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传播,主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具有路径单一与传播范围小的特点;被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运动的生物与非生物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及路径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风媒、水媒及动物媒传播。
(节选自曾玉红、刘小光等《植物繁殖体水媒传播研究进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果实其颜色、质地、气味发生变化成长动物嗅觉的发展促进
B.不会咀嚼的鸟儿们脊椎动物传播享用避免死亡的目的达到
C.植物种子脊椎动物传播通过避免死亡的目的达到
D.繁殖体多重媒介运动经过远离母体的区域散播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自己的方式来繁荣自己的种群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而让种子“旅行”就是植物的独特方式。
B.被子植物用自己的果实回报那些帮助自己传播种子的动物们,自己的种子才得以离开亲本植物远行。
C.“大自然会喧闹起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等语言生动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风、水等传播媒介能使种子的传播范围更广,路径更多样,因而成为植物种子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3)植物种子在传播过程中有哪些智慧?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组卷:0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猫城记(节选)
老舍 到达火星后,三四个月的功夫,我学会了猫话。我的猫朋友大蝎说,猫人有历史,两万多年的文明。
大蝎是猫国的重要人物,大地主兼政客、诗人与军官。大地主,因为他有一大片迷树,迷叶是猫人的食物。大蝎为什么依赖我,与这迷叶大有关系。
五百年前,有个外国人把迷叶带到猫国来。最初只有上等人吃得起,后来他们把迷树也搬运了来,大家全吃入了瘾。吃迷叶是多么舒服,多么省事;可是有一样,吃了之后虽然精神焕发,可是手脚不爱动,于是种地的不种了,做工的不做了,大家闲散起来。政府下了令:禁止再吃迷叶。下令的第一天午时,皇后瘾得打了皇帝三个嘴巴子,皇帝也瘾得直落泪。当天下午又下了令:定迷叶为“国食”。
人们越吃越懒,慢慢地连树也懒得种了。没有别的东西吃,猫人是可以忍着的;没有迷叶,可不能再懒了。到处起了抢劫。抢案太多,于是政府又下了最合人道的命令:抢迷叶吃者无罪。
地主不能不种树,不种便丢失一切势力。作政治需要迷叶,作军官需要迷树,作诗必定要迷叶。设法保护迷林是大蝎与其他地主的首要工作。他们虽有兵,但不能替他们做事。猫兵是讲自由的,只要迷叶吃,不懂得服从命令,他们自己的兵常来抢他们。究竟谁来保护迷林呢?外国人。每个地主必须养着几个外国人作保护者。猫人敬畏外国人是天性中的一个特点。
一日,行军路上,远处有一片迷林,大蝎和我商议,我愿不愿意帮助他抢这片迷林。随走随抢是猫兵们的正当事业,我想。你们抢你们的,我不反对,也不加入,我这样跟他说。
大家绕着林飞跑,好像都犯了疯病。兵们一声喊,全闯入林里去;林中也是一声喊,兵们退出来。“有外国人!有外国人!”大家一齐喊。林中出来不少的猫兵,为首的是两个高个子,遍体白毛的人。
“快去挡住!”大蝎向我说。
我知道这是义不容辞的,拿好手枪走过去。出我意料之外,那两个白猫见我出来,不再往前进了,他们说了话:“罚你六包迷叶。归我们三个人用!”我看了看,只有两个白人。怎么说三个呢?傻子似的我也出了声:“罚你六包迷叶。归我们三个人用!”两个白人听我说了这句,笑着点了点头,似乎非常满意,我更莫名其妙了。大蝎叹了口气,吩咐搬过六包迷叶来。六包搬到,两个白人很客气地请我先挑两包。我这才明白。原来三个人是连我算在内的。挑选完,他们走回林里。
我心中怎么想怎么糊涂。这是什么把戏呢?
直到我到了猫城以后,与外国人打听,才明白其中的曲折。猫国人是打不过外国人的。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外国人们自己打起来,只求外国人互相残杀,猫人好得个机会转弱为强,或者应说,得个机会看别国与他们自己一样的弱了。外国人明白这个,他们在猫国里利害冲突是时时有的。但是他们决不肯互相攻击让猫国得着便宜。保护迷林是外国人的好职业。但是大家约定:只负责抵抗猫国人。遇到双方都有外国人保护的时候,双方谁也不准侵犯谁;有不守这个条件的,便由双方的保护人商议惩罚地主。这样,既能避免外国人与外国人因猫国的事而起争执,又能使保护人的地位优越,不致受了猫国人的利用。
我不由地代大蝎们抱不平了。可是继而一想,大蝎们甘心忍受这个,甘心不自强,甘心求外人打自己家的人。又是谁的过错呢?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火星上还有许多贫弱的国家,他们并不因为贫弱而失去国际地位。国弱是有多种原因的,天灾,地势都足以使国家贫弱;但是,没有人格是由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衰弱是惹不起别人的同情的。
青年猫人,这是我最希望见一见的。诊断猫国病症有无起色,青年是脉门。
我问大蝎的儿子小蝎:“你也吃迷叶?”
“吃。因为迷叶是自外国传来的,所以吃迷叶是给外国人丢脸,不算自己的错处。”
对猫人我不愿再下什么批评;批评一块石头不能使它成为美妙的雕刻。凡是能原谅的地方便加倍地原谅;无可原谅的地方只好归罪于他们国的风水不大好。
我在火星上住了半年,后来遇到一只探险的飞机,才能生还我的伟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国。
(有删改)文本二:
剖视民族的精神痼疾(节选)
关纪新 1932年,老舍写《猫城记》的时候,精神正陷于极度悲哀。他看到:政府黑暗,内乱频仍,百姓们的生路越走越窄;同时,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铁蹄踏遍白山黑水间的大好河山。老舍,一个正直、爱国的中国满族文化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罪恶的现实!
《猫城记》讲述的是,地球上的中国人“我”,在火星的“猫人”国度里生活了一段时日,亲自观察了猫国病入膏肓的文化百态及社会情状,目睹了猫国在“矮人”国军队侵略下的亡国灭种经过。小说以猫国故事讽喻中国现实的用意,是明朗的。老舍把他对国事的失望和愤慨,用艺术的手段强化出来,使读者能清晰地听到作家对现状的抨击与抗议之声。
鲁迅之后,像老舍这样坚持激越而又硬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作家,委实不多。还可以说,这部长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荒诞小说的滥觞之作,并且,它的写作,为老舍渐渐形成幻灭型社会文化悲剧的写作范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是老舍在作品中特别设定的环境要素,该要素使得小说从开头就具有浓厚的科幻色彩。
B.“猫国”政府朝令夕改,皇帝皇后成瘾不能自拔,外来迷叶变成“国食”,体现出了老舍式幽默。
C.“我”和白猫对峙协商,这一情节鲜明地表现出当时“不公平”竟然能够“合理化”的黑暗现实。
D.文本二既交代老舍创作《猫城记》的动机,也概述了小说内容,最后整体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
(2)文中“猫国”的“猫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文本二中的画线词语概括了《猫城记》的三个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三个特征的理解。组卷:4引用:1难度:0.7
一、2(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菌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十亿年,从1683年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了细菌,便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① ,以大肠杆菌为例,平均每20分钟繁殖一代,仅仅用一天的时间,大肠杆菌就可以从一个细胞变成4722×1021个,如果将这些细菌平铺在地球表面,可以将地球完全覆盖。那么,如果保持这种速度分裂繁殖,② ?
细菌分裂速度如此之快,至今还未泛滥成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因为在地球上还存在它的天敌,就如同老鼠的天敌是黄鼠狼,③ 。它是一种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其外形如同蝌蚪一般,头部多为圆形或多角形,后面是管状的尾部,末梢有6根尾丝,能将自身的核酸像注射器一样注入细菌中,然后利用细菌的核苷酸、酶等各种原材料合成子代噬菌体。利用细菌合成子代后,噬菌体就将细菌裂解,这样噬菌体不仅杀死了细菌,还合成了大量的子代。子代噬菌体又将继续杀死更多的细菌。所以噬菌体的存在有效地遏制了细菌的数量增长,大家大可不必担心细菌会占领地球。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蝌蚪”所用修辞手法最不相同的一项是
A.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组卷:2引用:3难度:0.4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重庆多地发生山火,众多市民踊跃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给前线送物资的一幕感动了不少网友。一名驰援重庆的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队队员动情地说:“这么多年,我经历了很多场‘打火’,但是像重庆这样全民上阵,如此尽心尽力为一线救火队员提供后勤保障的场景我还是头一次遇到。一天当中无论何时,你到任何一个补给点,都会有多名志愿者等在那里为你提供水和食物。”
一位参加了2022年8月25日缙云山扑救活动的志愿者感慨:“山下那万家灯火,就是我们这么多天的意义所在。”
志愿者是指在不计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的人和人群,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
班上将组织以“志愿精神及其意义、价值”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