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德化二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1 22:0:10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6.0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阶段的人类文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体的。
    B.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过来又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虽然也有问题,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文化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D.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普遍性。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4)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组卷:3引用:10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兔儿爷
    老舍
          祁老人开始往家中走。
          他想给小顺儿和妞子买两个兔儿爷。很快的他又转了念头——在这样的年月还给孩子们 买玩艺儿?可是,当他还没十分打定主意的时候,摆摊子的人,一个三十多岁的瘦子,满脸含笑的叫住了他:“老人家照顾照顾吧!”由他脸上的笑容,和他声音的温柔,祁老人看出来,即使不买他的货物,而只和他闲扯一会儿,他也必定很高兴。祁老人可是没停住脚步,他没有心思买玩具或闲扯。瘦子赶过来一步:“照顾照顾吧!便宜!”听到“便宜”,几乎是本能的,老人停住了脚。瘦子的笑容更扩大了,假若刚才还带有不放心的意思,现在仿佛是已把心放下去。他笑着叹了口气,似乎是说:“我可抓到了一位财神爷!”
          “老人家,您坐一会儿,歇歇腿儿!”瘦子把板凳拉过来,而且用袖子拂拭了一番。“我告诉您,摆出来三天了,还没开过张,您看这年月怎办?货物都是一个夏天作好的,能够不拿出来卖吗?可是……”看老人已经坐下,他赶紧入了正题:“得啦,你老人家拿我两个大的吧,准保赔着本儿卖!您要什么样子的?这一对,一个骑黑虎的,一个骑黄虎的,就很不错!玩艺作的真地道!”
          “给两个小孩儿买,总得买一模一样的,省得争吵!”祁老人觉得自己是被瘦子圈弄住了,不得不先用话搪塞一下。
          “有的是一样的呀,您挑吧!”瘦子决定不放跑了这个老人。“您看,是要两个黑虎的呢,还是来一对莲花座儿的?价钱都一样,我贱贱的卖!”
          “我不要那么大的!孩子小,玩艺儿大,容易摔了!”老人又把瘦子支回去,心中痛快了一点。
          “那么您就挑两个小的,得啦!”瘦子决定要把这号生意作成。“大的小的,价钱并差不多,因为小的工细,省了料可省不了工!”他轻轻的拿起一个不到三寸高的小兔儿爷,放在手心上细细的端详:“您看,活儿作得有多么细致!”
          小兔儿的确作得细致: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小孩子那样的喜爱它。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的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的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祁老人的小眼睛发了光。但是,他晓得怎样控制自己。他不能被这个小泥东西诱惑住,而随便花钱。他会像悬崖勒马似的勒住他的钱——这是他成家立业的首要的原因。
          “我想,我还是挑两个不大不小的吧!”他看出来,那些中溜儿的玩具,既不像大号的那么威武,也不像小号的那么玲珑,当然价钱也必合适一点。
          瘦子有点失望。可是,凭着他的北平小贩应有的修养,他把失望都严严的封在心里,不准走漏出半点味儿来。“您爱哪样的就挑哪样的,反正都是小玩艺儿,没有好大的意思!”
          讲好了价钱,祁老人又坐下了——非到无可如何的时候,他不愿意往外掏钱;钱在自己的口袋里是和把狗拴在屋里一样保险的。
          瘦子并不着急。他愿意有这么位老人坐在这里,给他作义务的广告牌。同时,交易成了,彼此便变成朋友,他对老人说出心中的话:
          “要照这么下去,我这点手艺非绝了根儿不可!”
          “怎么?”老人把要去摸钱袋的手又拿了出来。
          “您看哪,今年我的货要是都卖不出去,明年我还傻瓜似的预备吗?不会!要是几年下去,这行手艺还不断了根?您想是不是?”
          “几年?”老人的心中凉了一下。
          “东三省……不是已经丢了好几年了吗?”
          “哼!”老人的手有点发颤,相当快的掏出钱来,递给瘦子。“哼!几年!我就入了土喽!”说完,他几乎忘了拿那一对泥兔儿,就要走开,假若不是瘦子很小心的把它们递过来。
          “几年!”他一边走一边自己嘟囔着。口中嘟囔着这两个字,他心中的眼睛已经看到,他的棺材恐怕是要从有日本兵把守着的城门中抬出去,而他的子孙将要住在一个没有兔儿爷的北平;随着兔儿爷的消灭,许多许多可爱的,北平特有的东西,也必定绝了根!
          到了家中,他仿佛疲倦得已不能支持。把两个玩艺儿交给小顺儿的妈。
          “太爷爷!”小顺儿笑得连眉毛都挪了地方,“你给买来的?”
          “太爷爷!”妞子要表示感谢,而找不到话说。
          “玩去吧!”老人半闭着眼说:“今年玩了,明年可……”
          他把后半句话咽回去了。
          “明年怎样?明年买更大,更大,更大的吧?”小顺儿问。
          “大,大,大的吧?”妞子跟着哥哥说。
          老人把眼闭严,没回出话来。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平被占据后,百业萧条,这点从瘦子说“摆出来三天了,还没开过张,您看这年月怎办”可以看出。
    B.文中写兔儿爷“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妞子和小顺儿得到兔儿爷的欢乐,暗示了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永恒期盼。
    C.“今年玩了,明年可……”,小说结尾处祁老人欲言又止,但他喜欢兔儿爷的心思却瞒不过天真、聪明的小顺儿和妞子。
    D.小说写祁老人买兔儿爷的经过,反映了日寇破坏了北平的安定,给中国百姓带来了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小兔儿爷除了使用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之外,还使用了侧面烘托,比如“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小孩子那样的喜爱它”。
    B.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心理、外貌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使祁老人、瘦子等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富有立体感。
    C.小说写“祁老人觉得自己是被瘦子圈弄住了”,“瘦子决定不放跑了这个老人”等,从侧面烘托出了一个不问国事、唯利是图的无良商人的形象。
    D.小说将宏大主题微观表达,以北平普通市民生活为背景,营造出战争带来的凝重、窒闷的氛围,收到艺术化的效果。
    (3)祁老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节选部分以“兔儿爷”拟题,你觉得是否恰当?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20世纪中期以后,不少新生代汉学家都将译介和研究重心放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继续从事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和研究的学者_____。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在德国进入了成熟期。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代表非汉学家德博莫属。他对遥远东方的着迷肇始于与汉学的亲密接触。在其汉学研究生涯中,德博一直对中国诗歌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对“诗仙”李白更是_____。从诗作数量来看,李白是他译介得最多的诗人;他出版的《李太白诗歌选集》,分乐府诗、古风、古体诗和近体诗、序这四部分,呈现了李白诗歌译作共56首;此外,在长达16页的导言中,还对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由于德博同时亦倾心于德国文学,倾心于“自在”的诗歌创作以及语言之美,因而通过其译作常常能看出这位汉学家_____驾驭德语进行诗歌创作的功底。也正因如此,德博的译文既能准确达意,又兼顾了中国唐诗的语言和形式特色,可谓在翻译技巧上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首屈一指 另眼相待 轻车熟路 独出机杼
    B.屈指可数 青睐有加 游刃有余 独树一帜
    C.屈指可数 另眼相待 轻车熟路 独树一帜
    D.首屈一指 青睐有加 游刃有余 独出机杼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在德国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B.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在德国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C.尽管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在德国进入了成熟期。
    D.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在德国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诗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B.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D.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组卷:15引用:9难度:0.7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也曾提出绘画要“致广大,尽精微”。可见,人生的路上,我们要做大事,这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想要成就大事,也不能忽视细微,忽视根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