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30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述序事理”,是指在叙事的过程中阐明事理,包含着从叙述到解释的过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事”中有“理”,“理”在“事”中。《史记》“述序事理”的路径多样,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见其大概。
通过记载名文或名言的方式,让历史人物“亲自”向读者说理。例如,《秦始皇本纪》载贾谊《过秦论》,是把叙事者的身份交给贾谊,让其“亲自”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向读者解释强秦之骤亡。又如,《高祖本纪》载刘邦与高起、王陵在宴席间的一段对话,是让刘邦“亲口”把自己善于用人的政治智慧展现给读者,说明其“所以取天下”之理。
擅长用“两两对照”的方法将复杂的历史形势娓娓道来。例如,把《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对照着读,则项羽与刘邦二人为人的动与静、霸与仁、直与婉,在这种两两对照的笔法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对照之中将人物生平轨迹和成败得失之“理”阐明,这是《史记》叙事之“述序事理”的又一个表现。
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阐明一些道理,是《史记》“述序事理”最难能可贵之处。如《苏秦列传》,全传由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而被兄弟嫂妹妻妾窃笑开篇,先讲他至秦、之赵所出之计不为所用;接着写他游燕,再至赵,说韩、说魏、说齐、说楚以促成六国合纵,并相六国,使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再写秦派犀首破坏纵约,以及苏秦被人毁谤、私通燕王之母,并最终遇刺于齐。通篇传记在着笔刻画苏秦“智过于人”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这样一位纵横六国的智士,却不能掌握自身的得志与失势,令人不能不感慨一人之成败与其所处之世、所遇之时的密切关联。
继承《左传》“君子曰”的传统而设置“太史公曰”以说明种种道理。这可有多种表述形式:或于开始叙事之前写一篇序文来交待撰述主旨,或于篇末设“太史公曰”来对人物、史事作一番总体定位。有时也在叙事之间,就某事展开议论,形成夹叙夹议的传统。“太史公曰”与《史记》的叙事部分在内容上和思想上关系密切,是司马迁直接表达其思想、观点的途径,对于那些在叙事过程中不便写明之“理”,“太史公曰”起到了补充说明和总结论断的作用。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曾写下他的撰述意旨:“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佚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说的“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既包含一国兴坏之理,也是要写出一人成败之理。总之,《史记》对于“事理”的阐述,层次不同,路径多样,的确担得起刘向、扬雄、班彪、班固等人的佳评。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是怎么回事》)材料二:
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以“群”和“类”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视野,《周易•系辞上》讲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战国策•齐策》讲的“物各有畴”,都是这个意思。在史学家那里,以“群”和“类”的眼光来认识考察社会发展的大势,成为史书叙事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古代史书的一大成就在于运用类传考察社会历史进程。类传的做法是把身份相同或品行相近的历史人物类编成传,设置标目,形成一组组人物群像,进而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范晔《后汉书》中的党锢、循吏,酷吏、宦者等《传》写出了东汉的政治景象,儒林、文苑两《传》写出了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思潮,方术、逸民、列女、独行等《传》反映了社会风貌,这本书因此收获佳评。
一个群体得以在历史上充分发挥作用,与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密切相关,这是古代史书写人物群像着意揭示的内容。《隋书》卷六四主要写了十位在北周和隋朝南征北战的勇士,而这十人各有各的遭际。其中李圆通、张定和、麦铁杖、来护儿等人或家世寒微,或年少孤苦,或渔猎为生,却在纷乱不平的年代建功立业,留名青史,这背后的原因正在于“遇其时”。都说读史使人明智,当人们读过《隋书》卷六四,掩卷沉思,自然会对历史所赋予人们的时机有更深刻的体悟。古代史书写历史上的一代代群体,又每每通过写群体间的相互配合而把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来。钱穆先生曾说:“汉祖唐宗,只是一人,同时还有其他文武一大批,几十百人集为一大群,各人有各人所长,各人有各人之贡献。”以汉初名相萧何、曹参为例,二人在西汉初年先后为相,《史记》的做法是:于《萧相国世家》着意写萧何追随刘邦起兵诛秦,经楚汉之战、守卫汉中,以及灭异姓诸侯王等“定策之功”;于《曹相国世家》着意写曹参继任后,“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的施政举措,这种休息无为的举措正适合汉初的社会需要,“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可以说正是在萧何定策、曹参守之的政治格局下,汉初得以在战乱之后休养生息,奠定了西汉一代的统治基业。正直、智慧、果敢的群体可以帮助帝王开创一代盛世,而奸邪、趋利、荒诞的群体又会成为致使一个皇朝走向衰亡的蠹虫。
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既擅长写个人的思想、品格、行为甚至相貌,也着意于考察个人、群体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个人,群体与其所处之“世”、所遇之“时”和所乘之“势”之间的联系,正是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特点和优长。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中的个人、群体与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两两对照,展现了项羽与刘邦各自的人生轨迹及成败得失之“理”。
B.《史记》擅长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融入事物缘起之因、所获之果,从而揭示出其间蕴含的“理”。
C.史学家把具有某些相同点的历史人物类编成传,从“群”和“类”的角度来考察社会的发展趋势。
D.古代史书记载了历史上一大批正直、智慧、果敢的群体,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正是这些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有多种表述形式,是司马迁直接表达思想、观点的途径,和叙事部分关系密切,有补充和总结的作用。
B.《史记》一百三十篇,阐述“事理”的路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目的是在一国的兴坏之理中体现出一人的成败之理。
C.《萧相国世家》和《曹相国世家》暗含褒贬,反映“定策之功”的萧何比“一遵萧何约束”的曹参对国家功劳更大。
D.史家叙事记人关注了个人对于社会发展、皇朝迭兴所起的作用,因此,历史大势对于人物命运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诗论》
B.史者一成不变,而治史者则每随时变而异其求。——钱穆《黄帝》
C.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D.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史记》叙事艺术高超,请结合材料,以《鸿门宴》为例,谈谈你对其叙事艺术的理解。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冯老兰
梁斌 冯家大院,是在明朝时代用又大又厚的古砖修造起来。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淋洒,门窗糟朽了,飞檐倾塌了,檐瓦也脱落了,墙山很厚,门窗很笨,青砖地面、墙面上长出一片片青色的莓苔。一进院,就会闻到腐木和青苔的气息。这样的房子,冯老兰却住惯了,他成天价钻在大瓦房里,晴天白日点起油灯,写账簿打算盘。这天听得朱老忠还乡的消息,他不写账,也不打算盘,只是趴在桌子上发呆。
三十年的时光,也在冯老兰身上留下显著的标记:他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肩膀已经弓了起来,花白了头发,也花白了胡子。脸上瘦得凹下去,两只眼睛却还很有精神。
他提起长烟袋,把烟灰磕在地上,吊起眼珠慢吞吞地走出来。经过三层大院,走到场院里。在往日里,他一走到场院,就会感到骄傲:锁井镇上,只有冯家大院配住这样的高房大屋。屋舍虽然老朽,样式毕竟与别家不同!想着,他的骄傲情绪又在心上蠢动起来,伸出右手捋着他的长胡子。
场院里有喂十几条牛的牛棚,有喂十几只猪的猪圈,有一棵高大的槐树,枝叶繁密得像伞盖一样遮住太阳。他走过牛车、井台、土堆、粪堆,到了黄土围墙下,站在绿树荫里。往日里他就爱站在这儿,回忆胜利的往事……
当他的两只老眼掠过广阔的柳林,掠过苇塘,掠过池塘上的清水波纹,看见对岸坡上站着两个人:一个是严志和,那个新拿败的对手,并不放在他的眼里;当他看到另外一个象朱老巩模样的人,心里说:“也许,那就是未能剪草除根,而又死灰复燃了……”想着,又撅起他的长胡子。自言自语:“唔!一只虎没杀绝,三只虎回来了!”登时,他觉得办错了一件大事情,一时急躁,气喘起来,胸膛急骤地起伏,那颗心几乎要跳出来,怎么也装不到肚子里,头脑晕眩起来。他提起大烟袋慢慢走回来。走到大门口,门角上那对石狮子呲着牙咧着嘴,瞪出大眼珠子看着他。他耽了一刻。又走过三层宅院,走上高台砖阶,走回他的黑屋子,唉声叹气地坐在大木椅上。这时他的二儿子冯贵堂走进来。
冯贵堂高高身材,穿着袍子马褂,白光脸蛋,满脑袋油亮的长发。他上过大学法科,在军队上当过军法官。上司倒了台,他才跑回家来,帮助老爹管理村政,帮助弟兄们过日子。这几天他正有一件心事,看见他的老爹唉声叹气,他问:
“爹!又有什么不舒心的事情,惹得你老人家烦恼?”
冯老兰说:“提起来话长呀!就是跟东锁井朱老巩家那件事情。我费了多少年的筹谋,费了多少心血,才把大钢钟砸碎,把四十八亩官地抠在咱的手心里。这还不算,最主要的是根据阴阳先生的推断,有那座钢钟照着,咱冯家大院要家败人亡。如今咱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升发起来,继承祖宗的事业,成了方圆百里以内的大财主。”
冯贵堂说:“这就好了,朱老巩死了,他儿子也没了音讯,该你老人家高枕无忧了!”
冯老兰憋住口气,摇摇头说:“不,朱虎子昨儿又回到锁井镇上,还带回两个大小子,我估计他不会跟咱善罢甘休!”
冯贵堂噘起嘴来,闷着头在屋里走来走去。他倒背起手考虑了老半天,才说:“我早就跟爹说过,对于受苦的,对于种田人,要叫他们吃饱穿暖,要不的话,谁给你种田,谁给你付苦?在乡村里,以少树敌为佳。像朱虎子一样,树起一个敌人,几辈子不得安宁呀!”
冯老兰听到这里,把黄脸往下一拉,拍着桌子说:“你花的那洋钱,摞起来比你还高,白念了会子书,白在外头混了会子洋事儿。又不想抓权,又讲“民主’,又想升发,又不想得罪人。怎么才能不树立敌人?你说说!在过去,你老是说孙中山鼓吹革命好,自从孙大炮革起命来,把清朝的江山推倒,天无宁日!清朝手里是封了粮自在王,如今天天打仗,月月拿公款,成什么世界?还鼓吹什么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闺女小子在一块念书。我听了你的话,把大庙拆了盖上学堂。如今挨全村的骂……”
冯老兰这么一说,象揭着冯贵堂头上的疮疙疤。他不等老爹说完,抢上一句说:“这就是因为村里没有‘民主’的过,要从改良村政下手。村里要是有了议事会,凡事经过‘民主’商量,就没有这种弊病了!咱既是掌政的,就该开放‘民主’。再说,你又上了年纪,又是村政又是家政,你一个人揽着,怎么管得过来?怎么不落人的埋怨?就说那铜钟吧,本来是四十八村的,你不通过村议会讨论,一个人做主卖了。把好事办成坏事,惹出一场人命案,使你老人家一辈子不舒心,多么不上算”又说:“听我的话吧,少收一点租,少要一点利息,叫受苦人过得去,日子就过得安稳了。这就是说,要行‘人道’,多施小惠,世界就太平了……”
冯贵堂不知跟老头子说了多少遍,冯老兰总是没有回心转意。冯老兰看冯贵堂还是不注意朱老忠还乡的事情,垂下脖子不高兴。
(节选自《红旗谱》,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展现了在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革命运的历史背景下,锁井镇上朱、颜两家同冯家的激烈矛盾斗争。
B.小说的开篇写冯家大院的飞檐墙山、青砖霉台,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风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C.冯老兰“觉得办错了一件大事情”的情节,体现了他对当年没有斩草除根的悔恨,以及对朱家后人的忌惮。
D.阴阳先生说大铜钟对冯家不利,冯老兰便费尽心血将其砸掉,后来家族的兴发让他坚信这一做法是正确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冯老兰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他精明、贪婪、顽固自私的性格特点。
B.小说描写门角上那对石狮子眦着牙咧着嘴,瞪出大眼珠子的神态,彰显了冯家在锁井镇的显赫地位,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C.小说在情节发展中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叙述节奏张弛有度,最后才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引人入胜。
D.小说的情节设置平地波澜,静水流深,通过父子之间平常的谈话,让现实和回忆相互交织,展现了宏大的时代变革主题。
(3)小说呈现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人物语言的特点。组卷:33引用:7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一种更具魅力、更能体现古都北京秋色韵味的树木,渐渐登上了北京秋天的舞台。它一出现,便以 的典雅气质,为首都北京增添了诗意。它大有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让北京的秋天换了装。这就是北京的银杏。
我所居住的北京钓鱼台银杏大道,在全国著名的五大银杏大道中位居首位。①春天,路边缤纷的月季花争奇斗艳,银杏树则以一身青翠喜迎八方来宾。每到深秋时节,这条路被金黄的银杏叶渲染得 ,有一种大国国都的气魄和神韵。秋风吹过,银杏叶随风飘落的瞬间,有着比落英缤纷更为震撼的观感,美得 。
自古以来,一谈到秋天便倍感寂寥,但刘禹锡偏说萧瑟的秋日胜过 的春天,不应该感到悲观失望。②在落叶纷纷的秋日,晴空一鹤,它是不屈的志士。细细一想,这不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形象写照吗?③在任何困难面前,这个崛起的民族都本着以昂然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看待一切。④“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有热烈的红叶,有金灿灿的银杏,有直抵碧霄的无限诗情——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秋日情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精美绝伦 光彩夺目 摄人心魄 方兴未艾 B.无与伦比 流光溢彩 摄人心魄 欣欣向荣 C.无与伦比 光彩夺目 惊心动魄 欣欣向荣 D.精美绝伦 流光溢彩 惊心动魄 方兴未艾
A.句①将月季花和银杏树的不同生长表现作对比,反衬出银杏树独特美好的生命姿态。
B.句②运用暗喻,将不屈的志士比作晴空万里的鹤,表现出英勇不屈的顽强奋斗精神。
C.句③存在两处语病,应去掉“本着”或者“以”,并且把“心态”修改为“心理”。
D.句④中的破折号与“你不能用粗浅的方式阅读《乡土中国》——一本有思想、有深度的学术专著”中的破折号用法不同。
(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是北京的银杏,有着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让北京的秋天换了颜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组卷:18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中国航天员,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宫空间站组合体顺利交会对接。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中国航天员“太空出差”成为常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已从构想成为现实。一个又一个航天记录被刷新,一个又一个关键任务被突破,见证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坚实步伐。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圆梦,是一程接着一程的砥砺奋斗,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印刻着中华儿女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凝聚了科学家协同攻关的智慧力量,蕴藏了航天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密码。
校团委举行“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