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天津九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6月份)

发布:2024/5/28 8:0:9

一、选择题

  •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  )

    组卷:19引用:2难度:0.5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  )。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  )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一本书应该有烟火气。俗世烟火,是书中(  )的源泉。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但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  )的。烟火气是书的基本,而高于烟火气的,则是书的精髓,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也该如此。一个人身上的烟火气,总归得多一点,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一个人身上那些高飘在上的非烟火气,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孤芳自赏 鸡零狗碎 喜怒哀乐 超尘脱俗
    B.孤芳自赏 乱七八糟 嬉笑怒骂 出类拔萃
    C.顾影自怜 乱七八糟 喜怒哀乐 出类拔萃
    D.顾影自怜 鸡零狗碎 嬉笑怒骂 超尘脱俗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组卷:10引用:1难度:0.5
  •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37引用:1难度:0.5

五、现代文阅读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峰之树田瑛      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
          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雪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
          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
          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欧伐,保住了森林。
          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无论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2000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马前镇诞生。还有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锌海》,影响深远。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经九旬高龄的他,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
          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营造一片别样的文学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
          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来,与我比肩齐高。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枞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枞树还注定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枞树膏脂。二胡一旦拉响,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人叫枞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
          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
    (选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
    B.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
    C.认领雪峰山之树后,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
    D.“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
    E.“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比喻,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
    (2)文中为什么两次写到“我”童年的经历,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理解概括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意义。

    组卷:9引用:2难度:0.5

六、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组卷:5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