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9 8:0: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服务现代化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充分肯定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拿来就用,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有创新性地推进提升。
          一方面,切实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正确选择。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创造与创新为途径,以转化与发展为动力,着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意蕴与时代诉求相协调、表达方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深入传统文化内里,区别优劣得失,辨析精华糟粕,科学提炼精粹内容;才能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倾向,杜绝形式主义偏颇,使传统文化经合理再造与整体提升后,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积极融合,以求协力共进。从历史深处走来并历经沧桑巨变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助力与服务现代化为使命,以促进现代化发展为价值彰显,其服务内容的广泛性、服务方式的多样性、服务形态的丰富性、服务成效的实在性,已然清晰呈现并愈趋显著。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并登高望远,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结与渗透融会必将上升到一个更高层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力共进与发展提升必将发展到一个崭新境界,携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努力和新贡献。
    (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包含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的应有之义。文化是创新的,又是继承的,是创新与继承的统一;文化是当下的,又是历史的,是当下与历史的结合。文化的现代化或现代化中的文化,不能不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正如现代化不能割断民族血脉一样,文化创新发展亦不能无视历史传统。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期相遇,既为中国现代化推进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又为中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望与交流,实质上是一次历史和现实的对话,是文化坚守和观念创新的一次互动。在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生作用的同时,现代化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提供了时代机遇、重要遵循和现实条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自身走向现代化。
          其一,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提供时代机遇。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新发展,离不开作为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离不开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它的改造与吸纳,离不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推动,离不开作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享用主体的中国人民的传承发扬与自觉实践。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化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都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实现新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
          其二,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提供重要遵循。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要在实践上有所遵循,现代化则为之提供目标、方向及道路等方面的基本依赖。一要服务现实。二要科学阐发。传统必须与现代相联,传统文化必须接通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才能够融入到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自身走向现代化的目标,必然要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
          其三,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提供现实条件。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现代化实践是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丰厚社会土壤。现代化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相联,现代化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氧化剂。现代化在孕育新的、更加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之时,既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同时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提供新鲜元素、注入新鲜血液。现代化思想文化本身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发现和纠正自身缺陷的参照对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反观和超越自身局限的榜样力量。借助现代化思想文化及其精神引领,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而且能够迅速氧化而达至蜕变,加快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步伐。
    (摘编自商志晓《中国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联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必须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B.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能够使我们区分传统文化的优劣得失,能够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不利倾向。
    C.文化要实现现代化,既需要继承又需要创新,而创新就不能无视历史传统,而需要将当下的与历史的紧密结合在一起。
    D.中华传统文化欲实现现代化,需要以现代化思想文化为参照物,以发现和纠正自身的缺陷、反观和超越自身的局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的开头部分的论述重心是相同的,都是重在论述传统文化的创新。
    B.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服务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形态丰富、成效实在。
    C.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离不开中国当代的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努力。
    D.现代化与工业、信息文明及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里说道:“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C.《论语•子罕》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4)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家长想用《论语》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但读到“无友不如己者”时,心生疑虑: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杨伯峻译文),但如果大家都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谁还会有朋友?孔子怎么能这样教导人?对于怎样对待这样的内容,家长十分疑惑。
    请结合两则材料和你所知道的《论语》内容,为家长解除疑惑。

    组卷:4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诺韦法的时间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一九一四年夏天,两名穿浅色制服、骑着马的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米哈乌眼看着他们从耶什科特莱的方向慢慢向他走来。炎热的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米哈乌站立在自家的门槛上,身穿一袭由于沾满了面粉而发白的宽大长袍,等待着——虽说他心知肚明这些大兵所为何来。
          米哈乌从他们手上接过一张纸条,拿去交给了妻子。妻子格诺韦法一整天哭哭啼啼,为米哈乌打理参战的准备工作。由于哭了一整天,她实在太虚弱,身心是那么地疲惫而沉重,以至于没能跨出自家的门槛,目送丈夫过桥。
          当马铃薯的花凋谢,而在开花处结出一些小小的绿色果实的时候,格诺韦法肯定自己是怀孕了。她掰着手指头算月份,算出孩子该是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的时候怀上的。不错,正该是那个时候。
          现在令她伤心绝望的是,她没来得及把怀孕的事告诉米哈乌。或许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是某种征兆,说明米哈乌会回来;他必须回来。格诺韦法亲自管理磨坊,就像米哈乌在的时候所做的那样。她照管工人们干活儿,给送粮食来的农民开收据。她倾听推动磨石的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面粉落满了她的头发和睫毛,以致她晚上往镜子跟前一站,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个老太婆。老太婆对着镜子脱衣服,研究自己的肚子。她躺到床上,尽管身边塞了好几个小枕头,脚上还穿着毛线袜子,可她仍然睡不暖和。因为她总是像赤着脚跨进水里一样进入梦乡,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她便有很多时间祷告。她从“我们的天父”开始,念到“圣母马利亚”,最后到了睡意朦胧的时候,她以自己所喜爱的对守护天使的祈祷来作结。她祈求自己的守护天使关照米哈乌,因为战争中的人或许需要不止一位守护天使。后来这祷告逐渐变成了战争的画面——简单又乏味,因为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那种喝的醉醺醺的男人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以她感到奇怪,战争竟然会持续这么久。
          有时,她到小镇购物的时候,偶然听见人们的交谈:“沙皇比德国人更强大。”他们说。或者:“到圣诞节,战争就会结束。”但是战争既没有在圣诞节结束,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
          就在节日前的某一天,格诺韦法到耶什科特莱去采办过节的用品。市场上男人三五成群都在谈论战争。许多城市遭到破坏,居民的财产都散乱地堆放在大街上。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纷纷逃亡。妻离子散,兄弟分隔。谁也不知到底是俄国人更坏还是德国人更坏。德国人放毒气,一挨着毒气眼就会变瞎。青黄不接的时候将是普遍的饥饿。战争是第一灾难,其他的灾难将随之而来。
          格诺韦法绕过一堆堆马粪,那些马粪融化了中贝尔特商店门前的积雪。门上钉的一块胶合板上写的是:
          本店只卖一流产品
          肥皂、漂白内衣的群青
          小麦淀粉和大米淀粉
          橄榄油、蜡烛、火柴
          杀虫粉……
    “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就变瞎。如果拿中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为了不致呕吐,她不得不一连做了好几次深呼吸。
    “太太想买点儿什么?”一个肚子挺得老高的年轻孕妇用唱歌似的嗓音问道。她朝格诺韦法的腹部瞥了一眼,笑了起来。
          格诺韦法要了煤油、火柴、肥皂和一把新的棕毛刷子。她用手指去碰了碰尖尖的鬃毛。“过节我要大扫除,清洗地板,洗窗帘,清刷炉灶。”
    “我们不久也要过节,要净化神庙祈神赐福。太太是从太古来的,对吗?是从磨坊来的吧?我认识太太。”
    “现在我们两人已经彼此相识了。太太您的预产期在什么时候?”
    “二月。”
    “我也是二月。”
          申贝尔特太太开始把一块块灰色的肥皂摆到柜台上。“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
    “一定是上帝……”
    “上帝,上帝……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太太这么漂亮,准会生个儿子。”
          格诺韦法拎起了篮子。
    “我想要个女儿,因为丈夫打仗去了,没有父亲的男孩不好养。”
          申贝尔特太太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送格诺韦法到门口。
    “我们压根儿需要的就是女儿。倘若所有的妇女都开始生女儿,世界上就太平了。”
          两个孕妇都笑了起来。
    【注】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女作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九一四年夏天”暗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引出下文米哈乌被征参战后,妻子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B.文中用“马铃薯的花凋谢”“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等生活场景来标识时间,突出表现了太古环境的农耕特色。
    C.“(战争)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拉长了故事的时间跨度,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
    D.“二月”和“我也是二月”写出两个新生命都将在初春时节降生,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管工人干活”“给送粮农民开收据”“倾听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白描式叙事写出了格诺韦法的辛劳与能干。
    B.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与她看到的战争灾难形成对比,既表现了太古人的封闭与质朴,更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C.结尾处关于“生女儿”的对话描写,与杜甫诗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样,都是对战争的间接控诉。
    D.文中写了很多碎片化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看似毫无关联,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但放在一起,却收到了奇异的效果。
    (3)小说中“杀虫粉”让格诺韦法几乎呕吐这一细节,有哪些作用?
    (4)小说借孕妇格诺韦法的眼睛写战争,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这种艺术构思的效果。

    组卷:1引用:3难度:0.5

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懒人经济”,通俗来讲就是“花钱买省事”。“懒人经济”的参与者,①       。大多数人都喜欢在一些不甚重要的事情上“速战速决”,以便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投入更多时间。“懒人经济”就提供了一种省时省力的选择,使得人们获得更高的时间自由支配度。这里的“懒”不是好逸恶劳的代名词,而是懂得时间规划。“懒人经济”标签新颖,②       。洗衣机是不是可以看作扫地机器人的“前辈”?方便面是不是与自热火锅异曲同工?由是观之,③       ,其实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具不断进化的历史。
          懒人经济能够创造市场商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想让懒人经济真正火爆,最重要的还是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大大增强服务的实用性能,以满足“懒人们”“懒到底”的要求。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中学生觉得升学无望,天天上课打瞌睡;某高三学生考上北大却又不去报到,连续多次选择复读,只为挣取高额高考奖学金;某中学学生为方便自己,经常把共享单车停在非机动车道上;某大学寝室常常昼夜游戏,视逃课为家常便饭;某大学毕业生,低层次工作瞧不上,高层次工作干不了,就通过网络做牟取暴利的校园贷;某青年为成网红,假称徒步西藏……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新时代的青年应承担怎样的使命呢?请联系社会现实,以“我们的使命”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1、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下一篇国旗下的演讲稿;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13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