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学情高二(下)联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2/22 7: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气象”一词,在唐人笔下已经出现。王湾《江南意》结联作“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是指山川的气象。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指朝政的气象。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则是指诗歌的气象。从以上用法可以看出,“气象”之词多用于宏伟壮阔的事物。
          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盛唐气象”这个概念便是由他奠定下来的。把盛唐诗歌的风貌归结为“雄壮”与“浑厚”,究竟有什么根据呢?在我看来,厚实来源于作品充实的内容,没有这种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就谈不上唐诗的“厚”与“雄”;至于浑成,则跟作品的艺术表现有关。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创造出了一种精练、含蓄、自然、清新的诗的语言,用以概括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构成外形鲜明而又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雄厚才能返归于浑成。照这样看来,气象浑厚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就是唐诗诸要素的结合体,是唐诗的最基本的质态。这种浑厚的气象在盛唐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所以人们常用“盛唐气象”作为唐诗风貌的典型。
          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李肇《国史补》云:“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荡”是狂放,“怪”是险怪,这确是当时诗风的显著特点。不过我以为,奇险与恣纵似还不能完全包括元和诗坛的精神面貌,像元稹、白居易诗歌里的平易流畅的作风,就很难归入“荡”与“怪”的范畴里去。虽然如此,元和诗人的致力于独辟蹊径、开拓诗境,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他们在题材、结构、语言、体制各方面都有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可以说是千汇万状,尽入笔底。借用“雄厚博大”四个字来称许这一时期的诗风,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荡”与“怪”不过是它的极端表现罢了。
          晚唐以后,流派歧出,风气庞杂,而作为晚唐诗的大宗,自应以李商隐、温庭筠一派为代表。温、李的诗风,襞绩层深而命意婉曲,文辞精美而音韵谐和,正是唐诗重韵味、讲声律、求“兴寄”的结晶;而境界狭小,笔力荏弱,情长气短,文浮于质,则是他们的致命伤。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自然达不到气象浑厚的胜境,那种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宋词(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先导,从而构成了唐诗质变的另一种形态。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唐诗的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以盛唐气象作为自己的典型形态,而在其他历史阶段又会有种种变形。而盛唐气象之足以代表唐诗,是因为它实现了唐诗各个要素的比较圆满的结合,是唐诗自身风格发展成熟的标志。
    (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材料二:
          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
          唐朝自建国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也比较开明,思想禁锢很少,思想文化领域比较自由。而且科举制度的实行,给士人提供晋身之阶。唐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士人们眼界开阔,所有这些因素,便形成了盛唐文人士子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形成一种开朗、乐观、健康、雄壮的审美理想。
          不过,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从政治意义上来看,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年代开始就很兴盛了,史学家羡称“贞观之治”,但诗歌的发展比起政治慢了一拍,在此时尚未呈现出“盛唐气象”。欧阳修说:“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在这个时期,六朝骈俪习气仍非常浓厚并顽强地笼罩着诗坛。所以贞观这个政治意义上的盛唐,只能列入诗史分期的初唐。真正反映出盛唐气象的诗歌,是自开元中期开始的,离贞观(政治上的盛唐)相差几乎一百年之久!再说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但传统的文学批评,却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的确,盛唐诗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不凡的气度和艺术上高华壮丽的审美趣向,是在盛唐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影响的积淀中形成的,它来自太平盛世,然而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历史惯性。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盛唐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气度,他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没有立即消失。乱世残酷的现实,还刺激着许多诗人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而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呈现了最夺目的光芒。
    (摘编自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有了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才有了“厚”与“雄”。
    B.“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是李肇的观点,作者并不认同,他认为此时的诗风仍旧是“雄厚博大”的。
    C.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境界狭小,笔力荏弱,但它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宋词的先导。
    D.杜甫的诗歌在安史之乱后延续了盛唐气象,呈现出最夺目的光芒,列举此例是为证明“文学有其独立性”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阎宽的诗句“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中的“气象”与王湾《江南意》中的“气象”含义相近。
    B.内容空泛、骈俪对仗的“上官体”诗歌却在贞观时期风靡一时,这表明文学发展与政治兴衰并非完全同步。
    C.安史之乱带来的残酷现实,刺激着许多盛唐诗人写出了雄浑悲壮的作品,从而使盛唐气象得以延续。
    D.一个时代的诗风,既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同时也受文学风格变化的内部规律的影响。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B.“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C.“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D.“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蜀相》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而此时政治上的盛唐时代已经结束,《蜀相》为什么依然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作?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聚餐
    傅菲
          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生产队里要聚餐。聚餐放在我家,中晚各一餐。我家房子大,能摆二十几桌。聚餐只能挣工分的人上桌。菜有炒白萝卜片、芋头、猪肉汤泡明笋、红烧冬瓜、白玉豆、红烧豆腐、鱼、文肉、煮黄豆、豆腐皮、白木耳汤、炒香菇蒂、海带、带鱼、炒茭白、炒荸荠、牛熟、牛肉、鸡块、文鸭、红烧南瓜。
          主食有米饭和麻子果。
          杀牛,在头一天进行,杀两头。我们不叫杀牛,叫敲牛。在我家屋后的瓦场,有一块空地,牧童把牛从栏里牵出来,用黑布把牛的眼睛蒙上。黑布罩上去,牛流浑浊的眼泪,长长的,后蹄甩起来踢人。牧童把牛拴在香椿树上。香椿树有油脂,凝结起来,粘手,鼓胀,看上去像肿瘤。敲牛人端一把斧头,用拳大的鹅卵石对准两只牛角中间的漩涡,斧头对准鹅卵石,一锤,牛跪下去,再一锤,牛瘫倒在地,四肢蜷曲,口腔里流黏稠的血。唇须上,煽动的耳朵上,都是血。牛把舌苔伸出来,舔血,抹在鼻梁上。呼呼呼,喘着粗气,腹部不断地起伏。敲牛人拿一把杀猪刀,在牛肚子上来回正反面搽,再用牙齿咬住刀槽,把装有滚热的沸水的木桶端到牛脖子前,抽下刀,呲起牙,摸摸牛的眼部,一刀捅进咽喉,搅动一下刀,抽出,血喷射到木桶里。杀牛人把盐花撒在沸水里,用手沿桶边搅动。血慢慢成块状,面上有一层白白的带血丝的泡泡,用嘴一吹,泡泡飞得不见踪影或噗地裂了。
          牛的内脏和牛筋,在土灶里用火煮一个整夜,成了牛熟。牛头在另一个土灶里,用干木柴煮一个整夜。牛头不熟多一灶火。牛肉牛排剔下来,挂在竹杈上,晾水分,水滴在地上,渍液风干后成一片黑色。生产队固定几个老人煮牛头牛熟,关在一个土坯房里,生产队长管着钥匙。天快亮了,土坯房的窗户下站满了小孩,眼巴巴地等老人从里面递几块热乎乎的牛熟出来吃。
          我母亲天麻麻亮起床生火,做豆腐。磨浆、点卤、压箱。做豆腐的还有三人,启炎老婆、月巾嫂、金兰姑姑。压箱时,我母亲从每箱匀一木勺豆腐脑,多压一箱,说:“生产队小孩多,聚餐后小孩尝尝鲜。”我才五六岁、光着屁股跟在母亲后面,端一个青花碗,放点酱油,求母亲打一碗豆腐脑给我。团叔看见,就大巴掌打我屁股。他穿猪皮制的褂,眼角有垢状的眼白屎。他就是那个杀牛的人。白白的豆腐脑漾在四方体的木箱里,热热的蒸汽在幽暗的厢房里萦绕,明瓦的光照下来,蜘蛛网挂在梁上,蜘蛛盘踞在网中间,荡秋千一样。团叔还负责打麻子果。先把糯米用冷水泡开,发胀,放在饭甑里蒸,木柴在灶膛里熊熊燃烧,火舌舔着炭黑的锅底,蒸汽在灶间抱成一团,上上下下地翻腾。蒸好的糯米饭铲在石臼里,用木杵一下一下打在糯米饭上,打一下,把糯米饭翻个身,再打,直至黏稠,搓成拳头大的一团,有序地排列在团席子上,席子铺了一层白糖拌匀的黄豆粉或芝麻末。
          做饭则在隔壁启炎叔家里。饭是捞饭,早上就捞出饭坯,晾在团席子上。开饭时间到了,厅堂、厢房、弄堂、院子里都摆满八仙桌,坐满了人。烧菜的,端菜的,洗碗的,切菜的,添火的,穿着围裙,油光满面。小孩在弄堂打打闹闹,不时跑到自己父母身边,张开嘴巴,吃一口菜,又去打闹,来来回回地吃,来来回回地闹。晚上,我们躲在启炎叔家的团席子下,用手抓饭吃。饭没有蒸,硬硬的,刮喉咙,有糙糙的米心,我们吃得口水涎涎,还把四个口袋塞满饭坯,留到第二天吃——白花花的饭,怎么吃都是好吃的,有甜味,能把整个一年瘪下去的肚皮撑起来,鼓鼓的,像个小南瓜。
          木匠老七,谁也不愿和他坐一桌。他的食量惊人,吃得又快,叭叭叭,一碗饭没了。他不说话,埋头吃。厅堂里的人都走了,他把几个桌子的菜汤(任何一桌都不会有剩菜)全集中在一个脸盆里,把饭倒进菜汤,哗哗哗,灌进肚子里,吃完了,抹一下嘴巴,把旱烟点起来。生产队里的人说,木匠老七能吃四十碗饭。他自己也承认,有没有菜无所谓,一碟酱椒就行。我二哥也能吃一大脸盆的白粥。他说,饿了,石头也能吃下三大个。我信,因为每天中午他从田里回家,走路都拖着步子,虾着腰,过门槛抬脚都显得费力,眼睛深深凹陷在眼眶里,嘴巴金鱼一样张开。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是一个乡村密布的国度,河汊、炊烟、静谧的黄昏、低矮飘忽的雾岚,都是散文家衷爱或倾述衷肠的对象。写作者以怀乡的姿态出现,以贵族式或乡村骑士的模样出现,没有贴近和深入泥土,蔑视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的挣扎,不了解底层人的荒凉和痛苦,抓不住底层人的骨骼也触摸不到血液。他们不知道,其实生活是一把锉刀,锉开底层人的手、脚、脸,流出的血已经结出厚厚的痂壳。我曾写道:“我能从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看到生活战车辗过的痕迹,或者说,他们是战车的本身。手是他们未搏战的惟一武器。”他们的生活温暖而惨烈。
    (摘编自傅菲《<缺席的旷野>自序》)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团叔给“我”的感觉有些复杂,“我”因觉得他敲牛的行为残酷而有些害怕他,但是却爱他打的麻子果。
    B.挂在屋梁上的蜘蛛网给人以破败的感觉,作者描写它是为了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而不是美化那个时代。
    C.只有挣工分的人才能上桌的聚餐,小孩子成为了“特权阶层”,因为人们容易对小孩子产生柔软的情感。
    D.本文在对普通生活的细微观察、描述、解剖中,有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同时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同情与关怀。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二十一种菜,反映了食物留给一个经常吃不饱的孩子的深刻记忆,从侧面写出了那个年代的贫困。
    B.文本一以儿童的视角,带着人们去回看了那段贫苦的岁月。儿童好奇心强,可以自然地带读者看到敲牛、做麻果等细节。
    C.写木匠老七吃完饭了还能将一盆子菜汤灌进肚子里,一个人能不搭菜吃四十碗饭,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的饥饿。
    D.把吃饱了鼓起来的肚皮比作“小南瓜”,很生动,很自然,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似乎是从生活中顺手拈来的。
    (3)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温暖而惨烈”?请简要分析。
    (4)作者傅菲自己说过:“我把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趣味性,提升到一个决定散文成败的高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5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常熬夜怎么办?”“来一瓶‘熬夜回血快乐水’啊!”近日,一款以中药冷泡萃取而成的“熬夜水”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火速升温,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①          ?顾名思义,就是适合熬夜人群喝的水。
          以市面上的一款“熬夜水”为例,其主要成分为人参、贡菊、罗汉果、葛根、大宋、蜂蜜。细看这张处方,显然费了不少心思。以西医理论解释这张处方,可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增强人的记忆力,增强工作效率,具有抗衰老、保肝等作用的功能,这看上去非常诱人。
          不过,不要以为喝了“熬夜水”,②          。中医养生颇有讲究,盲目补气,反倒会伤及身体。与其迷信“熬夜水”,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传统的作息规律。中医认为,白天属阳,多动可以养阳:夜晚属阴,睡眠可以养阴。 (  )。早睡能保证充足的睡眠,而充足睡眠后的早起,有助于提高大脑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早睡早起才能保障健康生活,不做“夜猫子”。
    B.早起早睡就能保障健康生活,不做“夜猫子”。
    C.不做“夜猫子”,早睡早起才能保障健康生活。
    D.不做“夜猫子”,早起早睡就能保障健康生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8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林漫画”作品)
          综合材料的内容和所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