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高三(上)段考语文试卷(12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村落是基本的农业人口居住单位,在长期历史传承中形成的经济、血缘与文化的种种关系,使村落构成了完整的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内凝性。
          中国古代村落的内凝性在战国之前直接表现为村落的共同体机制。战国之前的村落基本是集聚式村落,有统一规划的住宅、窖穴,有作为公共设施的水井、陶窑等作坊,还有紧邻村落的公共墓地以及村落的防护设施。居民们“生死相恤,坟墓相从”,在井田制下进行着集体劳动,有着浓厚的共同体色彩。战国以来的村落继承了这一传统,村民们仍是相对集中地聚居一处,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散居村落,甚至是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但集聚式村落仍是主体构成,且是其他类型村落的归宿。中国古代的集聚式村落一直延续到近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村落的内凝性依然存续。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以及村落中的邻里守望是其凝聚的重要纽带,村规民约是村落内凝性的制度呈现。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农业生产上,相当一部分村落流行集体耘田。农忙时节,村民们往往以互助、换工等方式,统一组织集体耕作,有的还以秧鼓助力,活跃气氛,提高效率。另外,一些村落中的村民还为生产互助而结社,汉代即有“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的记载,汉以后村落中亦多有生产互助性结社,如唐宋之际的渠人社、元代的锄社等。对于村落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村民往往普遍参与,使其成为村落的集体活动。以祭社为例,自先秦至明清,祭社活动一直是村落重要的集体活动,它所折射的是农民对土地神的祈望和诉求,是维系村民情感的精神纽带。先秦时期,人们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战国以降,这一传统相沿不衰,汉代村落之祭社便是举家而动,杀猪宰羊祭祀社神,然后分享祭肉,歌娱宴饮。史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魏晋南北朝之村落,社日也是“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明清时期的村落祭社依然如此:“承平时,父老村民醵酒为社,欢呼歌舞。”
          村落中的邻里守望也是古来的传统,孟子即对这种乡邻关系作了高度概括:“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村落中的守望相助既体现在日常的农作活动中,又体现在村人嫁娶、丧葬、疾病诸事中的互助共济上,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经融入到村落的家家户户,融入到村落居民的血液中,成为村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许多村落制定了村规民约,全面规范村落事务及村落居民间的关系,使村落中的内凝制度化,也使村落具有了一定的自组织色彩。如清代道光年间的祁门文堂村《合约演戏严禁牌》对村民的种种行为进行了规范,对村中山林物产综合管理的约定,从茶叶、苞芦、桐子到竹笋、松柴,尽数包括;对于违禁者及见而不报者均有处罚规定。村规民约是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村内规则,充分反映出村落意志的统一与村落自组织的内凝聚力。
          古代村落的内凝性使村落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村落居民有着共同的社会活动、信仰活动、经济活动,彼此守望相助、自我管理,保障着村落秩序与活力,对于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马新《论中国古代村落的基本特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村落在长期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经济、血缘与文化的诸多关系,对村落形成内凝性具有重要作用。
    B.战国以前一直到近代以来,集聚式村落都是中国古代村落的主体构成,这是村落内凝性长期存续的基础。
    C.中国古代村落活动的集体性体现为集体耕作、互助性结社、村民普遍参与村落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等。
    D.邻里守望是中国古代村落自古以来的传统,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救济,使古代村落成为自我管理的自组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了中国古代村落具有很强内凝性的观点,并重点论证了内凝性对古代村落发展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二段从战国之前写到战国以来,再写到近代以来,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古代村落的变迁历程。
    C.文章既举唐宋之际的渠人社、元代的锄社为例,又引用相关文献记载,来论证古代村落活动的集体性。
    D.文章层层递进展开论证,逻辑严密;用语准确,如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一直”就起到了强调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虽然出现过多种多样的散居村落甚至规模极小的小村落,但这些村落最终都会向集聚式村落发展。
    B.村民参加村落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村落内凝性,古代村落也由此成为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基本社会单元。
    C.古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写了村民参与社日活动的热闹景象,这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
    D.村规民约是村落集体意志和内凝性的体现,对村民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村民如果违反,则会受到相应处罚。

    组卷:0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在21世纪初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成为世界上大学生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又适应了经济社会提高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需要。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材料二: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马丁•特罗认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将从精英阶段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大众化阶段培养技术精英转向提高大多数人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他们面向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可以看出,他主张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在于面向大多数学生培养他们如何生活和生存,其实质是强调要从侧重科学知识的“专才教育”回归到以通识课程为主的“通才教育”。
          诚然,针对过度强化科学技术的“专才教育”带来的问题,强调通识课程有特殊意义。但在我国现阶段,如果高等教育功能如马丁•特罗所言发生转变,对大多数人进行“通才教育”,将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而科技的进步依赖于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如果高等教育的功能仅仅是为大多数人面向未来生活做准备,大学不是把大多数人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仅仅是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面广,但可能是专精欠缺、能力不强的万金油型人才,那些国家需要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从何而来呢?
          生存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可能也有技能培养之意,但应该是一种很基本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如果普及化阶段仅仅着眼于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则要求显得过低,与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差甚远。如果大学本专科是“通才教育”和一般的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势必延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如此一来,一是造成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年限延长,教育成本增加;二是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因为研究生规模是有限的。
    (摘编自刘在洲《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级阶段若干特征转变研判与对策》)
          材料三: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指标是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0%以上。由于学生既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对象,又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引起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相应变化。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不仅学生人数大幅增加,而且学生的年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成年学生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罗所言的“成人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这一现象确确实实出现了。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就当前来看,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基本上仍然都是传统的高等教育适龄青年(18-22岁)。
          普通高校学生构成的单一化使得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中有关普及化的一些特点难以在我国显现。我国高校必须在这样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环境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认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所有人的义务,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长期以来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在教育领域,虽然政府的政策不断向一些地区倾斜,但是不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着教育规模、水平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差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这种差距从根本上说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高等教育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事业,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多的人才、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需求,而且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差异、教育经费投入地区间的差异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入学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摘编自胡建华《高等教育普通化的中国特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于2010年达到100%,此后一直相对稳定,这说明我国初中阶段控辍保学的成效是显著的。
    B.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虽然有过反复,但是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从2012年至2020年,一直维持在80%以上。
    C.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990年前增长缓慢,此后逐渐加快,2020年接近60%,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D.2012年至2020年,我国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数都逐年递增,其中2020年分别达到138万人、25万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越了大众化阶段。
    B.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各阶段不同培养目标的理论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为此,我国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全面否定。
    C.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中有半数以上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重要标准。
    D.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那么它的高等教育也一定是高水平的,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撑。
    (3)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应该如何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请根据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仑飞瀑
    李若冰
          我漫游过不少名山大川,但不知为什么那巍然屹立于祖国西部的昆仑山,总牵挂在我的心头,使我时常想着要回到它的身边。
          正是高原八月,天气凉爽。我和旅伴心情兴奋,一出格尔木城,就直往前面走去。沿途,荒凉无边的大戈壁,已有新开垦的黑沃沃的农田和将要收割的金黄的小麦。那一丛丛自然生成的浓密的柽柳,舒展着颀长嫩绿的枝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刚到昆仑山脚下,旅伴就感慨万端:“昆仑山呵,是大戈壁生命的渊薮!”
          我惊异了,他的诗情竟来得这般快当。
    “你看见了么,山上水电站的小屋子?”
          我抬头望去,进入眼帘的是一条嶙峋的深谷,山口凛然坐卧着一尊猛兽似的山头,虎视眈眈地看着过往的行客。我们往上爬,耳旁传来隆隆的吼声,这莫不是水电站机轮的运转声么!此刻,在谷口听起来,显得异常高亢洪亮,有种撼天动地的气势。
          我们越往山上走,越觉得呼吸急促。而且风也越来越狂,有时不得不背转身倒走。爬上深谷里的水电站营地,才算缓了口气。我们遇见一位姓“郝”的陕北绥德汉子,长得高大健壮,是水电站负责人。他脸庞像久经酷风寒霜洗炼过,闪射着褐红透亮的色泽,站在昆仑狂风中,犹如一根铁柱子。我开口便说:“这里的风可真够厉害!”
    “风季早过啦!”老郝笑着说,“如果你们赶冬月或春上来,那才叫飞沙走石,风刮得人连路也看不见,身子也站不定。这里是昆仑山的风洞嘛!”
          我这才察觉到,我们已置身于昆仑山一条幽深的大峡谷中,抬眼回望,两边石山高高耸立,直插云天。周围悬崖倒挂,绝壁陡峭。简直难以想象,人们怎样在这陡壁险境里造就了这座水电站?难道他们是倒栽葱式的在空中施工么?据介绍,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正像山鹰般飞身登上悬崖,用绳子把自己吊起,在峭壁上勘察测量,在半空中搭起脚手架,一步步攀援而上,给大坝喷水灌浆。他们在无比艰险的峡谷里,在狭窄的工作面上,一任狂风飞沙的扑打,一任严寒酷暑的煎熬,开挖着导流、冲刷洞,搬运着笨重的闸门机件,安装着电器仪表……
          这一阵儿,我们已走上48米高的薄拱坝。忽然,眼前出现了一泓碧绿如镜的水库。呵,应该叫它“天湖”,因为它竟奇迹般飘流在这远离人间的高峡里。
          老郝提醒我们:“这座水库容量2400万立方米,是昆仑山雪水汇集成的。”老郝转过了话题:“你们到这里来还适应吧?”
          我说:“适应,才上来有些气喘。”
          老郝立即快活起来:“这儿海拔3000米以上,目前是中国第一座最高的水电站!”
          中国第一座最高的水电站!站在昆仑水电站身旁,我格外激动,在我国富饶的高山峻岭之上,不是还会出现比这座更高更漂亮的第二座、第三座水电站么?我想,一定会的。
          在沿着水波粼粼的水库边漫步,穿过坝头那间小屋子的时候,有种扣人心扉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鸣响。这时,我惊疑地掉转身,循声望去,只见在宽阔的大坝前面,深谷里白云翻卷,水烟升腾,一条飞银吐珠似的瀑布,发出“唿唿”的喧响,急速地翻卷滚动,直落万丈谷底。飞流荡漾的瀑布,仿佛拨弄着巨大雪白的竖琴,悠然在水云浪花中旋舞,欢奏着喷薄激情的英雄交响乐。多么宏伟壮观的昆仑飞瀑,多么摄人魂魄的昆仑飞瀑呵!
          我们在飞瀑声中,转弯下了条大坡,走进电气运行控制室。瞬间,喧闹的瀑布声隐去,代之以静谧肃穆的气氛。这间大大的控制室是现代装置,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的眼睛异乎寻常地专注忙碌,手脚也出乎寻常地敏捷麻利。这里管水管电,这里一举一动,关乎着山下格尔木城的命脉,维系着戈壁农田、工矿和草原的兴衰。我看见立在操纵台前,掌握水电命运的人,多是支边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他们毅然摆脱世俗的羁绊,长年在昆仑高山上生活,在荒寂的峡谷中战斗,使巍巍昆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新的血液、新的光华。
          从电气控制室出来,我们来到了昆仑瀑布前面。我感到眼前如同矗立着一座晶莹的万仞雪峰,流水和云天相连,喷溅着珠玉,闪烁着斑斓炫目的光点。我倏忽觉得,仿佛是娇丽的云雀、天鹅和仙鹤群集的长阵,潇洒自如地飞荡着,以气盖山河的流势,凌空呼呼欢叫,旋即俯冲而下。转眼间,它却宛如莫高窟飞天肩披的长长的飘带,飞落于幽深的谷底之后,霎时拍波击浪,掀起狂涛巨浪,继而在闪闪的霞光里,哼着自由悠扬的歌,跌宕有致地向大漠奔去。我被这飞瀑震慑了,被它瑰丽多姿的景象迷惑了呵,这飞瀑来自何处?它莫不是从天宇里倾泻人间的金波银流?它莫不是从昆仑胸脯里喷涌的奶汁玉浆?
          我翘望着昆仑飞瀑,心如潮涌。我清醒地意识到,我无限热爱着自然的创造,然而更热爱着创造的自然。我想,在祖国的名山大川里,飞荡着不少闻名于世的瀑布。但是,没有昆仑瀑布这么吸引我,这么使我留恋的了。这犹如搏击长空的海燕般的昆仑瀑布,正以无与伦比的滚滚洪流,穿过千沟万壑,跨越千难万险,向生活的大海奔去,向历史的未来奔去。
    1980年8月25日,格尔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后随着行文的发展,渐渐解开“我”总是牵挂昆仑山的原因,构思巧妙。
    B.刚刚来到昆仑山脚下,旅伴就对昆仑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这从侧面写出了昆仑山巍峨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C.文章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从格尔木城到昆仑山脚下,再健步登山,沿途写了水电站、薄拱坝等,最后到了昆仑瀑布前。
    D.文章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抒情和议论,饱含情感和理趣,如“向生活的大海奔去,向历史的未来奔去”写出了对未来的憧憬。
    (2)文章从哪些方面对昆仑瀑布进行了描写?请各举一例并赏析。
    (3)茅盾曾说:“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篇文章也表达了这个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久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共享经济”“慢生活”“新常态”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出现的新词汇,又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词语新义项和新用法,如“云”字增补了“比喻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服务的方式”的义项。从中不难发现,词汇之变出自社会生活之变,词语之新源于①       
          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单字1.2万余个、词目7.2万余条、例证8万余条。增补一些词语的同时,②       ,如“单放机、八进制、夯机、打柴”等这些过时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增补或删除,呼应了当下社会生活的脉动,展现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
          从2004年推出第一版开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迄今已完成3次修订。从收录“非典型肺炎”“软实力”等体现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的词语,再到“点赞”“网红”“刷屏”等一些贴近日常的网络用词陆续收录进词典……纵览这些年的变化,我们从中可以体察时间之河在语言的河床上洗刷、沉淀的印记。③       ,体现了汉语言词汇系统及表达的更新。
          当然,辞书不仅记录当代社会生活,也事关语言规范。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汉语迎来了相当活跃的时期。新词新义层出不穷,不少网言网语、潮词新语只在一时的热潮中昙花一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在流行中保持恒定的价值,不仅是新词能够进入辞书的标准,而是这些新词生命力的体现。辞书,不仅呈现语言的真实面貌、服务于当下生活,也是还原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根据文中相关信息,把下列词语按来源分为两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给力  碳达峰  申遗  群主  黄金周  粉丝
    a.①第一类:
     
    ,②分类理由:
     

    b.①第二类:
     
    ,②分类理由:
     

    组卷:6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学者张潮曾以“看月亮”为喻阐述人生境界。第一种是“隙中窥月”:许多人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只能从缝隙中看月亮。第二种是“庭中望月”:从屋里走出来,到了庭院中。庭中望月,天地如此开阔,世界如此广大。第三种是“台上玩月”:站在高台与月嬉戏。这是一种何等快乐的境界!
          张潮所阐述的人生三种境界对当今的莘莘学子有众多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