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梧州市岑溪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0 2: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征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常见主题之一,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B.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们所创造的中国边塞诗词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C.文中引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意在表明将士们处境的凄凉。
D.文中的“忧国忧民”,可以表现为“捐躯赴国难”的英雄气概,也可以表现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北宋哲学家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顺势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举王昌龄写《出塞》的例子,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
C.文中引用朱熹的话,意在表明君子在“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出塞》诗,整篇文章都在表现他对汉将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也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B.“忧民”,是杜甫诗歌的常见主题,“三吏”“三别”是这一主题的体现,《望岳》和《春望》也是如此。
C.中国古典诗词涵养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就是为了继承这种精神。
D.本文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这种精神一脉相承,成为民族复兴强大动力。组卷:20引用:42难度:0.1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简称,源于日本动漫产业,原本用来指人物角色的各种设定,包括人物造型、身材比例、面貌特征、个性特点等。今天,人设有了更多的含义,具有社会性。公众人物用人设进行商业包装,营销自己,给自己贴上某类或者某几类高辨识度标签,满足了市场个性化需求;普通人则用人设向外展示自身的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不过这种“塑造”的形象可能是对人物的一种真实反映,也可能出于经济利益、娱乐效果等考量,与现实形象偏差极大。
人设是公众人物低成本获得流量红利的捷径。公众人物一旦设定了人设,就会小心经营。他们不仅会囿于以上身份标签,还要时刻挤压真实本我,防止真实本我溢出。在网络通讯和大众媒介发达的今天,粉丝能用网络对公众人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无孔不入的窥探,公众人物构建的人设与个人真实性格的矛盾和反差就显而易见。如果反差较小,且尚未触碰道德底线,粉丝也会选择相信这是公众人物包装下的基于真实的虚拟人设。近年来公众人物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失范现象,涉及作风混乱、学术不端、偷税漏税、违反法规、触犯公序良俗底线等不良事件,这些负面影响将其过往长期塑造的正向人设毁之殆尽。而一旦“人设崩塌”,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一落千丈,资本投入将血本无归。
(摘编自《印象管理视角下公众人物人设探析》)材料二
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以过于逐利的方式聚焦眼球,打造充满戏剧化的人设刺激大众神经,吸引追求即时情绪满足的受众,最终博取火爆人气和轰动效应。在公众人物被爆出负面消息后,无良媒体和营销号会趁机进一步制造耸人的丑闻。
社会整体氛围和文化消费市场反映出大众对符号价值的过分追求,人们不再有耐心花大量时间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全部,只愿被动地消费着空洞的人设符号,同时符号更成为将人异化的力量。归根到底,公众人物人设代表着消费它的那部分人群的立场。若将自我压制于符号之下甘心做它的奴隶,公众人物难免会因消费群体立场容易变化而反过来被“人设崩塌”戏弄与操纵。
(摘编自《当代“人设崩塌”事件的传播学解读和反思》)材料三
公众人物往往通过人设来塑造自身形象,吸引公众和媒体关注,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在大众文化发展环境中,人设环节是有必要的,也是有限度的。公众人物在塑造个人形象时应实事求是,避免卖弄人设。人设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就在于受众的评判可能逆转。大众对于过度渲染的人设也不是照单全收。尤其作为公众人物粉丝群体的主力军--00后,他们的精神世界虽然几乎完全生活在虚拟环境中,但他们追求“真实”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这反映出“真实”的道德价值正重新被大众审视。
公众人物对大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践行者和传播者,理应主动肩负起道德责任。大量公众人物“人设崩塌”,势必造成整个社会的伦理危机与文化沦丧。事实上,人设面向大众文化需求,是一种很好的大众文化包装手段,在促进文化传播方面,可起到积极作用。以往借助文学、影视作品传递出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现在借助于某些公众人物的人设,能在互联网时代更好抵达受众。
(摘编自《“人设”须面向公众需求》)(1)下列对材料中“人设”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设原用于动漫的角色设定,后延伸到社会其他领域,多指某人传达给公众的社会形象。
B.人设在现今是为了提供市场个性化服务而产生的,公众人物可以利用它来获取流量红利。
C.人设会因受众评判变得不确定,一旦人设崩塌,资本投入和公众人物职业生涯都将受损。
D.人设有导向性,可将主流价值观更好地传递给受众,能够对大众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人物的人设是虚拟的,并不能真实反映现实形象,但只要反差不大,不触碰法律道德底线,粉丝群体或许还会选择相信是它忠于真实的。
B.社会上对“温柔纯情的小鲜肉”“霸道总裁”“国民老公”等人设的追捧现象,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大众对符号价值的过分追求”的具体例证。
C.00后群体越来越追求真实,热衷窥探公众人物的生活,因此,公众人物与其小心经营人设,不如主动突破虚假人设框架,实事求是地塑造形象。
D.公众人物都充分考虑自身的社会角色,注重形象,负起道德责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传播,社会的伦理危机和文化沦丧就可以避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公众人物“人设崩塌”的原因。组卷:8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紧 箍 咒
张中杰 侯家村人都知道,村组长老侯是个保守派,儿子小侯是个激进派。老婆病故时儿子小侯才五岁,老侯怕后妈背后虐待小侯,便发誓不娶。但打小由于派别不同,老侯与小侯天天针尖对麦芒,日子过得叮叮咣咣,居无宁日。
小侯打小调皮捣蛋,扒豁子捅娄子,老侯跟在后面赔不是、赔笑脸、“擦屁股”,几乎是家常便饭。但老侯不舍得动小侯一根指头,也从无怨言。
老侯喜欢《西游记》,尤其羡慕唐僧,因为玄奘有观音送的紧箍咒,能把齐天大圣治得服服帖帖。老侯是党员,当过几年民办教师,便对儿子小侯说:“老辈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过来也一样,‘一日为父,终身为师’。”小侯反唇相讥:“都什么年代了,国家提倡民主自由呢!你就收回这招吧!”
“孝顺孝顺,不顺则不孝。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一个宝贝蛋,出了事可就是坑爹!你得顺着爹,听我上课,念念紧箍咒!管保你小子这辈子平平安安!”
村里有个造纸厂经营不善快垮了,小侯挺身而出要承包。老侯招数使尽却挡不住,便板下脸来给小侯立规:“每季度回家上紧箍咒课一次!”小侯笑而应允。
上课内容:以人为本,不坑百姓;诚信立身,利国利民;不准浪费,节约成本……小侯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
一天,小侯正与客户谈业务,被老侯揪着耳朵拎回家“开小灶”:“胆大包天,坑乡亲的事你也敢干?”弄得小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来,邻居张大娘家去纸厂卖麦秸秆少了二十斤,被老侯听到了,他亲自去过秤,发现秤中有“猫腻”。小侯自知理亏,在屁股挨了几脚后,主动拿着钱挨家挨户给亏斤短两的村民补偿,还在老侯严厉的目光监督下一一道歉。
树立了诚信,纸厂形势喜人。老侯农闲时闲不住,开了家废品收购站,闲的时候还自己背个大麻袋捡废品。小侯嫌没面子劝老侯,老侯生气了:“我锻炼了身体,又让衬里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还为你厂提供了纸源,一举三得。难道还丢你大厂长人了?”噎得小侯直翻白眼。
每年年底,小侯都孝敬老侯一个大红包。老侯并不推让,还说:“你别以为用红包就能堵住我嘴了,少来这套。接红包是给你大厂长尽孝心的机会,不失你面子。但这紧箍咒课一节也不能少!”小侯哭笑不得。
为提高纸厂效益,小侯与几位经理商议,决定把大包装卫生纸改为小包装,并在轧手撕线时每段纸增加两厘米。一来大改小,客户以为数量多了,感觉占了便宜,二来增加了用纸消费量,可以卖更多的卫生纸。
谁知刚开工一天,老侯就像长了千里眼、顺风耳,进厂明察暗访逮个正着,当众给小侯和经理们上课:“大包装改小包装,只要不短斤缺两,我不管。但老人家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你们手摸良心想想,多这两厘米,不仅让客户多花钱,对国家资源也是浪费,睡觉能安稳吗?”
小侯摊上这么个较真的爹,只好又回归了原包装设计。可是其他厂家都改小了包装且增加了手撕线间的纸长,纸厂效益被挤压,形势岌岌可危。但是想通过技术革新,生产更健康的环保纸扩大生产,又需要一大笔资金,小侯一筹莫展,辗转难眠。
老侯拿给小侯一个存折,递过来报纸包着的现金,说:“存折里是你每年孝敬我的红包,我一分没动,还有我开收购站的盈利,加上我向乡亲们借的现金,一共五十万!这可是我和乡亲们对你的信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小侯含泪点头。
年底,纸厂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小侯被评为县青年企业家、十大标兵和市劳模。
临去市里开表彰会前一天,老侯带小侯去监狱看望小侯的发小。这个发小从小是个孤儿,开了家月饼加工厂。他曾好奇跟着小侯听过老侯念的紧箍咒课,才听了两回就逃课,听到的也当耳旁风。因为追求利润竟然使用工业添加剂,吃出了人命,被判刑五年。
“爹呀,你这紧箍咒还真灵!能保平安。戴顺了,这辈子我都不取了!”
“那敢情好!可爹总有老的一天呀,我可巴望着你小子赶紧出师呢!”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侯说“一日为父,终身为师”,时时处处要教育小侯;小侯却反驳“都什么年代了,国家提倡民主自由呢”。这体现了父子俩在观念上的差异。
B.“这辈子我都不取了”说明小侯对父亲教育方式的认可,而“我可巴望着你小子赶紧出师呢”则表明老侯对儿子及早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期盼。
C.小说或巧用俗语,如“擦屁股”;或活用网络语言,如“坑爹”;或寓庄于谐,如“保守派”“激进派”。这使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而又诙谐幽默。
D.小说以小侯办造纸厂为线索,使情节紧凑集中、不蔓不枝;通过承包造纸厂、给村民补偿等情节塑造了性格迥异的老侯和小侯的形象。
(2)小说结尾“老侯带小侯去监狱看望小侯的发小”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紧箍咒”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① :全球累计接种疫苗数突破10亿剂,但低收入国家民众仅占其中的0.3%,一些高收入国家获得大量疫苗,而很多贫穷国家一无所获,目前仍有36个国家尚未收到任何疫苗。不仅如此,富裕国家支配的新冠疫苗数量与贫穷国家获取的疫苗数量之间的差距每天都在拉大。不公平的疫苗分配不仅有违道德,② ,世界贫富差距正在加大。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全球战“疫”增添助力。正如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创新部负责人乌达库玛所言,西方国家在囤积疫苗。与此相反,③ 。疫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心善恶、品行高低。而中国新冠疫苗是一道堤坝:筑牢全球战役坚固防线。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组卷:3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艘货轮卸货返航时,突然遭遇到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一个年轻的水手嘟囔。
看着船长严厉的脸色,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地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
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
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以上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准确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联系现实生活展开多维度剖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组卷:24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