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30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农耕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粮食除了满足人们日常饮食需要,已经有了富余。人们在“果酒”的基础上,开始用谷物酿酒。黍和稻等糯性较高的原料,经过蒸煮,加曲发酵,最后压榨酿造的谷物酒呈黄色,看上去较为浑浊,通常没有经过过滤和沉淀,里面存留部分酒渣,因此被称为“黄酒”或“浊酒”。
浊酒的酿造工艺简单,相对寡味,一般百姓家庭即可酿造,陆游诗有“农家腊酒”,即浊酒。与“浊酒”相对应的则是“清酒”,它选用小米、玉米等黏性小的粮食酿制、蒸馏而成,酒精浓度高、糖分少、色泽相对清透,饮用时无须过滤。酿造清酒的工艺复杂,清酒醇香甘洌,价格不菲,在古代通常为贵族享用。
在甲骨文中就有了“酒”的记载,《周礼》则是较早记录“浊酒”的典籍,《周礼》将酒分为“五齐三酒”,其中的“五齐”是相对于清酒而言的“浊酒”。酒最早用来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文化意义附着其上,最后形成一种酒文化。众多文人参与到酒文化的构建和推介过程,其中,浊酒作为一种意象,比起清酒更代表一种大众趣味和平民气质。
最早让“浊酒”一词为人们所重视并不断引用的,应该是陶渊明。陶渊明一生嗜酒,在诗文中多次提到“浊酒”,如“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浊酒”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
唐代以后,“酒”的意象更加频繁地进入诗文之中,渐渐成为一种表达个人情绪的独特依托。诗人更喜欢写“浊酒”,以此来表达经历困境后孤苦郁闷的情绪。比如白居易在《快活》中写道:“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苏轼在《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中写道:“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陆游更是在诸多诗词中运用“浊酒”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他在《杂感》中写道:“一杯浊酒即醺然,自笑闲愁七十年。”后人将杨慎的《临江仙》添加在《三国演义》的开头,其中“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达了一种经历世事沧桑后的豁达。李叔同在《送别》一词中,用“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绪,“浊酒”与“别梦寒”共同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清酒和浊酒都可以表达个人情绪,但浊酒被赋予了一层沧桑的意味,这份沧桑遒劲的厚重,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思。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和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浊酒”与杜甫“诗史”的定位,和他悲天悯人的思想与忧世伤生的心绪正相匹配。在范仲淹的诗词中,虽然只有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出名,但它名气很大,而且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相得益彰。
杜甫与范仲淹的诗词基本奠定了诗人通过“浊酒”表达家国情怀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后世得到继承。清末梁启超有《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满船沉睡我徬徨,浊酒一斗神飞扬”,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拳拳之心。近代秋瑾在其《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中写道:“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表达的则是她希冀各位有志之士群策群力救国图存的家国情怀。
(摘编自陈勋 王洁群《诗文中的“浊酒”意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开始用粮食酿酒,因为粮食吃不完,有了富裕。这和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B.经过蒸馏和过滤的酒比较清,所以叫清酒;反之,不经过蒸馏和过滤的酒比较浑浊,称为浊酒。
C.白居易的诗歌虽然叫《快活》,但诗句“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却无快活的情感。
D.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表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2)下列不能作为用浊酒“表达经历困境后孤苦郁闷的情绪”的论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饮酒(十九)》)
B.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C.赵蕃:一杯浊酒慰飘零,百首新诗见典型。(《送王汝之江西二首》
D.陆游:感慨却愁伤壮志,倒瓶浊酒洗余悲。(《猎罢夜饮示独孤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酒和浊酒都可以表达诗人的情绪,但浊酒因为被人们赋予的文化内涵而被更多文人写进诗文。
B.中国古代诗文中酒的意象是中国酒文化的一部分。古诗词中“酒”的意象指的就是浊酒。
C.“浊酒”早已有之,只是因为陶渊明在诗里面多次使用,它才作为意象出现在后代的诗中。
D.文人对酒文化的构建和推介,就是把“酒”这一意象反复地写进诗文,来表达个人的某种情绪。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顺天应时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行事准则,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时间运行的周期性和有序性与风霜雨雪、植物荣枯、动物蛰伏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地意识到,只有根据时间的有序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于是,人事、家事乃至国事被统一安排到一个井然有序且严丝合缝的时间秩序之中。
四可以这样说,四时礼仪是中国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间标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和谐共生之上。
(摘编自郑艳《在年轮里安家——中国人的四时礼仪》) 材料二:
应不应该有大满?从二十四节气的结构看,回答是应该有。形式的整齐划一,是二十四节气称谓形成过程所遵循的内在美学追求。按照这一美学追求,二十四节气中,以大小而称的本来就应当有四对。这就是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所以小满后面,按理应该有大满。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并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芒种这个节气称谓的出现打破了一个整齐划一的格局。对于整齐划一的美学追求者来说,芒种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位置,就像一根锋利的芒刺扎在眼睛里一样。
从阴阳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实际上是以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阴阳极点为核心展开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成由冬至到夏至和由夏至到冬至两个循环的系列。这两个序列一个是阴气由弱而强、阳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另一个是阳气由弱而强、阴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在日常的时间生活中,这两个序列是连贯成一个整体不断循环往复的,即: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在这两个序列中,冬至和夏至作为阴极和阳极构成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上文所讨论的应该存在的“四大四小”拱卫的正是这两极。直观起见,我们这里不妨加上大满,双冬至和夏至为中心做一排列:
小满、大满、冬至、小寒、大寒
小雪、大雪、夏至、小暑、大暑
如此排列,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阴阳观念如何清楚地存在于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两极。小满、小暑、小雪、小寒,和芒种、大暑、大雪、大寒的设置都和夏至与冬至这两个点相关。具体说是小满、芒种和小暑、大暑拱卫着夏至,小雪、大雪和小塞、大寒拱卫着冬至,这十个节气的排列结构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阴阳二极。小满、芒种、小雪、大雪汉欢(水)为中心,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以离(火)为中心,是两组对应排列的节气。明乎这一结构,就明白了小满、芒种这两个节气本来拥有的水属性,也不难推知芒种这个节气的位里,本来应该有的就是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
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大则为大灾。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言,黄河的一次次泛滥,一次次巨大的洪定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过巨大伤害。这一切沉淀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最深层的灾难记忆。明乎此,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为什么进入不了二十四节气,已经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芒种一称“忙种”,得名于农时。进入芒种,冬小麦进入了收割季节。收割完毕马上就是谷黍等农作物的播种季节。夏季雨水盛大,有洪滑之虞,而芒种一词,以焕发土地的生命力为本质,拥有土属性。用五行的观点看,以土性镇压一下可能泛滥的大水,亦为宜矣。
(摘编自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没有大满》)(1)关于小满之后应该是大满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合整齐划一的美学追求。有小暑就有大暑、有小雪就有大雪、有小寒就有大寒,自然有小满就要有大满。
B.芒种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位置,它的出现对于一些人来说,就像一根锋利的芒刺扎在眼睛里一样。
C.从古人的阴阳的角度看,冬至和夏至作为阴极和阳极构成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四大四小”拱卫的正是这两极。
D.小满、芒种、小雪、大雪以坎(水)为中心,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以离(火)为中心,因此芒种应该为大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惊蛰是春雷惊醒蛰伏的昆虫。大地回春,气温回升,一年春耕由此开始。这是古人根据时间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的体现。
B.二十四节气中还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一组,按照整齐划一的美学原则,改为冬至、夏至、春至、秋至更合理。
C.如果从阳的角度考虑,一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实际上是一个阳气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往复过程。
D.用芒种代替大满作为小满后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是农忙播种的时节,而且还因为它可以镇压大水的泛滥。
(3)以上材料反映出古人的哪些思想追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樟子松王 满打满算,福树已在床上躺了七八个年头。
七八年前,他长得壮实得像一头牛!他脑袋瓜子好使,眼睛一转就一个主意。乡亲们佩服他,选他当了村主任。
横豆千里的科尔沁沙漠而来,到了这里突然就像只胳膊肘拐进了他们村。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大沙窝。冬天,风沙像风刀;夏天,沙窝像蒸笼。当地人流行一首民谣:“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村里连一棵大树也没有,种子落地就被大风刮跑。
政府认为不宜人居,让他们整体移民。他带头不同意,嚷着故土难离。哪里也不去!他鼓动村民栽树,说树长大了,风沙就撵不走我们。但流沙堆成山,一锹挖下去,树坑没成形就被流沙填平了。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不停地栽。他找人贷款承包沙地,把苞米秆子平铺在沙地上,在苞米秆子的缝隙里栽小树苗,让树立了根。接着,他摸索出先栽下坡、后栽上坡的自下而上沙丘植树法,尝试用差巴嘎蒿、黄柳、锦鸡儿、紫穗槐、胡枝子等固沙植物,最后樟子松栽植取得了成功。如此领着乡亲们在寸草不生的沙地,栽了几百万棵树,将防沙第一道防线向前推进了十几公里。
可是,现在这个长高长大了、人情世故学得猴精、当上了老板的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说是生态旅游休闲,说穿了,不就是建一个游山玩水、吃吃喝喝的地方?这不是糟蹋草原,成心毁掉他的樟子松林吗?
走进那间晦暗的砖石瓦房里,梁沙生照例笑着将随手带的人参、李子、梨子,还有一盒海参放到桌上,然后坐下来。随着经常上门,梁沙生已变得很自信了。他觉得他能成为这屋里的主人,成为这片樟子松林旅游休闲基地的经营者。他知道现在离成功还有障碍,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不能落下一个不忠不厚的骂名。况且一想到福树叔用瘦如枯柴的手摸着他的头,嘱咐他“要常常看看满女”!他心里就有什么痴痴地涌动。
“坐,坐,沙生,你又花钱了!”瞥了一眼桌上,福树眼窝里有些发湿。微微侧过身子,在床上弓成了一个虾状。突然,冷不丁地问:“梁沙生,你父亲死去几年了?”
“我父亲?”梁沙生愣了会儿,答道:“六年了。”
“六年!这么快……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
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眼看着漫漫黄沙席卷家园,乡亲们一下逃离不少。可他父亲没走。也跟福树一样货款,承包了一千多亩沙丘栽树。为了把流沙治住,他俩一起找到专家。听说固沙要先种沙打旺,他俩就种沙打旺;看羊蹄子踩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樟子松林遭虫害,他俩就赶猪崽进林子吃松毛虫,放鸭子上山吃蛾子,硬是造出了这一片樟子松林。
“福树叔,这个我怎么会忘呢?”梁沙生说。
他叹了口气。转过脸,望着一边默不作声的满女,突然用手招着梁沙生,说:“梁沙生,你对满女要好……”
夏天过去,福树的病情似乎在日益加重。架子床吱呀呀像老鼠一般叫唤,那声音就像无数根炸刺,扎得他心里火辣辣的。
那天一大早,满女照例像往常一样起床喊着爸爸。福树没答应,满女心一慌,便用劲摇了摇,发觉他的身子已变得僵硬……满女吓得大哭了起来。
梁沙生和满女忙了几天,安葬了福树。那天,梁沙生安慰了一番满女,端详着她家墙壁上挂的一幅老照片。照片上的福树手拿锹镐,神采奕奕。梁沙生沉吟了下,似乎明白了什么,便执意要看那一棵“樟子松王”。
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实打实算只有几十年的树龄——那年,樟子松林发生虫灾,边上许多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孤零零地树立着。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都长起来,它长得更壮实、更高了,没几年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樟子松王”也就这样叫开了。为了保护这棵樟子松,福树给它垒了个石头台子做隔离。在石头台子旁又搭起一个高高的瞭望台,这样,他就能看护这一大片的樟子松林了。
梁沙生朝“樟子松王”虔诚地鞠了一躬,和满女登上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向远处望去,他感觉樟子松森林就像一条条绿色锁链,将科尔沁沙漠的一只爪子牢牢地摁住了。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王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他眼窝里一热,心里一动。他想,他要在松树王台前真的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想着,他嘴角就不由欠了下,咧嘴一笑。
满女问:“你笑什么?”
染沙生说:“不告诉你,你猜?”
满女没有猜——她看见葱葱郁郁的樟子松森林,因为大雪的覆盖变得雪白雪白,宛若一片深不可测的林海雪原了。而她身边,那樟子松王却像一颗晶莹的翡翠深深掩藏其中……恍惚,她见父亲在樟子松林里朝她笑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引用当地的民谣,意在说明此处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也赞扬了当地政府移民决策的英明。
B.文章两次写治沙的过程,一方面突出了治沙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以福树为代表的治沙英雄们的光辉形象。
C.文章最后说“满女没有猜”,但从后文可以看出,她理解了梁沙生今天的行为,也确信他会使父亲的在天之灵满意。
D.文章的叙事视角在福树、梁沙生、摘女之间转换,这更有利于叙事和抒情,也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突出。
(2)作者塑造梁沙生这一人物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文章写了梁沙生思想转变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无论是动物的交际行为,还是人类的交际活动,都包含五个最基本的要素,即信息发出者、信息接受者、信息、媒介和意图(或效果)。以蚂蚁、蜜蜂、鸟为例,下表中分别列出了一个完整的交际行为包含的要求。非洲织叶蚁 蜜蜂 鸟 信息发出者 美工蚁 美侦蜜蜂 某雄鸟 信息接受者 其他工蚁 蜜蜂 雌鸟 信息 敌情 蜜源 求偶 媒介 化学物质(乙醛,乙醇等) 八字舞 声音(鸣唱) 意图(成效果) 与敌人战斗 去采蜜 吸引雌鸟
比起动物,人类的交际行为更胜一筹。人们在用口语进行交际时,双方都在场,交际双方可以马上看到效果,交际的五个要素直观明了。而在用文字交流时,旁观者往往能见到的是在场的文字,交际双方以及交际意图(或效果)都隐藏在幕后,需要恢复这些要素,才能完整理解文字所负载的交际行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请根据文中信息分析《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对贾母说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中的交际要素。信息发出者 王熙凤 信息接受者 信息 媒介 意图(或效果) 组卷:0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吕氏春秋•贵当》中有一则寓言: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乡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劣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良狗则数得兽矣。兽之获,常逾人矣。
其实不仅仅是打猎,其他的事也都是这样。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