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市聚仁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1 1:0:8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有人追溯其历史,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尧典》等上古文献的改写,看作当时的古籍今译,这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在言文分离的时代,对前代典籍的字词改写与替换,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今译”并不相同。真正的古籍今译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大规模展开则是在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大批古籍今译的成果先后面世。
今译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有效途径,大量的古籍文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籍今译者的历史使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桥梁。赓续中华文脉的核心,还在于社会大众对古籍的熟悉与亲近。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让广大读者了解古籍、热爱古籍,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这就要求译者要有自觉的读者意识,不可“曲高和寡”,使得呈现的今译受众面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随着历史进步与时代发展,古籍承载的很多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差异,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需要将其作现代的阐释。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今译就是要实现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人们常用严复所说的“信、达、雅”作为古籍今译的标准,其实,这更可看作是对今译“现代阐释”性质的说明:“信”是求真,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古籍文本;“达”是求通,强调译文要全面准确反映古籍的文化信息;“雅”是求美,强调译文文辞的文雅优美,这更是说今译文本的现代形态。一句话,今译就是要忠实、完整、准确、优美地再现古代文化信息,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形态多种多样。对社会大众而言,普通读者重视的是其阅读价值,今译是古籍 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今译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材料二:
古籍今译的根本不是古典文本的复制,今译古籍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替代古籍。实际上,今译的过 程就是古典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有机转换过程。今译古籍既不完全是古典文化文本,也不完全是现代文化文本,而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一种中介文本。
任何一种翻译都不可能是简单的复制,究其实质,翻译是一种旨在复制的阐释活动。整个翻译过程,可以划分成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翻译者对翻译内容的理解接受,第二阶段是对它的转换表结构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各自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所荷载的文化信息也大为不同。仅就语词而言,许多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就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句。在实际翻译中,在转换表述的同时,古典文本必然遭到某种程度的改造,新文本和古籍之间难以存在一致性。
从古籍今译的文化目的看,我们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阐释,而非复制。只有阐释才能使古典文本表达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现代文化新结构,从而达到文化转换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借助翻译者文化心理背景中潜在的现代性因素和新语词本身携带的现代文化信息,古典文本被改造成一种新文本,一种易于为现代社会接受,也易于融入新文化结构的文本。
古籍今译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说它是创造性劳动,是因为今译古籍应该是一种完整的自足的文本。谈论翻译的人往往都讳言创造,他们常常只是空泛地高标“信”“达”“雅”,其实要“达”要“雅”,哪里离得开创造?古籍今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必须具有特定的知识文化结构:不只能读懂古书的字句,而且对翻译对象的产生、流传、演变、影响等有具体、细致、全面的研究;不只了解该古籍的历史价值,而且要明了它的当代意义。今译的创造性,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不仅要做到对古典文本的忠实,而且还要做到在不损害这种忠实的基础上,使新的文本自然、优美。
(摘编自邵宁宁、王晶波《古籍今译与现代文化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今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真正发展是从二十世纪才开始的,大规模展开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
B.我国古籍数量多,形态多种多样,今译文本是古籍的现代形态,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后生成的文 本形式,因而比古籍更具有生命力。
C.古籍今译的过程是古典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有机转换过程,今译古籍是一种介于古典文化文本和现 代文化文本之间的特殊文本。
D.今译文本与古籍难免出现差异,但只有阐释才能使古典文本表达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现代文化新结 构,从而达到文化转换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典籍歧义丛生,阅读者由于自身的文化心理背景和知识结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语义。
B.尽管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同,但古籍承载的很多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差异。
C.即使在翻译过程中找到完全对应文言词汇的词句,今译文本也可能与古籍存在文化信息差异。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古书虽经考证、研究、标点、索隐,仍只能局限于少数博识的学者,而一般人终难以接近,于此 今译一法实足以济诸法之穷。”
B.“今译最重要的,是把原文的内容含义尽可能忠实地译为白话文,以利于大众阅读。这一点做起来 尽管有困难,但还比较容易。”
C.“以古籍文本为经,以出土古物证明为纬的学术理念,得到学界的肯定。考古学的学术发展,为古
籍今译研究的进步提供条件。”
D.“今译的学术价值显而易见。对专业研究者而言,优秀的今译能解决古籍文本中的很多疑难问题,从而促进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4)材料二第二段论证严密,请简要分析。
(5)古风出版社拟对一部古代典籍进行文白对译,以期对非专业读者普及传统文化。出版社选用今译人员 时应依据怎样的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蓝色冰河(节选)
汤成难 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一天就开学了,如果路上顺利,需要步行十天,这样正好能在开学前赶到。
他们要沿着山脚下的赞斯卡河谷徒步前行,河谷里的光线还不太好,两侧高高的山峦遮挡了阳光,四周十分寒冷。宽阔的河面只剩下窄窄的一道,水流奔袭,蓝色水流涌动处可以看到冰的厚度,足足有一尺多厚。
四个人排成一队,当头的是达瓦父亲,两个孩子在中间,索朗老人在最后。他们都戴着雪镜,说是雪镜,不过是用墨汁涂抹在眼镜上而已。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脚下。在冰河上行走,每一步都暗藏险情。每年都有被冲进冰层之下的人,每年都有死于冰河的人。
他们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十天的干粮、木柴、铝锅、水壶、碗、帐篷,蹚水的靴子,以及孩子们的衣物。肩上的背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脚下打滑,尤其是在有坡度的雪上,每走几步就会摔倒一次,滑出很远。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
不久前的一场雪覆盖大地,又结成一道薄薄的浮冰,脚踩上去,嘎吱一声,落在另一层冰面上。鞋底很快便沾上了冰块,厚厚的,得用力跺一脚,或者坐下来使劲敲掉。为了保持体力,四个人并不说话,山谷静悄悄的,耳边只有冰碴破裂的清脆声。
孩子们这一去不知几年才能回来,县城离查村有三百多公里,那里有一个福利学校,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捐赠的。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几年前,一些开明的父母把孩子送到福利学校去。去福利学校的孩子无法每学期回家,因为路上耽搁的时间太久,且危险四伏。
休息的时候,两个孩子便坐到一起窃窃私语。多吉问达瓦,你想去上学吗?达瓦摇了摇头,又点点头。达瓦很想做村里的孩子王,他以为今年不去上学,这样自己就成为村里年龄较大的那一个了。达瓦也问多吉,想去上学吗?多吉想了会儿,点了点头,又摇摇头。多吉内心是复杂的,他多么想去县城啊,可又害怕离开查村。
多吉问索朗老人,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唔,我的小多吉啊,索朗老人一边整理背包一边说,还没有到那儿就想着回来咯。
我会想念我的羊。多吉低着头说。
唔,到那儿你就不会想念啦。
可是……多吉皱了皱眉,顺便把快要流出来的鼻涕用袖子擦掉。
他们继续上路了,多吉走在索朗老人前面,他放慢脚步,对索朗老人说,我还没和我的羊道别呢。
唔,羊儿们知道我们的小多吉去读书啦。
母羊快要产子了。多吉又转过头说。
唔,我的小多吉啊,别担心,佛祖会保佑它们的。
积雪还在加深,覆盖着山川大地。风吹着冰口,发出尖啸之声。傍晚,他们经过一处宽阔的河面,脚下的冰一踩一个坑,冰冷的河水瞬间涌出,多吉和达瓦的靴子很快被河水浸湿。他们不得不停下来,坐在一块干燥的石头上。索朗老人帮多吉脱下靴子,倒出许多雪水,又使劲拧干袜子。达瓦的小脚丫也被冻得通红,人也开始打哆嗦。达瓦的父亲赶紧生起一小堆火,给他们烤干袜子和鞋,毕竟这才是出发的第一天,接下来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
达瓦和多吉说,他们会顺利到达县城的,因为他的阿妈向佛祖祈求过了。他褪下一只手套,从脖子里拽出一串念珠给多吉看,这是他的阿妈从山顶寺庙里求回来的。
多吉也脱掉手套,红通通的小手在念珠上摩挲一阵。多吉没有阿妈,他的阿妈在他出生时就死了。他也没有喝过阿妈的奶水,索朗老人用羊奶喂他。等多吉学会说话了,他问爷爷,他的阿妈呢?索朗老人便指着一只母羊告诉他,我的小多吉啊,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
多吉想起那个在查村逗留的年轻人。
当他合上本子的时候,一张照片从本子里面缓缓飘了下来。
这是什么?多吉看着纸片问道。
是照片,蝴蝶的照片,这叫蓝色闪蝶。年轻人捡起来递给多吉,说是几年前在非洲拍的。
照片里蝴蝶很大,具有金属般的蓝色光泽,硕大的翅膀使它们在天空像轻盈的鸟一样翱翔。年轻人把照片送给了多吉。非洲在哪里?非洲离这儿远吗?多吉问年轻人。
哦,年轻人想了想,指着冰河说,得先从这儿走出去才行。
四个人走了一整天,现在又饿又累。他们找到一个背风处,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夜空中繁星点点,多吉还睡不着觉,伸出半个脑袋看着头顶的天空。他的眼前突然闪过一颗蓝色的东西,啊,是蓝色闪蝶。多吉还没叫出声来,蓝色就不见了,他不知道是自己眼花了还是真的看见闪蝶了。他皱了皱眉,轻轻叹了口气。
……
一连两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好在到了第三天,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它们慢慢地被撕裂,露出一点一点的淡蓝来。
蓝色,蓝色。多吉指着天空告诉达瓦。这时候蓝色的出现,让多吉感到十分欣喜。他们停下来歇歇,仿佛为了庆祝这消失已久的蓝天。
达瓦想看一看多吉的蓝色闪蝶照片,多吉便解开背包找出来,他们的目光立即被粘连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片金属一样的蓝。
一个问:它有手掌这么大吗?
一个回答:是的。
一个又问:它能飞很远吗?
一个又回答:是的。
一个再问:它也能飞很高吗?
一个再回答:是的。
他们就这样一问一答,或一答一问,直到索朗老人催促上路了,才停止了对话。
向前走了一段路后,多吉问索朗老人,县城里有蝴蝶吗?
索朗老人说,我的小多吉啊,快赶路吧,县城里什么都有。
有蓝颜色的吗?
嗯,县城里什么颜色都有。
多吉闭上眼睛,眼前便出现一只蓝色闪蝶,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下牙紧紧地咬住上唇。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县城前,大家做了充分准备,用墨汁涂抹在眼镜上制成雪镜,并准备了几十斤重的行李。
B.大风四起、平地起雾、冰面打滑、光线不好等因素影响着他们能否在开学前顺利赶到学校。
C.达瓦阿妈出于对行程的担忧,前往山顶寺庙向佛祖祈求,带回念珠让达瓦一路随身携带着。
D.索朗老人指着一只母羊告诉多吉“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表现祖孙二人对小动物的喜爱。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叙述以线性顺序为主,“第二天”“傍晚”“一连两天”等时间词标志着情节的发展。
B.小说选取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冰河”,它既是行程的阻碍,又是通往希望的途径。
C.从年轻人和多吉的交谈中,可见年轻人的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也侧面反映查村的闭塞。
D.“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隐喻着冰河之路已经走完,多吉的心情也变得欣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多吉怎样的心理?结合文本分析。
(4)“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河流、蓝色的蝴蝶”,小说中一直闪烁着的“蓝色”有怎样的内涵?组卷:16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昏,替人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哩。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这静,静得恰到好处,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氤氲在人们的心头,灰蓝的天空像一张薄暮;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微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曲徜徉在月光下的悠扬的笛声,①_____,②_____.此时的黄昏之美,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B.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直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的团结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划线句子组成排比句,每处不超过20个字。组卷:11引用:3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华思想文化史;中外小说,千姿百态,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的社会生活。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
建国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整齐划一;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全国人民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有时,协调一致也是一种美。
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