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阅读

  • 1.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有删改)【注释】①庙:这里指帝王的宗庙,是古代帝正祭祀和议事的地方。②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③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④便体(biàn):体态轻盈。⑤惠:通“慧。⑥翳:通“曳”,拖着。⑦茹:吃。⑧车服:车马与礼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古今而誉盛德 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B.列屋而闲 不可久《小石潭记》
    C.秀外惠中 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D.黜不闻 罚臧否《出师表》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先立后破的写法。【甲】文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原因:“
     
     
    ”;【乙】文阐述了一般人认为“大丈夫”
     
     
    的所为。【乙】文借好友李愿“穷居而野处”的抉择体现【甲】文孟子的千古名言对“大丈夫”之道的阐述,即“
     
     
    ”。

    组卷:285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崔杼晏子曰 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顺为正者 策之不其道(韩愈《马说》)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5)【甲】文孟子用“
     
    ”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组卷:688引用:3难度:0.5

一、阅读

  • 5.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乙]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而去之
     

    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所勿施尔也
     

    (2)填空并翻译。
    ①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
     
    ,翻译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组卷:656引用:5难度:0.5
  • 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晋石崇与王恺争豪。晋武帝,恺之甥也。尝以一珊瑚树与恺,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间罕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举铁如意击碎之,应手而碎。恺甚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尺,条干绝俗,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比者甚众。恺怅然自失。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恒(错误)
    B.以一珊瑚树与恺(曾经)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了解,明白)
    D.不足(遗憾,懊恨)
    (2)下列四个选项中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忌不自信
    D.去以六月息者也
    (3)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尝以一珊瑚树与恺
    A.恺以示崇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人多以书假余
    D.寡人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5)石崇和王恺同为朝廷的官僚贵族,一场争豪比赛,晋武帝也参与其中,表面的攀比、浮华,掩盖了王朝衰落的现实,从两篇文章中你懂得什么道理,请写出来。

    组卷:353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