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 0:0:2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属于创造性美学范畴,意蕴丰厚,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从美学角度看,王国维视“境界”为“文学之本”,认为纯粹的境界是最美的,或者说,境界是纯粹的美的世界。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并对二者的内涵加以阐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基于民族文化本位立场,融汇西方美学与民族文化,并达成学理再创,在古今中西交汇时期具有开时代风气之先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作为审美境界的不同层次,“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也很明显,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在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上,“有我之境”采取的是“以我观物”的方式,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观照外物,并将其思想情感投射或倾注到外物之上;而“无我之境”采取的是“以物观物”的方式,诗人的感情色彩融化或稀释于外在事物或自然景物之中。其次,在审美客体的外在呈现上,在“有我之境”中,所观之物附着上了诗人浓重的感情色彩,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而在“无我之境”中,所观之物则以隐蔽的状态呈现,达到物我不分、陶然相忘的境界。第三,在美感性质的差异上,“有我之境”给人的美感是“宏壮”的;而“无我之境”给人的美感是“优美”的。
所谓“无我之境”,指“我”能够保持情感的克制,不做有意的情感宣泄,并且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以内心“宁静之状态”沉浸其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此即“优美之情”。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出一种与物俱化的境界。这种境界作为一种生命体验,表面上看是对外物的沉浸,实则是主体意识与客体对象之间的界限消解和对外在利害关系的审美超越。“无我之境”并非完全超脱于生命之外,而是一种对景物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进而与景物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审美境界。从西方美学的视角看,“无我之境”显然吸收和融汇了康德关于审美判断无利害的思想。在康德那里,审美判断只能是主观的,因为美感是一种无利害的快感,“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因为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去赞许”。可见这种无利害的生命快感体验是促成“无我之境”的关键。
而所谓“有我之境”,指的是“我”带着欲望和意志观物,所写外物会附着实用的、现实利益的色彩,“我”的意志与外物之间形成较为强烈的争执和冲突,直到“我”暂时忘却欲望,沉醉于景色之中,“我”的意志挣脱各种欲求而获得独立之时,一种深切的壮美感才油然而生。此时,“我”处于一种从暂时的平静中获得的审美静观状态,进而也体现出审美超越性。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将日暮春寒、杜鹃啼血这些悲凄之景描绘得甚为深切,给漂泊蓬转的“我”带来强烈的生命体验,从而创造出一种无限凄婉愁苦的悲壮之境界,这就是一种“有我之境”。
概言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包含了“境界说”争执与超越的不同层面:一方面,由于生命的欲望和意志得不到满足,造成物我关系的紧张和争执,并在这种生命的紧张和争执之须臾宁静瞬间生发超越性的“壮美之情”;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客体的“物我合一”中获得审美超越,从而达到充满生命意志与生命体验的愉悦和宁静,故而生发“优美之情”。当然,这两种审美境界也并非截然区分,王国维曾用“意余于境”和“境多于意”来概括,认为二者虽然时常相互交错、各有偏重,但又不能有所偏废。
(改编自刘发开《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结构与审美精神转向》) 材料二:
《人间词话》对“境界”的内涵界定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一内涵包含了三重含义:真景物、真感情、真表达。
先看何谓“真景物”。“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不难看出,王国维所谓的“真景物”当是要求作者极具体物之工,将景物的神态活灵活现、豁人耳目地呈现出来。宋祁的一个“闹”字烘托出来枝头红杏的竞相开放,点染出了无限春意;张先的一个“弄”字使得花的摇曳多姿尽在目前,并把月、花、影的关系衔接一体。这里,真景物有动有静,有听象有视象有触象,有色彩有光泽有阴影。
再看何谓“真感情”。诗人总是在作品中关照世界,抒发感情,而王国维所谓的“真感情”当是要求作者在词中灌注发自内心的对外界的真切生命感受,它是自然流露的,来不得任何虚伪矫饰。这种“真感情”不单是一己之身世悲喜,而且是一种对人生领悟、洞见的深切之情。
最后来看何谓“真表达”。王国维所谓的“真表达”是要求作者以贴近形象的语言来刻画真情真景。代字与隔语会导致情景混沌,如雾里看花;美刺与隶事会游离情景,陷入理窟;粉饰与游词会导致浮夸,偏离真切。只有即景会心,不就他作想,借助自然明晰的语言与意象将此情此景、“须臾之物”如在眼前地写出来,才是“真表达”。
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谓的“境界”当包含着“真景物”“真感情”“真表达”三个要义。
(改编自余开亮《再论王国维“境界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西方美学的视角来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出“无我之境”,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
B.“有我之境”强调的是外物给“我”带来的生命体验,所观之物又附着诗人的感情色彩,是“宏壮”的。
C.王国维所谓的“真感情”是作者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更是对人生的领悟与洞见。
D.“境界说”是《人间词话》中的核心观点,具备“真感情”“真景物”“真表达”三个特点的境界是美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境界说”根植于传统美学,又受到西方哲学与美学的影响和熏染,为王国维美学理论注入崭新的生命活力。
B.分清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到底是“以我观物”还是“以物观物”,是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前提条件。
C.若作者不能对“真景物”“真感情”真切地传达,不能对审美对象进行传神地描写,作品就不算有境界。
D.综合两则材料,不同的境界对“真”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有我”与“无我”上可以有所偏重,但不能有所偏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呈现出“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采薇(节选)
鲁迅 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跑出的很起劲。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
然而这不平静,却总是滋长起来,烙饼不但小下去,粉也粗起来了。养老堂的人们更加交头接耳,外面只听得车马行走声,叔齐更加喜欢出门,虽然回来也不说什么话,但那不安的神色,却惹得伯夷也很难闲适了:他似乎觉得这碗平稳饭快要吃不稳。
十一月下旬,叔齐照例一早起了床,要练太极拳,但他走到院子里,听了一听,却开开堂门,跑出去了。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的喷着白蒸气。
“大哥!你起来!出兵了!”他恭敬的垂手站在伯夷的床前,大声说,声音有些比平常粗。
伯夷怕冷,很不愿意这么早就起身,但他是非常友爱的,看见兄弟着急,只好把牙齿一咬,坐了起来,披上皮袍,在被窝里慢吞吞的穿裤子。
“我刚要练拳,”叔齐等着,一面说。“却听得外面有人马走动,连忙跑到大路上去看时——果然,来了。首先是一乘白彩的大轿,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周文王之灵位’;后面跟的都是兵。我想:这一定是要去伐纣了。现在的周王是孝子,他要做大事,一定是把文王抬在前面的。看了一会,我就跑回来,不料我们养老堂的墙外就贴着告示……”
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
“照得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此示。”
两人看完之后,都不作声,径向大路走去。只见路边都挤满了民众,站得水泄不通。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民众回头一看,见是两位白须老者,便照文王敬老的上谕,赶忙闪开,让他们走到前面。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旒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接着又是甲士,后面一大队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王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
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在百静中,不提防叔齐却拖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
开初,是路旁的民众,驾前的武将,都吓得呆了;连周王手里的白牛尾巴也歪了过去。但叔齐刚说了四句话,却就听得一片哗啷声响,有好几把大刀从他们的头上砍下来。
“且住!”
谁都知道这是姜太公的声音,岂敢不听,便连忙停了刀,看着这也是白须白发,然而胖得圆圆的脸。
“义士呢。放他们去罢!”
武将们立刻把刀收回,插在腰带上。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恭敬的向伯夷和叔齐立正,举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民众们也赶紧让开道,放他们走到自己的背后去。
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放了手,用力在他们俩的脊梁上一推。两人只叫得一声“阿呀”,跄跄踉踉的颠了周尺一丈路远近,这才扑通的倒在地面上。叔齐还好,用手支着,只印了一脸泥;伯夷究竟比较的有了年纪,脑袋又恰巧磕在石头上,便晕过去了。
【注】本文摘选自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故事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文本二:
《故事新编》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传奇体小说的特点?这指的是鲁迅实现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的创新经验。人物语言须有谈资,而谈资与场面又相关。《故事新编》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谈资多来自典籍。比如《理水》写大禹走后,京师日渐好转了,老百姓聚居在一起谈论大禹功绩、大禹何人,《随巢子》《古岳读经》里大禹化为熊、大禹如何捉无支祁等传说成为谈资。人物出场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非攻》中子夏的徒弟公孙高、学生耕柱子、曹公子、管黔敖、公输般等,这些人物连带着引出行义、钩拒、木鹊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还有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妙借自典籍语汇。如《奔月》中描写后羿拉弓射月,形容为“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岩下电”来自《世说新语•容止》有“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如果单有浓郁的古代典籍色彩,至多是古色古香,《故事新编》的奇幻色彩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又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奔月》中女乙(对后羿)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女辛说:“有时看去简直好象艺术家”。“战士”“艺术家”等是地道的当代人用语,放到传说中的后羿嫦娥,顿生奇幻感。由此,古代典籍所带有的斑斑锈迹,与充满现代气息的人物语言的结合产生了奇幻色彩。
(摘编自刘俐俐《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以养老堂的不大平静展开情节,既与下文伯夷的不问闲事形成对比,又为后文矛盾激化预设了伏笔。
B.叔齐不安的神色让伯夷觉得养老堂的安稳日子即将结束,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C.文中写大路两旁的民众不动不响,以静写动,体现出现场气氛的紧张,为下文叔齐、伯夷拦阻周王做了反衬。
D.鲁迅描写甲士们对叔齐、伯夷前后态度的变化,前后两次“立正”及“挟”“推”等行为,于幽默中显讽刺。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他们追随周天子伐纣的积极态度。
B.姜子牙因其二人阻拦周王出兵伐纣而称其为“义士”,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的出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可的。
C.鲁迅先生描写的叔齐、伯夷“不食周粟”举动与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所为,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D.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命名上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推陈出新的独特意味。
(3)文本一中划线的句子在刻画人物形象和展开故事情节方面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4)请结合文本二的相关内容,以文本一为例说明鲁迅先生在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方面的创新经验。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三、文言文阅读(43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3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B.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②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D.①何其衰也 ②明日何其多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请其矢,盛以锦囊
D.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B.少牢指古代在祭祀中用牛、猪各一头,太牢指牛、猪、羊各一头。
C.告庙是指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4)翻译下列句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组卷:6引用:2难度:0.5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大题2小题,共9分)
-
8.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渊(水深超过6000米)是地球最后的秘境,是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战略空间,它孕育着最神秘的生态系统,包括微生物、宏生物种群和特殊的生态环境以及其专属的物理海洋、地球化学现象。因此,深渊① ,对人类揭示生命的起源、进化以及研究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长期以来,② ,人类对深渊生命、环境和地质形成过程的了解极其匮乏。载人潜水器具备准确到达、精确观测、精细作业、可让科学家身临其境地进行科学研究等诸多优点,成为了人类认知、探索、开发海洋的有效工具。近一个世纪以来,作为深海技术的综合载体,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海洋高技术的整体发展。
2020年10月2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首次突破万米深度,11月10日成功坐底10909米,③创造了 ,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深潜的国家。在海试中,“奋斗者”号共8次抵达万米深的海底,在多种类科考样品的采集及多次目标搜寻、布放回收作业中展现的作业能力,( ),标志着我国已成为载人深潜装备领域的领军国家。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充分表明了在万米级深度“奋斗者”号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
B.充分表明了“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深度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
C.“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深度充分表明了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
D.“奋斗者”号充分表明了在万米级深度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22引用:11难度:0.4
八、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古时候有个出外经商的人,十分怀念远在家乡的妻子,妻子也非常怀念他,两人不断写信遥寄相思。不料有一次丈夫实在无暇写信,便急中生智,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去。他的妻子极富想象力,见到白纸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并且立即写诗回赠。诗曰:“碧纱窗下启君封,尺纸从头彻尾空。想是郎君怀别恨,相思尽在不言中。”丈夫见到这首诗,也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请注意,丈夫的家书上空空如也,而妻子却从中读出了丈夫刻骨铭心的别恨与相思,真可谓无中生有。如此看来,“无”和“有”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绝然对立。因为“无”和“有”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无论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还是学习、生活、生产、为官、经商等等都需要思考“无”和“有”的问题。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无和有”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