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_______,没有_______,没有_______,没有_______……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取材于夏衍《包身工》)材料二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取材于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材料三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
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取材于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1)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热 光 温情 希望 B.光 热 温情 希望 C.光 热 希望 温情 D.热 光 希望 温情
A.作者认为被饲养的小姑娘的境遇和墨鸭的境遇是不完全相同的。
B.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与体制没有给被饲养的小姑娘带来希望。
C.“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暗喻不合理的制度一定会消亡。
D.“锭子上的冤魂”是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在资本家眼里只是单纯用来谋利的工具。
B.包身工只有成天成夜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C.解放后,工人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
D.没有先人的付出,吃人的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夏衍用“饲养”一词表明包身工是不被当人看的,以此来揭示剥削者丧失人道的罪行。
B.夏衍在混入包身工中观察的时候曾因包身工身上散发的难闻的臭气而对他们心生厌恶。
C.夏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深入生活现场的时候,虽然需要付出艰辛,但是不会有危险。
D.夏衍通过含蓄揭露女童工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来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夏衍能写出“带有温度”的《包身工》的原因。组卷:11引用:4难度:0.1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1】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廊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庭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庭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2】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诗歌,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取材于《新唐书》)注释:【1】李邕:唐朝大臣。【2】孺弱:幼弱的孩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奇:认为……不同寻常 B.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 属:通嘱,嘱咐 C.会禄山乱,天子入蜀 会:适逢 D.溯沅湘,以登衡山 溯:逆流而上 A.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其日牛马嘶 B.又以客董庭兰,罢宰相 肇锡予以嘉名 C.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为楚怀王左徒 D.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
A.杜甫因为得到李邕的赏识而在进士科考试中没能中选。
B.杜甫在长安向皇帝献赋颂称扬自己时年龄不到四十七。
C.安史之乱期间,叛军肆虐,杜甫家庭贫困,孩子饿死。
D.杜甫在盗贼作乱的困境中始终坚守节操,可见其忠贞。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5)根据文意,简述杜甫认为房琯不应被罢相的理由。组卷:3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1)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君子固穷”的理解。
(2)请结合以上材料解说君子能“固穷”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组卷:3引用:1难度:0.7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
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1】,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2】,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注释:【1】晦迹:隐居不求知名。【2】《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丞相”和《咏史》首联“先生”的称呼都蕴含了诗人的敬重之情。
B.《蜀相》颈联的“三顾”与《咏史》首联的“三顾”是指刘备曾经三顾茅庐一事。
C.《蜀相》颈联的“老臣心”即《咏史》颈联“托孤”一句中蕴含的忠于汉室之心。
D.《蜀相》尾联的“出师”与《咏史》尾联的“出师”都指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史实。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蜀相》首联用设问的修辞表现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
B.《咏史》首联化用典故表达了对贤臣得遇圣主的称赏。
C.《蜀相》颔联的“自”蕴含了对丞相已逝的追悼之情。
D.《咏史》颔联中的“鱼”比喻得到刘备赏识的诸葛亮。
E.《蜀相》和《咏史》都通过描绘实景来表达追怀之情。
(3)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内容和情感的异同。组卷:18引用:4难度:0.7
七、作文(50分)
-
1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这句话,启发读者从对烈士的纪念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纪念,缅怀的是英雄,传承的是精神;铭记的是事迹,激发的是奋进;追怀的是过去,开启的是未来……
请以“纪念”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适当;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得体。不少于700字。组卷:4引用:1难度:0.7 -
13.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经受打击,体验痛苦。当你处于这样的困境中时,安慰、鼓励与帮助你的人就是你生命中的一束光,他(她)能给你指明正确的方向,带来暖心的鼓励,增添前行的动力……
请以“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描写生动;语言流畅,表述得体。不少于7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