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4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中医药学的贡献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摘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材料二: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为新形势下人类健康提供了动力。当下人们越来越崇尚“回归自然”,以医药为代表自然药物,在这样的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中医药以其丰富的资源、完整的体系、独特的疗效、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给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改变缺乏相应的学科学派、缺乏健康的研究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困局的机会。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药现代化投入的加大,中国中药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目前,国家已组织多项重大课题,在借鉴化学药研究的经验基础上,对200多味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单味中药提取的单体或有效部位进行药效和临床试验,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目前已有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如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经结构修饰后已成为一系列治疗疟疾的良药,还有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黄连素。这些年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的雷公藤皂甙、驱绦虫药鹤草酚、抗血栓药毛冬青甲素、抗肿瘤药紫杉醇、喜树碱和长春碱及衍生物以及从银杏叶中提取分离的多种银杏黄酮甙和银杏内酯治疗脑缺血及外周血管病等中药成果,正逐渐打破西医的局限,成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也为人类医学提供了新方向。
    (摘编自周后运《以青蒿素为例浅析当下中国的中药现代化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C.对症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方式,体现了中医疗法的辨证施治。
    D.对“回归自然”的崇尚,让人们关注中医药,为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叙述发现青蒿素的经过和中医药学的贡献,材料二概述中药现代化的意义。小标题概括简明,领起各部分内容。
    B.深厚的医学知识、强烈的研究动力、研究团队的精诚合作,都是屠呦呦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重要因素。
    C.中药现代化已有较大进展。借助课题研究,国家已经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有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
    D.中国中药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只要国家加大投入,挖掘出更多的类似于青蒿素的中药,就能代替西医,成为人类医学的新方向。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莲花清瘟是一款基于古方研制的创新中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检验,专家发现其有抑制SARS病毒的作用。
    B.北大谢晓亮团队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到中和抗体,制成治疗新冠肺炎特效药。
    C.广州医科大学通过研究,获得了蒲公英若干有效成分或组分,证明了蒲公英多靶点、多通路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D.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桑枝生物碱以桑树枝条为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而得。此药可用于Ⅱ型糖尿病治疗。
    (4)面对历史悠久的中药宝库,我们应该如何推动它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秤匠
    李笙清
          ①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老镇上就有一个专门做木杆秤的铺面,招牌上写着四个大字“韦记秤店”,黑漆描金,古色古香。韦家祖籍四川,据说还是19世纪末逃荒来到我们这边的,就此在老镇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繁衍开来。
          ②韦家秤店是祖传的手艺,男女都传,但从不传于外姓。
          ③童年时,我经常到秤铺玩耍,韦老师傅一脸的白胡须。他的一个孙子狗娃跟我同年,关系十分要好,七岁就开始学做秤,屁股上没少挨爷爷的竹板。
          ④到了狗娃父亲这一代,韦家已经在周边好几个乡镇都有了秤店,挂的全是“韦记秤店”招牌,就像如今流行的连锁店一样,使用的都是韦家家传的纯手工制秤技艺。除了制秤,“韦记秤店”还修理各种秤具。由于信誉好,手艺精湛,质量上乘,生意特别红火。
          ⑤狗娃没念过什么书,但能说会道,头脑活络。
          ⑥“你可不要小看我们做秤的,这木杆秤可以说是咱们中国的‘国粹’呢!”每次喝了酒后,狗娃总会跟我唠叨关于秤的话题。在他的讲述下,我知晓了制秤是门纯手工活,看似简单,其实从选材、刨杆、打磨、打眼,到校秤、锥星、抛光、打蜡、上色,工序繁杂。秤砣谓之“权”,秤杆谓之“衡”,秤杆上的秤星,也有许多讲究,一颗星代表一两重,三颗星名曰“福、禄、寿”,解释为生意人欺人一两就会“失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无禄”,即没有官做,欺人三两则要“折寿”。狗娃侃侃而谈时,从不随意用手比划,这一点跟韦老爷子几乎一模一样,据说是韦家祖传的家训:手是用来做秤的,不能招摇。
          ⑦据说当年老镇上还有一家秤店,匠人也是外乡人,制秤手艺也不错,后来却经营不下去而转到外地做生意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店主一时贪图高利,给当地湖霸制造了一杆中间打空灌了水银的“黑心秤”,后来被渔民发现后殃及这家制秤店,结果只能卷铺盖走人了。
          ⑧韦家制秤一直以来恪守祖训家规,口碑在外,曾数次拒绝过“黑心秤”的制作,大有唐代诗人郑薰笔下“镜照分妍丑,秤称分重轻。颜容宁入鉴,铢两岂关衡”的高风。那时候使用木杆秤的多,粮行、渔行、山货行等都是使用很大的木杆秤,有些做小生意的则是使用小木杆秤,乡下农户上街卖菜和鸡蛋、鸭蛋则是使用较小的木杆秤,所以除了本地生意兴隆,许多外地商户也慕名而来,专门在“韦记秤店”订制大大小小的秤具。尤其是那家因制作“黑心秤”的店主离开后,“韦记秤店”更是成了老镇上唯一的制秤店铺。
          ⑨家乡小镇很古老,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一条大河穿镇而过,直通长江,南来北往做各种生意的人很多,如贩卖河鲜、绸缎、粮食、食盐的,留下一些大码头的痕迹。过去做生意大都使用木秤,主要有钩秤和盘秤两种。特别是乡村人家,几乎家家必备,小商小贩更是人手一把,朝夕不离。这样一来,信誉素著的韦家木杆秤就成了人们购秤的首选,不光称量准确,而且使用的材质上乘,秤纽灵活,秤钩美观耐用,秤盘形制多样,大小不一,秤量不差分毫。特别是渔行、粮行、煤行、盐行的大秤,需要精心丈量距离,要做到毫厘不差。
          ⑩我曾看过狗娃制秤,工序繁杂而精细。先要做好头小、腹胖、尾细的杆身,然后用“雷公钻”钻出几百个不到一毫米的秤星孔、装饰花案孔和阿拉伯数字,每个孔里嵌入铜丝、锡丝,用利刃刮断,然后敲实、打磨、抛光,直到秤杆光滑、秤星闪亮、秤花生辉的地步。
    ⑪如今,先进的电子秤、磅秤逐步取代了已传承2000多年的木杆秤,但老镇集市上仍然有一些小贩在使用木杆秤。“韦记秤店”并没有被日新月异的时光湮没,在制作传统的木杆秤的同时,开始销售和修理各种各样的电子秤和磅秤,生意依然红火。每次返乡,看到挂在店里的那些木杆秤,就像看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我的心里总会泛起几许怀旧的思绪。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我懂事的时候”写起,具体描写了秤店的招牌,介绍了韦家扎根老镇的历史以及制秤手艺传承的情况,给读者带来神秘感。
    B.小说以老镇上百年老店韦记秤店的兴衰为线索串联人物故事,在大跨度的时空背景下,折射出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C.“每次喝了酒后,狗娃总会跟我唠叨关于秤的话题”,小说借狗娃引出制秤的过程,既令人信服,同时也突出了狗娃无比自豪的心理。
    D.结尾写如今看到店里的木杆秤就勾起“我”怀旧的思绪,一方面表明木杆秤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拿老镇上同是外乡人,制秤手艺不错,但因贪图高利制“黑心秤”而失掉人心的秤店与韦记秤店对比,揭示了韦记秤店生意兴隆的原因。
    B.第⑩段写狗娃制秤的过程,与上文狗娃讲述制木杆秤的内容相互照应,进一步突出了传统制秤工序的繁杂。
    C.文章语言富有特色,“黑心秤”“卷铺盖走人”等口语化色彩浓重,浅显易懂;而“镜照分妍丑,秤称分重轻”等则内蕴深刻,发人深思。
    D.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把回忆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我”的亲眼所见将老镇中与秤匠有关的内容集中展现出来,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3)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李笙清的这篇小说散文化特征明显,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散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

    组卷:18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4分)

  •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
    ③一一咏
    ④死生亦
    ⑤倚南窗以寄
    ⑥乐书以消忧
    ⑦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则其夭者而其性得矣
    ⑨大石立千尺
    ⑩事不见

    组卷:0引用:2难度:0.8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          ,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最后一段加点的“下”字为什么要加引号?请简要分析。

    组卷:42引用:11难度:0.3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与元九书》
          材料二:从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出发,跟随时间的长河顺流而下,我们能够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在经典的篇目中把握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心生“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的困惑,提出“古诗鉴赏有没有必要”的疑问。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阅读学习古诗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对古诗阅读是否必要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