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 石钟山记》2021年同步练习卷(9)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记散文古已有之,《洛阳伽蓝记》和徐霞客游记可为代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许多人从乡村走向都市,从国内走到国外,游记散文更是逐渐多起来,几乎每个作家都写过这一文体。然而,长期以来,游记散文却备受学界冷落,沈从文在《谈“写游记”》中感叹:“游记文学历来不列入文章正宗,只当成杂著小品看待,在旧文学史中位置并不怎么重要。近三十年很有些好游记,写现代文学史的,也不过聊备一格,有的且根本不提。”另外,当下的游记散文众多,但普遍缺乏文体的自觉意识,可谓佳作难觅。因之,在游记散文的双重困境中,应找到它的发展和提升之路。
游记散文须先有“游踪”。这似乎是常识,也是“游”之要件。然而,许多游记散文淡化了“游”,有的则有“游”无“踪”,亦无移步换景之妙,更无游之奇变。如不能很好地展示“游踪”,就很难写好游记。不少现代游记过于强调社会思想意识,往往淡化了游踪。苏东坡、徐霞客游记常有游之奇谲,郁达夫、艾芜、沈从文的游记亦不乏“行”之曲折,但到当下游记则游踪不显,常被各种风景遮蔽和覆盖,使游记变得平淡无奇。某种程度上说,游踪不是可有可无,也非草蛇灰线,而是除了导游之功,更是故事、情绪、意趣和审美的牵引,就如小说的故事和悬念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如苏东坡《石钟山记》以夜游之行踪统摄作品,颇得奇幻和神妙。当然,游踪除了实游,还有虚游,朱德发教授在《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中曾将后者概括为情感游历精神游历、梦中游、忆中游等,即所谓“神游”。
游记散文最不能无“我”。时下,游记散文的最大问题是充斥着各种风景、人情、世态甚至乱象,但唯独无“我”,缺乏由作家眼里、心中透射出来的思想和生命之光。郁达夫曾说;现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几乎每个作家的每篇作品都包含个性,都离不开由作家生发的独特的“这一个”,即现代的人格与精神。时至今日,游记散文可谓多矣,但其中往往无“我”或“少我”,无独特的这一个“我”,缺乏由“我”呈现的时代、社会、思想、文化,更少有将现代与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融通后再造的“我”。在这些游记散文中,我们往往看不到瞿秋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中那种大写的“我”,也不易见到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对世道人心的体悟,更难见沈从文《湘行散记》中“我”对包括水手和妓女在内的底层人生的心领神会,更不要说对天地道心的参悟。于是,许多游记散文没有个性、灵魂和精神。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中,沈从文写道:“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感情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我仿佛很渺小很谦卑,对一切有生无生似乎都在伸手,且微笑着轻轻地说:‘我来了’。”这是由“我”之心底升华出的仁慈与智慧,也是进入天地大道后的感知,使沈从文游记散文独具魅力。这种由“我”获得的大道,值得当下的游记散文学习借鉴。
(摘编自王兆胜《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出路》)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将古代游记散文与近现代尤其是当下游记散文对举,意在为下文张本。
B.当下游记散文题材广泛、作者云集、作品数量剧增,但质量却普遍难以恭维。
C.当下的游记散文的双重困境:一是备受学界冷落;二是普遍缺乏文体自觉意识。
D.“游”和“踪”是游记散文里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当前的游记散文有“游”无“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提出问题后,论证了游记散文须先有“游踪”和最不能无“我”的观点。
B.文章论证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游记散文的发展和提升之路。
C.文章论据典型丰富,综合使用了例证、对比和引证的论证方法,极具说服力。
D.文章多次提到沈从文,虽然引用的例子在论证过程中有所区别,但仍暴露了论据的单一这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所讲的“游踪”强调移步换景之妙,游踪之奇变,是故事、情绪、意趣和审美的牵引,甚至是“神游”。
B.文章所讲的游记散文里的“我”是指作品包含的个性、由作家生发的独特的“这一个”,与他人以及时代没有关系。
C.沈从文游记的魅力来自于他的心底升华出的仁慈与智慧、进入天地大道后的感知、独具个性的“我”等。
D.文章大量援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瞿秋白甚至古代苏东坡的事例,意在通过对比强调当今游记散文发展形势严峻。组卷:54引用:10难度:0.7
三、文言文阅读
-
4.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春在堂笔记》卷七俞樾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B.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C.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D.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B.亲家,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对方为“亲家”,也泛称亲戚之家。
C.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道观。
D.“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化用自成语“登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为考据笔记,并非全是作者亲身经历考察之后的随笔记录。
B.作者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
C.在作者看来,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
D.苏轼笑李渤考证石钟山命名的方式太粗糙,而作者认为苏轼与李渤犯了类似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
②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组卷:5引用:2难度:0.7 -
5.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虚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蠡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耶。因记以俟好古者。
(1)苏轼与本文作者在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2)对“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即使坚固,也禁不住(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具备钻研磨刮的巧饰,晶莹如玉。
B.石头虽然坚固,但禁不住(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像具备钻研磨刮的巧 饰,晶莹如玉。
C.石头虽然坚固,但它不会胜过(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经由人工钻研磨刮的巧饰,晶莹如玉。
D.石头即使坚固,也超不过(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经由人工的钻研磨刮,晶莹如玉。
(3)对“垂者磬悬,侧者笋茁”一句中的加点字进行赏析。
(4)从本文作者、苏轼等人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讨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至少写出三点)组卷:14引用:5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