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7/22 8:0:9
一、积累与运用
-
1.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自信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自信心应该做到( )
①体会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学会为自己喝彩
②采用场景变换等方式,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③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落人后
④避免犯任何错误组卷:27引用:2难度:0.7 -
2.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8引用:1难度:0.9 -
3.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组卷:55引用:4难度:0.7
二、阅读与理解
-
10.读《怀疑与学问》,完成文后各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面的几个句子是从文中括号处抽取出来的。请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还原到文中,应该是
①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②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③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④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围绕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列出文章的提纲,体现他的论证思路。
(3)根据顾颉刚先生这篇文章给你的启发,请你阅读(链接材料3),就这段材料提出两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链接材料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组卷:10引用:3难度:0.3
三、感悟与表达
-
11.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很多个瞬间,会让我们的心变得软软的。比如:默默陪伴的爸妈,在深夜悄悄给你递来一杯热牛奶;一向与你关系平平的同学,却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一直令你很讨厌的刻薄老师,竟鼓励地拍了拍你的肩膀……这么多曾经被我们忽略的瞬间,其实都令我们的心变得软软的。
请以“这一刻,我的心软软的”为题,选一个熟悉的瞬间,写下你心里的故事。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选材能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组卷:34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