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二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

发布:2024/7/1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考察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序列,儿童视角的存在几乎是一片荒芜。这是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在儿童没有取得“人”的资格的年代里,儿童的感受和对世界的体认自然就被创作者放逐在了文本之外。中国现代小说中儿童视角的出现和之后的长足发展,是以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作为理论的坚强依托的。当时社会开始意识到儿童的重要性,儿童作为未来的人的萌芽获得了独立人格的尊重,具有了与成人同等的地位,自然也就获得了与成人同等的话语权,开始拥有了表达对世界的感受的权利。在儿童视角被发现之前,成人的全知视角是弥漫在整个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的一种传统叙事模式,全知全能的成年“说书人”雄踞于中国小说界上千年。
    (摘编自王黎君《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材料二:
          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叙事视角。选择儿童视角的叙事者成人作家,由于身心的变化与人生经历的复杂,实际上已不可能复归纯真的儿童状态。成人作家在儿童文学创作中选取“儿童视角”,首先必须使自己来一番角色转换,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状态,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表现对象世界。对此,陈伯吹曾有过非常形象的表述:“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陈伯吹在这里说的实际上正是他积数十年创作经验所得出的一条定律:真正为儿童写作就必须选择与坚持“儿童视角”。
          英国作家格尔姆在《怎样为孩子写书》中认为:“想开采这个矿脉的诸君,必须留心的是,绝对不可以认为是小孩的东西嘛,随便写写就可以了,或者以为有诚意写作,就会获得儿童的感激,这种自我陶醉或随便的想法是很严重的错误。如果你想成功,必须有相反的态度,也就是放弃命令的姿态,准备一切服从小孩,因为小孩是在支配你的写作。”“准备一切服从小孩”,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为儿童写作必须转变角色与立场,必须从“成人中心”转变到“儿童本位”,“回归”童年状态。儿童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唯有与他们平等对话才能真正传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笔下的世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儿童世界,或者说儿童憧憬的世界。如果忽视或轻视儿童的感情、感悟,或想当然地以成人的经验取代儿童的经验,那么作家创造出的世界只能是成人的儿童世界,而不是儿童的儿童世界。
          儿童文学作家大多是人生经历丰富的成年人,这就要求作家应该沉潛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中,同儿童的精神息息相通。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有不一样的判断尺度,也少有成人社会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因而更能表现出人性真实的一面。儿童文学作家要表现的是儿童“绝假存真”的生命本真,而不是只对儿童的稚态童真做表面的叙写。自从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出现以来,所有经典的、传世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不包含着作家对儿童独特精神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常说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童心”也即此意。因此,以儿童视角创作的作品常常以“卫护童年”的主题出现。一般说来,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作家从儿童自身生活层面与儿童经验世界入手直接描写儿童生活、关注儿童心灵的作品,大多属于儿童视角。还有不少作品直接以第一人称切入,主人公以儿童“代言人”的身份出场。
    (摘编自王泉根《谈谈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材料三:
    《岁月神偷》影片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小人物家庭的命运起伏、岁月的无情。这种儿童视角的叙事方式,不仅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也淡化了故事中死亡、潦倒的痛楚和悲伤,继而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和独特的悲剧美。
          在影片中,儿童视角的“间离效果”主要表现在儿童对暴力、政治、性等方面的间离。不同于成人视角对世界的认知思维,儿童以其视角面对成人世界的问题,他们感知的选择性相对较弱,对生老病死的经历和感受更加趋向无意识的陌生,往往跳出既定的认知范畴,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一种突然的疏离感。尤其面对成人世界金钱、权力、欲望下的种种黑暗与不公,作为儿童的生命体态会本能地弱化,剥离覆盖在现实世界表层的虚伪和谎言,更原生态地呈现生活的内核,从而使作品涂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
          因此,在罗进二的童年里,经历了台风下的老屋坍塌、哥哥的生病死亡、一家人的艰难生计后,他用一个孩子的思维和方式去学会成长,学会懂事,开始认真学习,祈求用偷来的米字旗、夜光杯填满“苦海”去化解生命中接踵而来的苦难,换回哥哥宝贵的生命。面对死亡的逼近、哥哥的离去,在他眼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悲剧美,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让观影者从一个儿童身上感知到对生命、爱与信仰的体悟,更像是一首关于小人物成长的诗歌。
    (摘编自徐潇潇《浅析儿童视角的叙事美学——以电影<岁月神偷>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视角中几乎没有儿童视角,儿童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
    B.成人作家以“儿童视角”创作,首先要完成角色转换,必须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状态。
    C.成人作家写儿童文学不只是模仿儿童的口吻,更重要的是能够回到孩子的视角,使作品符合儿童的认知思维。
    D.以儿童的视角去面对成人世界的问题,往往可以起到淡化悲剧的作用,使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视角的运用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视角,使成人视角的雄踞局面有所改观。
    B.材料二中引用英国作家格尔姆的话,是为了证明“回归”童年的重要性。
    C.作品是否运用儿童视角,要看其内容是否描写儿童生活、关注儿童心灵。
    D.儿童视角并非儿童文学的专利,成人文学里同样有儿童视角的作品。
    (3)下列作品中,没有运用“儿童视角”的一项是
     

    A.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大卫•科波菲尔》。
    B.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C.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
    D.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
    (4)三则材料分别从何种角度阐述“儿童视角”?请概括说明。
    (5)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分析《呼兰河传》之《小团圆媳妇之死》片段中“儿童视角”的表达效果。
          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
          她本来是十二岁,却长得十五六岁那么高,所以一时看热闹的姑娘媳妇们,看了她,都难为情起来。
          很快的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位里去。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热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钮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那大钉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
          我看了半天,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满脸的汗珠,满脸通红,红得像一张红纸。
          我跟祖父说:
    “小团圆媳妇不叫了。”
          我再往大缸里一看,小团圆媳妇没有了。她昏倒在大缸里了。
    【注】节选于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童养媳,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说当众泡在滚水里洗澡可以镇邪),烫一次昏倒一次。小团圆媳妇后来被折磨致死。

    组卷:7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碣[注1]
    茅盾
          玉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
    “金二哥,又笑,怎的?”
          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稀落落的几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玉臂匠金大坚简直的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
    “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点一画的工作。
    “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金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的抗议。
          这也瞒不过精明的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让便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头上发出“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作。
          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一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的几根短胡子,萧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儿慢慢儿说:
    “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
          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
          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
    “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睛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突然萧让站起来,踅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金大坚身边,满脸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
    “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这一爆发,真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行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没有什么异样。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一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榾柮儿。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个怪问题:
    “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萧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卒间他搬不出吴用的话语来应付。很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
    “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滔滔发议论。他的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在空中划一个圆圈,又兴奋地加了几句:
    “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萧让楞着眼睛,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鼓动他的耳膜时,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
    “是机密呢!金二哥?”
    “我当作从前给人家私刻关防[注2]一样,决不走漏半个字!”(有删改)
    [注1]本文是茅盾对《水浒传》的再创作,1930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水浒传》在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义后举办醮事,突然天门中开降下石碣,石碣上有“替天行道”字样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座次。[注2]关防:旧时政府机关或军队用的印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他在内心深处不认同萧让所说的策略。
    B.萧让对金大坚的说辞,归根结底来自吴用,吴用虽然没有出现在现场,却在实际上主导着刻石碣这一件大事。
    C.萧让解释吴用的策略时,从说话“慢慢儿”到“急促地”,后来“沉吟着踱方步”,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
    D.金大坚认为人总是习惯认同与自己出身相同的人,因而对刻石碣就能使两伙人“合成一伙儿”的做法深感怀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截取玉臂匠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秘刻石碣这一场景,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B.反复出现“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声音”,刻画出金大坚对问题有所认识且明哲保身的形象。
    C.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萧让的所见所思所感完成对“石碣”作用和意义的揭示。
    D.小说叙事简洁,情节貌似简单,但在人物交谈中呈现了复杂错综的内容,引发读者思考。
    (3)金大坚的“笑”贯穿整个谈话过程,但“笑”这个表情所蕴含的感情却随着谈话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对于历史小说创作,茅盾认为“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可能产生的人和事”“应当符合于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但同时又应“不为古事所拘,驰骋其想像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请结合文本对茅盾这一创作理念阐述自己的理解。

    组卷:36引用:10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秋九月戊午,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蛮语谓王曰诏。先有六诏,兵力相埒,莫能相一,历代之,以分其势。蒙舍最在南,故谓之南诏。高宗时,蒙舍细奴逻初入朝。细奴逻生逻盛,逻盛生盛逻皮,盛逻皮生皮逻阁。皮逻阁浸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湃河蛮之功,乃赂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之奏请,朝廷许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徒居大和城。其后卒为边患。天宝九载。杨国忠鲜于仲通,荐为剑南节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蛮夷心。故事,南诏常与妻子俱谒都督,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虔陀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不应,虔陀遣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是岁,发兵反,攻陷云南,杀虔陀,取夷州三十二。十载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高州,至由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阁罗凤敛战尸筑为京观,遂北臣于吐蕃。蛮语谓弟为“钟”,吐蕃命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阁罗凤刻碑于国门,言己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制大暮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唐德宗贞元七年,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韦皋遣三部落总管苏扈将兵至琵琶川。八年春二月壬寅,执梦冲,数其罪而斩之,云南之路始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B.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C.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叶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D.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字为“沿袭”之意,和《过秦论》中“因遗策,南取汉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德”字为“感激”之意,和《谏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德”意思不同。
    C.“故事”为“按照旧例”之意,和《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用法相同。
    D.“京观”,古代战争,胜者为了显示战功,收集敌人的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也叫京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逻阁先用武力威胁便各个蛮族部落服从他的管理,然后朝廷又准许了其把六诏合而为一的请求,击破吐蕃后移居到了大和城。
    B.南诏王阁罗凤没有答应张虔陀索求过多财物的要求,张虔陀就派人辱骂他,还秘密奏报他的罪行,结果阁罗凤发动军队反叛了唐朝廷。
    C.杨国忠不仅推荐鲜于仲通做了剑南节度使,即使后来鲜于仲通在与南诏的战争中大败,杨国忠仍然帮他掩盖了失败的情况,还给他按战功评定。
    D.玄宗下诏招募大批士兵攻击南诏时并未得到积极响应,杨国忠便采取强硬手段征调,致使民间哀嚎一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②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
    (5)选文中南诏归附的过程十分曲折。你认为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对南诏归附产生了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组卷:39引用:7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风霜起”一词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
    C.诗中的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
    D.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2)此诗风格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14引用:2难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这表明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衬托手法表现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
     
     
    ”。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4)在《陈情表》中,李密用“
     
     
    ”,描写其祖母生命将尽、气息微弱的境况。

    组卷:1引用:1难度:0.9

三、课内知识点(每题0.5分,共10分)

  •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8引用:2难度:0.7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思之,躬自悼矣
    九死其犹未悔
    体解吾犹未变兮

    组卷:105引用:3难度:0.7
  • 8.下列“相”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46引用:5难度:0.5
  • 9.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雀东南飞    ②手巾掩口啼      ③足以汝身      ④又非君所
    ⑤千万不复    ⑥心而抑志兮   ⑦逆以我怀     ⑧卿当胜贵。

    组卷:10引用:3难度:0.9

四、语言运用(8分)

  • 26.语言基础运用。
          ①在物质社会文明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是重中之重。②我们要以发展文化事业为根本,坚持人民群众为中心,从人民角度去创造性地发展文化,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③从歌舞诗剧《唐宫夜宴》走上河南春晚,博得人民大众喜爱;到登上《国家宝藏》节目的《只此青绿》歌舞诗剧,赢得广大网友好评;再到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在全网走红,获得网友一致称赞……④一个个传统文化作品的出圈,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活力体味到了文化的内涵感悟到了文化的精髓。⑤发展文化事业从来就不能默守成规。⑥发展文化事业需要时常思考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与时俱进,真正走进一代又一代不同群体的内心。⑦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优秀作品恰恰见证了这一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②⑥两句中两处画横线部分都有语病。
    B.④句中三处画横线句不可以互换位置。
    C.⑤句“默守成规”中“默”应改为“墨”。
    D.⑦句中的“见证”一词应改为“印证”。
    (2)文段③句中三处画波浪线语句结构不尽相同,请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使句子结构基本一致,并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组卷:27引用:3难度:0.5

五、写作(60分)

  •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2年7月25日B站发布了up主@衣戈猜想的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里平凡而坚韧的跛脚“二舅”,在网络上掀起了刷屏热潮。
          材料二: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疲惫。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习惯拖延与空想,自我怀疑与否定,纠结过去忧虑未来……都属于精神内耗。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讲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9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