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3 0: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歌德说:“如果有人不相信莎士比亚的伟大多半要归功于他那个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最好想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令人惊奇的现象在1824年的英国,在今天报刊纷纷闹批评,闹分裂的这种日子里,能否出现呢?
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今天我们的作家们都要面对群众,每天在五十个不同地方所出现的评长论短,以及在群众中所掀起的那些流言蜚语,都不容许健康的作品出现。通过各种报刊的那种低劣的,大半是消极的挑剔性的美学评论,一种“半瓶醋”的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对于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妖氛,一种毒液,会把创造力这棵树从绿叶到树心的每条纤维都彻底毁灭掉……”
歌德说:“《维特》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和当初一样对一定年龄的青年人产生影响。我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青年时代的阴郁心情归咎于当时世界的一般影响以及我阅读过的几部英国作家的著作。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至于人们谈得最多的‘维特时代’,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它当然与一般世界文化过程无关,它只涉及每个个别的人,个人生来就有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窄狭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幸运遭到阻扰,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
(摘编自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 材料二:
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从作为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文学批评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首先,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第一,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不同的文学批评,会按照各自的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对现实的文学创造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褒贬是非、抑扬臧否的分析和评价,企图影响文学创造的走向和文学作品的效能,使之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发展其中的优势,批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某种文学的兴衰。当然,文学创造也促使一定的文学批评成熟、变化更新和完善。第二,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在对具体与个别的分析评价中总结经验,并力求把个别的经验上升为某种普遍性的理论,推动文学创造总体上的繁荣发展和进步。由此可知,文学批评既离不开宏观的文学创造现象的评价,也离不开微观的具体作品的解析,有份量、高质量的文学批评,既需要开阔的文学视野,也需要精细的文学眼光。
其次,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是层次间的分工协调关系。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言,文学接受是读者面对文学文本进行阅读并加以填补、创造或破解的种种活动的统称。正是由于读者参与其中,或在鉴赏中生发创造,或在诠释中注疏破解,或在批评中分析判断,文学文本才得以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并产生其应有的审美效能和社会功用。因此,从文学接受的性质状况来看,总体上可分为鉴赏性接受、诠释性接受和批评性接受。文学批评不过是读者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接受形式,它在接受活动中更看重其对读者、社会以及文学自身发展所显示的价值、意义,更重视社会性接受。从层次间的分工协调而言,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鉴赏性接受是对文本的情感性参与、理解和创造,满足的主要是个体的审美趣味和需求,着重实现文本的审美价值;批评性接受是对作品的理性检测和衡定,它要求以一定的理论背景和原理为出发点去感受、理解作品并作出尽可能恰当的客观评价,更着眼于实现作品包括审美价值在内的广泛的社会价值。两者的基本关系是:鉴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则不仅是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指导。
最后,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和判断。这意味着文学批评既是对文学创造的超越,也是对文学接受的超越,它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与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发展史、文学批评史共同构成狭义文艺学。与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史等邻近的学科相比,文学批评具有更鲜明的倾向性和现实针对性,因此我们可以把文学批评看做是文艺科学中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一个学科。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德将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与19世纪的英国作对比,其目的在于突出时代氛围对创作活动的影响。
B.歌德以自己创作《维特》的经历和体验,阐明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创作与批评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C.文学批评属于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对文学活动、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D.较之基于情感性活动、个体性体验的鉴赏性接受,运用理论分析工具的批评性阅读具有更强的客观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优秀的批评作品中,如金圣叹点评的《水浒》,既可见批评家的精细眼光,也能一窥明清时期的文学思潮。
B.文学文本经由社会性接受方可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可见,这一接受方式主要实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C.文学批评的倾向性源于其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基于此,批评得以在实践中对文学创造和文学作品进行筛选。
D.材料一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材料二则简洁准确,条理清晰,这一差异源于它们不同的文体及功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批评性接受范畴的一项是
A.鲁迅说其思想和艺术源于果戈理、尼采等,但“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可见鲁迅在创作上的突破。
B.傅雷指出张爱玲小说写的多是“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批评其题材过于狭隘。
C.中国抗战时期的爱国志士们借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等诗句,表达昂扬斗志。
D.马克思认为希腊史诗具有永恒的魅力,时至今日,它仍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4)有同学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的内容梳理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补充完整如图结构示意图。
(5)歌德认为“产生伟大作品必不可少的”是“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你是否认可这一关于文学创作与批评关系的说法,结合材料阐明理由。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威克菲尔德
霍桑 ①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且称他威克菲尔德吧——离家出走许多年。此事纵然算不上最恶劣的,也算得上记录在案的最离奇的丈夫失职事例了。并且,在人类一切怪行中也堪称了不起的任性举动。这对夫妇住在伦敦,丈夫借口出门旅行,在离家很近的街上租了房子,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年,听任妻子和亲友音讯全无,而且丝毫不存在这样自我放逐的理由。二十年来,他天天看见自己的家,也时常看到遭他遗弃的可怜而孤独的太太。婚姻幸福中断了如此之久——人人以为他必死无疑,遗产安排妥当,他的名字也被遗忘。妻子早就听天由命,中年居孀了。忽一日,他晚上不声不响踏进家门,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从此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到去世。
②故事梗概就记得这些。但此事,虽说纯属别出心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却以为,它真能引起人类慷慨的同情心。咱们心里清楚,咱们自己绝不会去干那种事,可总觉得也许有人会干的。至少它常常浮现在脑际,令我拍案称奇,觉得故事一定当真,而且对主人翁的个性也形成看法。要是读者乐意,愿意听我聊聊威克菲尔德二十年来的荒唐行径,我也欢迎。
③威克菲尔德是何等样人呢?咱们尽可自由想象,随意称呼。他其时人届中年,对妻子从未爱得如醉如痴,如今更是冷静下来,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在所有丈夫当中,他大概最忠实,因为生性疏懒,感情不论何处寻到归宿,就安营扎寨。他脑筋聪明,却老是懒洋洋地想呵想呵,漫无目的。要不就是缺乏达到目的的活动。他思想萎靡无力,很难抓住恰当的言词表达。想象力这个词儿,按其本来词义理解,根本不是威克菲尔德的天赋。这么颗冷漠却不曾堕落或用情不专的心,这么个从无狂热念头,也不为标新立异而迷乱的脑筋,谁会料到,他竟在怪人怪行当中首屈一指呢?
④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那是十月里一个黄昏,他跟太太说要搭夜班马车到乡下去。她很想问问他路有多远,去哪里,大概啥时回来。可是,为纵容他那种故弄玄虚无伤大雅的爱好,就只看了他一眼算作询问。他告诉她一定别指望他乘回头车回家,要是耽搁三四天,也用不着担心。他伸出手去,她把手给他,以十年夫妻理所当然的方式,接受了他临别的一吻。门在他身后关上之后,她发现它又给推开了一条缝。透过这条缝,丈夫的脸在朝她微笑,一会儿就不见了。
⑤已届中年的威克菲尔德就这么走了。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他拐上几个没必要的弯,再打几个冤枉来回之后,就安安逸逸地歇在了一间小小公寓的炉火旁边’,原来早就订好的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条街上,这就是他旅行的终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神不知鬼不觉就到了这里。不一会儿,他仿佛听到远处有人呐喊,像在呼唤他的名字。不用说,准有一打好管闲事之徒一直在盯着他,把这事儿一古脑儿告诉了他妻子。可怜的威克菲尔德!你真不知道,大千世界中你有多么微不足道!除了上帝,没人在盯你的梢!
⑥威克菲尔德按时上床躺下。从头一阵瞌睡中惊醒,发现胳膊摊在陌生的床上,地方好大,好空,好孤单哟。“不,”——他一面裹紧被子一面想——“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
⑦早上他比平时起得早,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他的思维就是这么杂乱无章,走出这一步还以为目的明确,结果却对自己无法解释。他发觉自己急于知道家里的情况——他那模范妻子会如何忍受一星期独守空房。看看以他为中心的那片家人与环境的小天地,没了他会受什么影响。他冒险走了出去,有点儿打算穿过街口,朝自己抛弃的家匆匆看上一眼。习惯带着他完全不自觉地走近家门。在这危险的一刹那,他被自己脚步刮擦台阶的声音惊醒。“威克菲尔德!你要去哪儿?”他拔腿就逃。逃跑时惶惶然想到,滚滚人流中,她的目光一定认出他了。他心里好快活,虽然有些头昏脑涨。
⑧在他失踪后的第三个星期,发现了不祥之兆,一位药剂师进了他的家门。第二天傍晚,一位神色严肃的大夫又进了威克菲尔德的家门。过了一刻钟,他出来了,该不是预告葬礼吧?亲爱的女人!她会死么?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可他还是在外面徘徊,不肯去妻子床边,向良心讨借口说,不该在这种时候去打搅她。即算还有别的原因阻止他前往,他也不明白。几星期后,她渐渐康复,危机过去。她的心充满悲哀,不过已平静下来,随他早归晚归,心儿再不会为他动荡不安了。
⑨现在来瞧瞧这一幕!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咱们认出了一个人,他如今已见衰老,瘦骨嶙峋,狭窄的前额皱纹深深,眼睛细小无神,有时忧心忡忡,目光游移不定,更多时候却似乎在注视自己内心。他低着头,侧身而行,步态无法形容,好像不愿正对世人。他沿着人行道侧身前行,在对面有个胖胖的老妇,红颜已逝,手中握着本祈祷书,正往远处的教堂走去。她一副长期寡居的宁静神态。正当那个瘦男人和这个胖女人走过的时候,人流发生了小小的拥塞,使他俩直接相遇,两人手碰手,身体紧挨着身体。两人站定,面对面,相互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十年阔别之后,威克菲尔德就这样与妻子重逢!
⑩人潮退去,将他俩各自卷开。端庄的寡妇恢复原先的步子,接着走向教堂。不过,在门口她停了一下,朝大街投去困惑的一瞥。然而她还是进去了,边走边打开祈祷书。而那个男人!一脸狂乱,连忙赶回寓所,插上门,扑倒在床上,深埋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生活的全部悲惨与不可理喻一下子展现在眼前。他激动地喊道:“威克菲尔德!威克菲尔德!你疯啦!”
⑪失踪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一天傍晚,威克菲尔德习惯地朝他仍称为自己家的地方信步走去。在家门附近驻足,透过二楼起居室的窗户,威克菲尔德看到天花板上映出一个奇形怪状的人影,那是善良的威克菲尔德太太!那帽子、鼻子、下巴,还有浑圆的腰身,活像一幅美妙的漫画。而且,她还在跳舞,对这么个老寡妇来说,也太快活了。正看着,阵雨袭来,给一阵粗野的狂风一刮,直扑威克菲尔德的面孔和前胸。威克菲尔德爬上阶梯。自上次下得楼来,二十个春秋已使他腿脚僵硬——可他自己还不明白。站住,威克菲尔德!要去已被你遗弃的唯一的家么?那可就等于踏进坟墓啦!门开了,他走了进去。咱们瞥见了他的面孔,认出了他那狡黠的微笑,那不正是他一直在跟妻子开的这个小小玩笑的前兆么!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梗概的形式讲述故事,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男人,离家出走许多年。威克菲尔德的突然离开虽然没有具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藏着一种病态的虚荣心。
B.毛姆曾说:“霍桑没有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天赋。”从人物塑造的技巧层面看,作者在塑造威克菲尔德时显得比较抽象和模糊,缺乏具体的细节感,因此这个人物形象也就不够生动。
C.作者在小说文本中将这个故事讲了两遍:第一遍就是第一段,是故事情节的概述;第二遍掺入了大量的想象、猜测与细节还原。
D.威克菲尔德的出走反映出现代人类的孤独和异化,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痴迷于出走还是指望出走后得到世界的关注都是不可能的。
(2)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威克菲尔德的心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威克菲尔德在和妻子告别时,已经打定主意要故意失踪,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
B.威克菲尔德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妻子,他拒绝探望因他而生病的妻子,是因为新的秩序已经建立,再退回旧秩序太难了,因此他的不归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C.离家十年后,当威克菲尔德和妻子在人潮中直接相遇,而妻子没有认出他时,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慌乱和无措,是因为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了。
D.当威克菲尔德再次踏入家门时,他依然在抗拒回家,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进去,说明他的内心是脆弱的,他的出走是不坚定的。
(3)霍桑用“幻影”定义自己的小说,主要是指他讲的故事都像是“与现实接壤”的幻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个特点。
(4)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威克菲尔德离家和归家的原因。组卷:9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
(3)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
①一般情况下……。
②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组卷:14引用:11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田埂上,谁都不愿意让路,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自己跳到了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来,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你侧身过去。曾国藩总结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他的《树上的男爵》里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树上却始终热爱大地的形象,提出“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荣者自安安,庸者自碌碌,关怀则乱,当局者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置身事外,可以多一分自由超脱,于人于事,都是大有裨益。
请综合以上材料,对“躬身入局”和“置身事外”这两种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组卷:16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