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发布:2024/9/7 8: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材料一: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奥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
          “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摘编自孔令燕书评《雪里已知春信至》)材料二:
          记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
          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内心无比荣耀。
          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
          李剑叶:奥运火炬最原始的含义是传递光明、希望与和平。每次奥运火炬的设计,大家都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代表着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展现的形象。
          记者: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容?
          李剑叶: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个设计过程很难,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
          记者:浪漫?为什么?
          李剑叶:当时我们决定做火炬设计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一面红旗慢慢飘扬入画,有一种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力量。它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一种自我突破的意境。
          记者: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李剑叶:是的,恋爱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可能不认识,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有比较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奥组委对我们的方案不满意,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感觉要分手,马上会失恋了。
          记者: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李剑叶:当时整个设计团队在开总结会,在会上我接到一个消息说“花卷出锅了”,当时就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但是因为设计团队成员都在,所以我强忍住了,其实眼泪已经溢出眼眶了。
          记者:这是否如同经过恋爱过程后,在求婚时听到“我愿意”一样的感受?
          李剑叶:对,但是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证还没领。整个设计团队兴奋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们的设计稿做成实物。无论怎样,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总是一件令整个团队都高兴的事。
          记者: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
          李剑叶:第一稿提交之后,奥组委并不满意,随后我们陷入了创意困境,中途甚至想过把糖葫芦作为符号元素设计到火炬中去,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围绕一个圆心画圈,你有感觉就是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走到圆心。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会议室桌上绿植的一片干枯树叶掉下来,给了我们灵感,那片树叶呈现出一种螺旋中空的形态。
          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线,而是曲线前进,且有快有慢,这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够给你不一样且新鲜的启发和灵感。
          记者:在设计2022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
          李剑叶:设计火炬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作文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重写。奥运火炬的关注度很高,在设计过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因此设计过程确实有难度。
          2008年的火炬通过卷轴体现造纸术,同时又用了“祥云”元素,某种程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回顾。我们在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飞扬”火炬的时候,通过“祥云”图案渐变到“雪花”图案的设计,再把环保、绿色等元素放到里面,充实未来感,所以我想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设计。

          记者: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飞扬”火炬,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
          李剑叶:祥云火炬应该用“平和”来形容,而飞扬火炬是“激情”。
          记者:您觉得“飞扬”火炬代表什么?
          李剑叶:_______。

    (摘编自中新网记者对李剑叶的专访)(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晶岩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真实呈现了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B.孙晶岩的《中国冬奥》能够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源于他的家国情怀。
    C.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既源于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
    D.方向对但很难直接走到圆心,意味着火炬设计运用中国元素是确定的,但哪种元素才能呈现完美却充满未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纪实文学是一种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讲求真实性要比文学性更重要。
    B.秉持与采访对象情感契合的理念,孙晶岩走进了冬奥建设者和运动员们的内心,创作出了富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
    C.在与记者的对话中,设计师李剑叶将奥运火炬的研发设计浪漫地比喻为“恋爱相识”和“求婚成功”。
    D.干枯树叶旋转所带来的加速度,客观显现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关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3)材料二中,针对记者最后的提问,下列可能不属于李剑叶回答内容的一项是
     

    A.“飞扬”火炬一方面代表着一个中国设计,另一方面是中国和世界的一次对话。
    B.“飞扬”让人惊艳是中国智慧,火炬采用氢作为燃料,践行“绿色冬奥”理念。
    C.“飞扬”火炬传递了中国人面向未来的态度和激情,对于未来美好的一些想象。
    D.“飞扬”火炬展示了一个特别有活力的国家和一群特别有活力的人的情怀愿景。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这则书评的写作思路。
    (5)中新网记者在访谈中引发了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一是做到了“重点突出”,二是做到了“适时补充提问”,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祖母是在那个春天见到大姑奶奶的。上年秋,祖母嫁来时,知道家里除了祖父和曾祖母,还有两个小姑子:大的十七,小的八岁;但迎接祖母进家门的人群中没有大的那个,她在武昌念书。后来,一个晴朗的下午,祖母夹着一盆衣服,牵着春桃的手,去湾子前面的水潭洗衣。刚下台坡,对面站着一个短发、白净、穿新式学生装的姑娘,两眼亮晶晶地冲她招呼:“你是嫂子吧!”祖母就见到了她的另一个姑子。
          那是祖母来到兜斗湾的第一个春天。
          春天带着新鲜的美好。洋学生大姑奶奶陪祖母去水潭边洗衣,她知道祖母怀孕了,自己端起衣服盆,只让祖母牵着小姑奶奶的手。水潭北岸有一片小树林,树林外花草蓬勃,一棵桃树立在树林和水潭之间,岸上和水中各有一树粉红的桃花。
          洗完衣服,姑嫂三人站在桃树下说话。祖母喜欢看大姑奶奶,看着看着,忍不住说,春梅你真漂亮!大姑奶奶就笑,一口白净的糯米牙,指着桃树回应,看,嫂子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咧。九岁的小姑奶奶受了冷落,攀一枝桃花贴在脸上,问,我呢?祖母说,你是一朵小桃花。大姑奶奶为她念出另外两句诗:“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之后,大姑奶奶让祖母和小姑奶奶在桃树前并肩站立,自己后退几步,双手搭起一个方框,在框里看她们。小姑奶奶问,姐姐你在做什么?大姑奶奶说,照相呀——这么好看,留下来当纪念。大姑奶奶说,今天的照片记在我心里了。
          那些天,大姑奶奶换上曾祖母的旧衣裳,穿着祖父的大脚鞋,每天帮忙做事,洗衣、做饭、捡柴、泥墙、扎篱笆、下地翻土、外出打猪草,样样抢先。看着大姑奶奶提着篮子出门,曾祖母笑她,大丫头是回来还债的。大姑奶奶也笑说,所以家里不能再让我背债了。当天晚上,大姑奶奶搂着曾祖母说,姆妈,对不起呀,家里那点儿积蓄都被我花光了,现在我已经毕业,回去后就有工作和薪水,您和哥不要再为我操心。曾祖母叹道,傻丫头,姆妈跟你说笑话咧。大姑奶奶用手给曾祖母梳头,不小心抽泣了。大姑奶奶是对曾祖母撒了谎,次日,祖母带她和小姑奶奶去野外捡柴,半路上,她挥着拳头哼起“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小姑奶奶问这是什么歌,她说是她工作时唱的歌。祖母转头看她,她调皮地一笑,把嘴送到祖母耳边说,我参加了革命,是共产党的人。祖母晓得革命危险,问为什么。她说,为了姆妈、哥嫂和妹妹,为了劳苦大众和下一代,祖母要她在外面要好好的,她点点头。那天,她一边捡柴一边讲:劳动人民为什么劳苦?因为这个制度不公平,恶人和剥削者当道,必须推翻它,重建新制度,让所有人平等自由,让社会进步文……农村耕者有其田,城里人尽其才,女子不用裹脚,年轻人读书恋爱。她指向湾子南面的芦苇林说:“今后革命成功了,用机器耕种,那里就是一片良田。”但回家的路上,她再三叮嘱祖母和小姑奶奶:“不要把我说的话告诉姆妈。”小姑奶奶说:“我也要跟着你去千革命。”她说好啊,即刻哈哈大笑。
          进家门时,小姑奶奶威胁大姑奶奶:“你不带我千革命,我就跟姆妈讲你在外面闹革命。”大姑奶奶反问:“那样,你长大了不是也干不成革命?”以后几天,大姑奶奶时常教小姑奶奶认字、背诗和作文。还帮她跟曾祖母吵了一架。曾祖母要小姑奶奶裹脚,小姑奶奶不干,大姑奶奶也反对。曾祖母喊:“我不能让两个丫头都大着脚满世界跑。”大姑奶奶说:“不跑世界哪来幸福呢?”曾祖母瞪大眼睛看大姑奶奶:“你是说我和你嫂子都在受罪?”转头寻求祖母支持,不料祖母讪讪地笑:“春梅说得有理。”曾祖母气得回到房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中午不吃饭,晚上也不吃。姑嫂三人端饭端菜站在床边轮番喊姆妈,曾祖母坐起来,让大姑奶奶喂她吃。之后不再提裹脚的事。
          大姑奶奶走的那天上午,最后一次跟祖母和小姑奶奶去水塘边洗衣服。岸上的那一树桃花还没有谢。洗完衣服,三个人站在桃树前说话,可惜没有照相机。
          在我七岁后,祖母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坐在桃树下打瞌睡,二是摸孙儿们的头顶和亲吻他们的额头。孙儿们依次长高,高过了她,她便摸他们的手和胳膊。
          后来我们兄妹五人先后去外地读书、工作,祖母每天坐在桃树下等我们回来。我们一年只回去三四次,她大多数时候是在等待中。我们见到她,走到她的面前,让她牵手,仰起头来看。我们也看着她。她见到我们的第一句永远相同:我儿瘦了!可是怎么会呢?
          祖母高寿。我的孩子六岁时去看她,我是提前做了培训的,但祖母摸他的头顶、亲吻他的额头,他木木地站着眨眼,不像是祖母的曾孙,像是别人家的一头小牛犊,很陌生。我就过去,接过祖母的手,放在两手间揉搓。好在孩子把他的手搭了……
          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坟头栽下一棵小桃树,隔年便开出灿烂的花。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4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突出大姑奶奶“有文化、有见识”,文中描写了她张口即来的吟诵本事及颇为夸张的“使用”相机动作。
    B.“大姑奶奶用手给曾祖母梳头,不小心抽泣了”,这说明大姑奶奶知书明理懂事,情感细腻而丰富。
    C.“我儿瘦了!”,说明祖母已经年老体衰,她以为自己眼睛看花了,流露出一种无奈的伤感情绪。
    D.都说隔代爱让情更圆满,但在文中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主要因为“我”生活在外地不常回来,儿子对祖母有些陌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的“一个晴朗的下午”“第一个春天”“春天带着新鲜的美好”等表达,使自然环境、家庭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平和安详气氛。
    B.本文采用第一、二、三人称杂糅写作,各尽其妙,人称的跳转将“我们家”故事用全景视角娓娓道来,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C.小说中大姑奶奶“对曾相母撒了谎”、曾祖母“气得回到房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等内容,作者是为了说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D.小说围绕桃花组织全文,桃花几开几落,“我们家”亦随之各自飘散、聚少离多,这彰显出文章创作自然朴实即可,不需要太多的波澜起伏。
    (3)本文叙事时间跨度大,但它却避免了拖沓之感,小说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4)“天下之本在家”。本文小中见大,做到了将“天下革命”与“家革命”书写的有机统一,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7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要说最古怪的小鱼,则非四眼鱼莫属。这种小鱼生活在拉丁美州的河流里,它的一双眼睛外形似蛙眼,高高地突出在头顶上,但其构造却独一无二:每只眼睛都从中间由一条黑色水平线隔成上下两半,瞳孔和水晶体也平分成上下两部分,这样,①
     
    于是,人们形象地给它起名为“四眼鱼”。这种鱼喜欢在水面上活动,而且总能让水平线恰好处于上、下眼的分际处。②
     
    ,有助于瞄准并猎捕飞近水面的昆虫并防止鸟类的袭击;水面下的一对眼则俯视水中,可以搜寻水里的藻类和甲壳动物等食物,同时防止肉食鱼类的偷袭。
          ③
     
    ,在水中时它用鳃呼吸,当它跃上陆地后,头部液囊里的水会不断向鳃传输水分,让鳃继续可以呼吸,然后水分流遍全身,保持身体湿润。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线句中“四眼鱼”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对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有显著疗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
    B.工匠精神并非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的价值原色。
    C.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喜欢。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22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自拟题目,必须符合文体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1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