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4 7:30:2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有关数字技术的理论、方法,将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成果进行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视听化呈现。文学研究的可视化已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两大维度推进。
研究内容包括作家、作品等。作家研究方面,文学研究可视化可以全景呈现作家的人地关系、人社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作家与地理的关系。作家的生活和创作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出生地、仕宦地、寓居地、终老地等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的生活、性格、情感、心态和创作,作家亲历的这些地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读者不可能一一亲身前往进行实地体验感受,而研究者则借助不同形态的地图来呈现。人社关系是指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诸如地缘关系、亲缘关系、文学交往等,都可以用社会网络图来呈现。运用数据可进行空间分析和呈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呈现人力难以发现的一人与多人的关系、潜在的间接关系等,从而在立体的社会网络中认识作家所受的来自不同社会关系的影响。
作品研究方面,文学研究可视化可以全景呈现作品现场、地理情感、作品场景等。对于作品中的场景,简单的可以用视频和图画来呈现,复杂的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呈现。利用多维度的现场实景照片和考古成果、博物图片、历史地图等,重建作品中的场景,让读者沉浸其中,获得身历其境的审美体验。在仿真场景中,读者可以化身古代的作者或作品的主人公,以强烈的代入感体验历史场景,以互动的方式与古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创作心理,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从而产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还可以用动态的地图和社网图来展现文学传播接受的图景及其动态进程。
研究成果的可视化是将文学定性研究的结论、观点和定量研究的数据、统计结果,用图形、图像的方式予以直观呈现。比如,有人将唐代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变化的统计数据,转化为地图、热力图等示意图,这是学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既有学术含量,也有技术含量,更有美术含量,让学术论文有了赏心悦目的美感。
可视化是文学研究创新的重要推手,文学研究可视化不仅使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焕然一新,也会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视野和范式。可视化追求全景性,展示关联性。全景性要求对一个时代的文学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观照。而历来的文学研究是选择性的,只重视经典作家和经典名著,大量作家作品被遗落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外,由经典形成的文学史无法反映文学史的全貌。所以,正如莫莱蒂所说,文学史是文学的屠宰场,因为经典的选择致使大量书籍永远消失。而文学可视化研究可以全景呈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图景,展现大作家、小作家的同场竞技和互动过程,呈现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关联性。这将大大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广度。
(摘编自王兆鹏《文学研究的可视化趋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是一种视听化呈现,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是其呈现形式。
B.文学研究可视化可用社会网络图呈现作家与社会的关系,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影响。
C.结论、观点要定性,数据、统计结果要定量,这是文学研究成果可视化必由之路。
D.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创新,也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视野和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例举唐代诗歌研究,借以论证研究成果可视化让学术论文有了赏心悦目的美感。
B.文章引述莫莱蒂关于文学史的比喻性说法,论证了文学研究中大量书籍消失的原因。
C.文章在解释论述对象之后,紧接着按照并列关系,阐释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可视化。
D.文章肯定了可视化对文学研究创新的重要作用,强调追求全景性是文学研究新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于不同形态的地图,研究者可呈现出作家生活和创作中出现的特定的地理空间。
B.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复杂场景,作品中场景会更为逼真,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读者置身仿真场景中,可通过与作品人物互动来展现文学传播接受的图景及动态进程。
D.文学研究可视化能全景呈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图景,决定不同文学现象间具有关联。组卷:2引用:10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大国重器”成为高频词,常出现在新闻报道和人们的言语表达中。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国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大国重器。它们有的助力揭示宇宙奥秘,进一步推进人类认知;有的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实现巨大跨越,促进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有的大幅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生活方式变革……
这些历经多年倾力打造的大国重器,在新时代具有更为广阔深远的影响力。它们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天下观”,诞生于联系空前紧密的“地球村”,不仅成为新中国辉煌成就的显著标志,而且是增进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和重要载体。其中,被人们称为大国重器“三剑客”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即“中国天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空间站可谓最具国际范儿,是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先锋。
(摘编自《天眼、北斗、空间站,大国重器“三剑客”显国际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4月19日)材料二:
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第一建设公司主导研发的世界放大MYQ5000吨门式起重机,与“世界第一吊”徐工XGC88000-4000吨履带起重机首次“双剑合壁”,历时3小时30分钟,成功将4606吨抽余液塔吊装就位,一举刷新亚洲最重塔器吊装纪录,展现由中国装备制造、中国吊装的技术实力。
此次吊装的抽余液塔不仅是亚洲最重塔器设备,也是同类塔器中最高设备。此次吊装的抽余液塔,采用了整体制造、整体运输、整体吊装的一体化建设思路。在这之前,国内尚无4000吨级压力容器工厂整体制造的先例,更没有成熟的施工方案可供借鉴。在制造过程中,第一建设公司还组建了300多人的“超级焊将”国队,他们当中有公司劳动模范、河南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克服了重重困难,托时8个多月,通过运用多机位火焰切割、超大型塔器环缝埋弧焊等8项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了任务,不仅有力保证了产品质量,缩短了制造工期,也降低了运输及安装风险。
(摘编自《大国重器“双剑合璧”,刷新亚洲纪录》,新浪财经2021年4月18日)材料三: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近日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各国科学家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向中国国家天文台提交观测申请。外国媒体对此予以广泛关注,认为此举展现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合作共赢的精神,“中国天眼”对于促进人类探索认知宇宙将发挥更大效能。
俄罗斯列格努姆通讯社报道称,“中国天眼”综合性能全球领先,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的边界,可以探测脉冲星,扩展观测样本数量。“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体现出中国坚持合作的理念,表明了中国与各国共建美好未来的想法。报道说,中国正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可以通过重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探索认知宇宙作出贡献”。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中国向世界开放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令人瞩目,日本国立天文台教授小林秀行称,天文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望远镜等设备往往规模庞大,中国扩大研究设施的开放,有利于推动国际研究和交流。建造“中国天眼”等世界顶尖研究设施,证明了中国科技实力的迅速提升。
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的报道指出,“中国天眼”向国际天文学家开放,向世界分享研究设施和稳定可靠的服务,促进了国际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摘编自《外媒点赞“中国天眼”:为人类探索认知宇宙作出贡献》,腾讯网2021年4月6日)
(1)下列对“大国重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国重器”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很多重要作用,如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人类认知,促进我国财富增长和生活方式变革等。
B.“大国重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中国制造的实力与成就的代表,也是增进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和重要载体。
C.“大国重器”来之不易,是无数一线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打造出来的,凝聚着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力量。
D.“大国重器”的惊艳问世,得到了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这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国重器“三剑客”——中国天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空间站可谓最具国际范儿,是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先锋。
B.世界最大门式起重机与“世界第一吊”履带起重机“双剑合璧”,一举刷新亚洲最重塔器吊装纪录,展现出中国制造非凡的技术实力。
C.“超级焊将”团队耗费8个多月的时间,成功制造了亚洲最重、同类中最高的塔器设备抽余液塔,这离不开8项关键技术的运用。
D.“中国天眼”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对于促进人类探索认知宇宙将发挥更大的效能,此举展现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合作共赢的精神。
(3)我国诸多“大国重器”的建设和亮相能为振兴中华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7引用:5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醋栗
[俄]契诃夫“我们兄弟两人,”他开口说,“我弟弟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了省税务局的办公室,心里却老惦记着童年生活过的乡下。一年年过去了,他的这种思念渐渐地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理想--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
“我弟弟尼古拉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梦想着将来有一天喝上自家的、香得满院子都闻得见的菜汤,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吃饭,在阳光下睡觉,一连几个小时坐在大门外的长凳上望着田野和树林。他喜欢看报,但只读其中的广告栏,如某地出售若干俄亩的耕地和草场,连同庄园、果园、磨坊和若干活水池塘。于是他就在脑子里描画出果园里的小径、花丛、水果、棕鸟笼、池塘里的鲫鱼,你们知道,尽是这类玩意儿。当然这些想象中的画面是各不相同的,这要根据他所看到的广告内容而定。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上必定有醋栗。
“‘乡间生活自有它的乐趣,’他常常这样说,‘你可以坐在台上喝茶,水塘里有自家的小鸭子在戏水,鸟语花香,而且……而且醋栗成熟了。’
“他绘制了自己田庄的草图,每一次图上都是同样的东西:一,主人的正房;二,仆人的下房;三,菜园;四,醋栗。他省吃俭用:经常半饥半饱,不多饮茶水,天知道他穿什么破烂,倒像叫花子,可是不断攒钱,存到银行里。他成了吝啬鬼!我看见他心里就难过,常常给他点钱,过节前也给他寄点,可是他连这个也存起来。
“几年过去,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当时已年过四十,但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后来我听说他结婚了。出于同样的目的,即买一座有醋果的田庄,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他对她毫无感情,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钱。他俩一起生活他照样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她原先的丈夫是邮政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现在在第二个丈夫家里连黑面包皮也不多见。这种生活把地弄得憔悴不堪,三年不到干脆把灵魂交给了上帝。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到过,她的死是由他的过错造成的。
“妻子死后,”伊凡•伊凡内奇想了半分钟接着说,“我弟弟开始物色田庄。通过代售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得占地一百十二俄亩的旧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园,但没有果园,没有醋栗,没有活水池塘和小鸭子。倒有一条河,但河水呈咖啡色,因为田庄一侧是砖瓦厂,另一侧是烧骨场。可是我的尼古拉•伊凡内奇毫不气馁,他立即订购了二十丛醋乘,动手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来了。
“去年我去看望他。我是下午到达的。天气很热。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肥得像一头猪。它想叫几声,可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胖得也像一头猪。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走进屋里找弟弟,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苍老了,发胖了,皮肉松弛。他的脸频、鼻子和嘴唇都向前突出,眼看就要发出像猪那样的哼嘘声,钻进被窝里去了。
“‘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我问他。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的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很有滋味。他吃得很多,在澡堂里洗澡,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都打过官司,遇到农民不叫他‘老爷’时他就大为恼火。他做好事,用苏打和蓖麻油给农民包治百病,每到他的命名日必定在村子里做感恩祈祷,之后摆出半桶白酒,他认为他应当这样做。尼古拉•伊凡内奇当初在税务局里甚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对平民百姓来说还为时尚早。’‘体罚一般来说是有害的,但在某种场合下又是有益的、不可替代的。’
“‘我了解老百姓,善于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也喜欢我。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就会替我办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
“这一切,他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是个庄稼汉,父亲当过兵。我们的姓本来有点古怪,现在依他看来却响亮,显贵,十分悦耳动听。
“傍晚,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醋栗,放在桌子上。这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家种的,自从栽下这种灌木以后,这还是头一回收摘果子。尼古拉•伊凡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
“真好吃!”他说。
“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果子又硬又酸。”
一八九八年八月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尼古拉购到的田庄不尽如他的设想,但他“毫不气馁”,马上动手改变,“毫不气馁”一词表明哥哥被尼古拉执着于梦想的精神打动。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先后叙写了尼古拉梦想田庄、攒钱买田庄、生活在田庄的故事,这样安排使小说情节完整,脉络清晰。
C.小说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都是以身边人的视角讲述主人公的故事,这样既可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又可灵活地推进情节,转换场面。
D.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醋栗”象征着尼古拉一直渴求的田庄生活,而结尾说醋栗“又硬又酸”则暗示尼古拉得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2)尼古拉在获得田庄前后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3)契诃夫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流的幽默作家”,这篇小说就有强烈的幽默讽刺风格,请举例说明作品在手法运用上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组卷:31引用: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东坡在那块名叫东坡的土地上开始尝试做一个农民。他开始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煽风点火”,这把火,烧去了地上的杂草,让它们不再肆意生长;① ,让他不再患得患失,他开始务实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所有困顿:他懂得了自己无论站立在哪里,都应当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他满意地看着这把火,它在荒原上燃起来,② ,涂改了大地的颜色。大火将尽时,露出来的不仅是满目瓦砾,还有一口暗井,那是来自上天的犒赏,帮助他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让苏东坡大喜过望,说:“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③ ,吃饱肚子还是奢望,但是至少不必为水源发愁了。
东坡重获新生了,他的身体被土地征用,精神却从中得到了自由。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以“土地”作开头,重组最后一段三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0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共6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人类两种灵魂。
一种灵魂做的是“加法”。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
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希望过那种不被他人关心关注、安静安宁的日子,总是试图削弱甚至消减与他人的联系,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所发现、所记挂。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组卷:6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