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 怀疑与学问》2019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12/19 18:30:1
一、选择题
-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51引用:2难度:0.8 -
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组卷:43引用:3难度:0.9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73引用:2难度:0.7
三、阅读理解
-
8.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实论据?
(3)文中画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4)文中加点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组卷:27引用:2难度:0.7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独立判断
(西班牙)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杰出的研究者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既兼容并包,又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他们不会迷信前人和自己的导师已经做出的定论,而是细心观察、敢于提问。天才人物如哈维(他纠正了盖伦的解剖学理论)、哥白尼、开普勒、牛顿、惠更斯(他完全推翻了古代天文学的观点)等人无疑都是卓越的思想家。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野心勃勃、严格谨慎的个人主义者,拥有非凡而大胆的批判洞察力。性格驯服恭顺的人里面可能会出圣人,但很少出现学者。我相信,过分尊重传统、固执地因循科学陈规的人,不是懒于思考,就是希望借此掩盖自己的错误。
一头扎进书本却长久保持沉默的人最为不幸。对书中内容的极度崇拜把他本人的个性吸干殆尽,像乌云一样遮蔽他的理解力,使其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未经证明的假设、无视亟待用真理辨明的问题。
我敢肯定,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错误与不足之处的。过度的推崇,就像所有情绪化的想法一样,阻碍人们做出客观的评判。如果我们在阅读深思一番之后感到精疲力竭,那就休息几天,然后带着一颗冷静的脑袋和沉着的判断力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渐渐地,书中的缺点和薄弱环节便会清晰可见,貌似精妙的设想也失去往日的权威。我们不再受到原书风格魅力的影响,简而言之,我们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大家不会再去做盲目的崇拜者,相反变成一位评判该书的法官。真正的研究工作始于此刻,通过逐一考察和评判每一个细节,更为合理的设想将取代原作者的假设。分析法相当于一架显微镜,将研究对象放大,像展示挂毯上的粗糙之处一样揭示它们的瑕疵。当我们清楚地发现刺绣上的做作之处和设计缺陷时,错误的观念自然消失。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时代已有太多的偶像被赶下王座,太多的幻觉被打破或者遗忘,所以没必要强调什么批判力和怀疑精神。当然,过去比现在更用得着这些东西,但是,旧习惯总难根除--许多杰出人物的学生还是经常不惜耗费精力与才华捍卫老师的错误,而不是运用它们解决新的问题。还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个流行肆意指责、价值观频繁转换的时代,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学校中校规独断专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是最有创造精神的个体也遭到了压制,还有正在成熟的原创思想也被扼杀。而据我们所知有许多聪明热情的知识分子成为“杰出人物”的学生,这可以说是他们的不幸。尤其值得在此一提的是,这些善良、懂得感恩的学生,虽知道如何寻找真理,却由于害怕分走导师的名誉而不敢行动,然而所谓的一些名气迟早会被那些不怎么讲究谦逊之道的对手推翻,因为它们建立在错误之上。
杰出研究者的温顺的随员们(他们容易动摇、懒散而且坚持错误)的任务永远都是取悦天才并为他们的错误鼓掌。智力平庸的人乐于仅凭动动嘴巴就博得天才们的欢心,因此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常与错误而不是真理为伍了,因为前者非常容易获得,而追求后者则需面对严酷的考验。
(选自《致青年学者: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认为“性格驯服恭顺的人里面”很少出现学者?请概括理由。
(3)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分析法相当于一架显微镜,将研究对象放大,像展示挂毯上的粗糙之处一样揭示它们的瑕疵。(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②智力平庸的人乐于仅凭动动嘴巴就博得天才们的欢心,因此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常与错误而不是真理为伍了,因为前者非常容易获得,而追求后者则需面对严酷的考验。(这里的“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4)结合下面这句名言,为本文补写一个结尾,总结全文。(60字左右)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法)笛卡儿组卷:82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