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文化。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讨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错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的遗迹。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水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辽阔、山海阻碍等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难免有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
B.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
D.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两种文化接触难免产生误读,但作者认为这种误读是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发展的契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作者认为,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
B.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
C.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
D.对“文化差异性”的看法,作者反对前两种态度,但对第三种态度“文化相对主义”是赞成的。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沈宗骞
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司马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习主席在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秉持怎样的原则?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版图柏
梁衡 ①在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山名高寒岭。它是长城内外的分切点,又是万里黄河的拐弯处。能在这里远眺河山,遥对青史,是一种幸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惜其不知他身后还有更大的天下。
②高寒岭,其名“高”,海拔1426米,为周边之最;其名“寒”,冬季最冷时零下31度,冰雪盖野。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生长着遍野的松柏,绿满沟壑,一望无际。而岭的最高处,有一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被称为“中华版图柏”。就在这棵树下不知演绎了多少有关中国版图的故事。
③春秋时期,这里属于晋国的地盘,又是游牧与农耕经济的交汇点。各民族、各诸侯国、各地方势力纷争不断。从这里辐射出的军事、政治力量,逐渐改变着中国的版图。而这棵柏树却一直在冥冥中静静地观察,悄悄地记录。
④这里演绎的第一出版图大戏是在北宋时期,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纷争一统天下,宋朝的北部边界就在此处。但边境外两个外族政权西夏和辽正对它虎视眈眈,西夏在其首领李元昊的率领下十分强悍,不断南下袭扰北宋,宋丢城失地损失惨重。在宋朝,大都是文人带兵。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渔家傲》,就是写他在北地带兵戍边的战争生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⑤词中紧闭的孤城就是当时的麟州,距离高寒岭不到25公里。
⑥当年西夏十分强势,北宋政治军事的腐败导致前线连吃败仗。朝廷于康定元年(1040)起用范仲淹抗击西夏。范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双方遂成对峙之势。西夏人忌惮范仲淹,说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宋仁宗则说,有范仲淹在,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⑦范仲淹和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到高寒岭视察。一说到这个年份,人们就会想起《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欧、滕三人是好朋友,同属改革派和主战派。由西北地方官谪贬到巴陵郡,滕子京毫不气馁,励精图治,两年后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为之而作的《岳阳楼记》,成了千古名篇,也是他们“庆历新政”政治改革的文学表达。如果说岳阳楼是庆历改革派的南方坐标,这高寒岭上的版图柏,则是他们的北方坐标,是最忠实无言的,活着的,青枝绿叶,有汁有液、有情感的记录。
⑧这棵柏树已经970多岁了,传说是范、欧二人所栽。见证了范、欧二公翻山越岭,踏冰卧雪,筑寨守城。为此,当地人在此建造了“范欧亭”,这棵柏树历经千年风雨的扑打,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它俯瞰群山,岿然不动。当年宋夏之争时,它是挺立在国境线上的一根界桩,而现在,近千个春去秋来,它仍然在这萧条寂寥的高寒岭上守望着北疆,守望着历史。
⑨高寒岭演绎的第二出中国版图大戏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间。明清之际,在今天新疆伊犁河一带兴起了一支准噶尔蒙古族,到康熙时,其首领噶尔丹时常南下侵城掠地,抢夺人口,成了悬在大清北疆上空的一团乌云,也是压在康熙心头的一块巨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噶尔丹不除,国无宁日。康熙遂决定讨伐噶尔丹,八年内,先后三次御驾亲征。
⑩公元1697年,康熙对噶尔丹作最后的清除,途径高寒岭驻了一宿。3月朔风刺骨,寒气逼人,康熙登上高寒山顶,手扶古柏,向北瞭望,吟成一首《晓寒念将士》:“长河冻结翔风攒,带甲横戈未即安。每见霜华侵晓月,最怜将士不胜寒。”激励自己不灭强虏誓不罢休的壮志。这时恰逢伊犁发生内乱,康熙乘势挥师西进,风卷残云。3月13日噶尔丹败死,清军大获全胜。这前后八年的北地征战,奠定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版图。
⑪康熙于三次亲征中调查研究,后确立了以民心为长城、开放禁地、蒙汉融合等国策,经济上繁荣了边疆,文化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⑫现在,当我手抚苍松翠柏,遥望河山时,这里虽然还有残存的戍楼、烽火台,但边境线早已北移千里之外。如今,山下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天边飘荡着蒙古长调,而黄河两岸田连阡陌,稻黍遍野,汉家炊烟袅袅。当年的古战场已演变成一片祥和的土地。康熙曾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现在,高寒岭已开辟为森林公园,又引进了高寒牡丹。千山万壑之中除松柏叠翠之外,又多了一个花团锦簇、鲜花遍野的景观。柏树旁新立了一个康熙的铜像,一抹夕阳给他还有不远处的范欧亭涂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这时,再回头看这棵翠柏,早已不是国境上的一根界桩,而是一个新时空的地标。
⑬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说青史。千嶂里,烽火台下翠柏绿。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寒岭上的柏树,历经千年依然苍翠,传说是范仲淹和欧阳修所栽,当地人在此建造了“范欧亭”以示纪念。
B.范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消除了边关安全隐患。
C.康熙三次北地亲征,平定了叛乱,并确立民心长城、开放禁地和蒙汉融合等经济、文化的国策,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D.结尾化用范仲淹《渔家傲》的词句,赞叹古战场的巨大变化,“翠柏绿”预示了中华文明绵延千年、历久弥新的美好未来。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古柏树冠的中国地图之形,激发爱国情感,使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
B.文章对版图柏进行全方位描绘,既有远景眺望,也有近景特写,赋予它时空地标意义,不断地丰富和升华了中华版图柏的形象。
C.第(7)段插叙《岳阳楼记》意在补充社会政治背景,串联起宋代民族纷争的历史,使文章视野开阔,目光深邃。
D.文章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灵动自如,句式错落有致,意蕴深厚,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第⑧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含义?简要概括分析。
(4)文中说“这棵树却一直在冥冥中静静地观察,悄悄地记录”,它在观察、记录什么?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而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会,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成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B.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C.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D.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人:一般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于,战国时不仅授业弟子,连寄食贵族门下的食客也称“门人”。
B.庙: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汉以后,庙渐与神社混在一起。佛教传入后,佛教寺院也称庙。
C.薨:古代人死了,地位不同,用词不一。帝王用“薨”,后来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也可称“薨”。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很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为人有诸多小毛病,门客、士尉、孟尝君都不喜欢他,规劝文靖郭君,但没有用。
B.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合不来,就跟齐貌辨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
C.齐宣王认为靖郭君非常宠爱齐貌辨,而且什么事都听他的,招到齐貌辨反驳。
D.齐貌辨的游说让靖郭君成功返回朝廷,并得到重用,靖郭君如愿以偿,欣然就任国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②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5)齐貌辨是怎样成功规劝齐宣王的?请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政治主张。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与礼来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的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在道家观念中,只有“无为而治”,不与民争,才能“无为而无不为”,矫治天下乱象。组卷:29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对于“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根据这段话,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25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