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5 2:0:1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年,多么美好的字眼,总能引发人们的无限向往。毋庸置疑,青年是社会发展中最富有生气的力量之一,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他们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有志青年率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传送新思想、新文化奔走呼告,促进了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1921年7月,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齐聚嘉兴南湖,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1922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中国青年运动翻开了新篇章。回首百年,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始终未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不惧牺牲,敢于斗争,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争取民族独立抛洒热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经受了苦与乐的考验,为描绘新中国的美好蓝图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青年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为推动中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拼搏奋进。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他们追求远大理想,心中铭刻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他们深植家国情怀,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他们传承奋斗担当,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取材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材料二: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这是五四青年先驱对青春的歌唱。近代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他们的激情呐喊与奋斗拼搏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时代变换,今天的中国青年为什么还要奋斗呢?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百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当中,成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先锋力量。国家领导人曾勉励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青年应该勇做追梦者,敢当圆梦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青年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不可能。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就曾经把少年比作“朝阳”“乳虎”。青年应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自然,青春并不仅仅是美好的年华,还是一种积极的心境,更是一种奋斗的精神。青春与否,无关年龄。用意义定义人生,以奋斗礼赞时间,这不仅是青年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不可否认,如今的青年,有成长的烦恼、工作的焦虑、现实的压力。青春只有一次,如何度过才能无悔?青春之路千万条,走哪一条才会成功?只有承担过的青春才会更加厚重。与其埋头抱怨,不如奋起改变;与其庸庸碌碌,不如策马向前。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中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中国青年,自当如此。
(取材于《人民日报》等相关网络文章) 材料三: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充满希望,中华民族迎来了新飞跃。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国青年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他们的物质条件更为优越,超过2500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转向享受生活,消费方式从大众化迈向个性化。他们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基于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青年见识阅历更加广博,精神品位不断提升。尤其是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使得青年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中国青年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多青年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据统计,2021年中国各教育阶段学生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青年职业选择丰富多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渠道,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电竞选手、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青年发展流动畅通自由,一批批农村青年走进城市,安家落户,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中国青年有着较为全面的保障支持。法治保障不断完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建立青年法治保障体系提供了制度依据。政策保障日益完备,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鲜明体现青年元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关注青年群体,青年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顶层设计支持。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组织保障坚强有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组织始终重视维护青年发展权益,努力为青年健康成长、奋发成才服务。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充分享有成长成才、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必将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澎湃动力。
(取材于《经济日报》等相关网络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青年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B.十三位代表齐聚嘉兴南湖,宣告了中国共青团的诞生,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C.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都经受住了生与死的严酷考验。
D.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着亮丽的青春风采和豪迈的青春激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五四青年先驱通过激情呐喊和奋斗拼搏,为苦难的旧中国迎来黎明的曙光。
B.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勇做追梦人,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任。
C.青春是年轻人专属代名词,青年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D.只有承担过的青春才会厚重,青年人应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青年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B.新时代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促使中国青年网民的精神品位不断提升。
C.近年来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兴起,电竞选手等新职业成为青年们选择之一。
D.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的政策,帮助青年解决就业和住房等多方面困难。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现代中国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中国青年在国家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主要作用。
B.中国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当中。
C.奋斗是对中国青年最高的礼赞,青年人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才能战胜困难。
D.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伟大盛世,一定要在奋斗之中把握好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组卷:7引用:3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 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 学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疾:劲疾
B.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
C.卒于鲁也传之/卒:死亡
D.越明年/明年:第二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青,取之于蓝/蜀之鄙,有二僧
B.輮以为轮/以告富者
C.水为之,而寒于水/贫者语于富者曰
D.吾尝终日而思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诗歌鉴赏
-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都对赤壁大战的场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
D.下片的结尾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2)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周郎的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组卷:2引用:2难度:0.6
四、课文理解
-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5引用:2难度:0.5
六、语言表达三
-
12.《乡土中国》
(1)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著名的“差序格局”等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立论,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和论证的。
B.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因而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D.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2)如果学习过英语,你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要远比西方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父亲的兄弟则统一称作uncle。为什么中西方对亲戚的称呼方式会如此不同?请根据《乡土中国》相关理论进行解释。组卷:5引用:1难度:0.7
七、写作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光”这个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文字的光像人头上有火,火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光的本义是明亮,引申指光线、亮光,又引申指光荣、光彩。自然界有阳光、月光、星光、水光,生活中有灯光、烛光、火光,历史上有五四之光、中华之光、文明之光……说起“光”,你又会联想到什么,有什么生活体验和独特感悟呢?
阅读以上材料,请以“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文体明确,叙写真情实感,避免套作;注意整体构思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尤其突出细节描写;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