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部分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8/11 1: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何促进道德与审美的统一成为古往今来哲学家追求的主题之一。那么,道德与审美的统一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呢?
          关于道德与审美关系的最普遍看法是,二者为内容与形式之关系,即道德是内容,审美是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审美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工具。在西方,柏拉图是这种观点的坚决倡导者,亚里士多德也继承了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有关道德与审美关系的表述也多被阐发为审美为道德服务的思想。如《尚书》中的“诗言志”思想被经学家们解释为诗(文学艺术)的内容必须传达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提出的“思无邪”被解释为《诗经》所表达的情感必须符合伦理道德。
          但是,道德本身具有历史局限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道德的进化往往发生于社会变革之后,而审美和艺术却由于其创造性特征总是能够作为新思想和新社会的先行者。因此,仅将审美作为道德的工具无疑限制了审美的创造力。
          康德和席勒赋予道德与审美一种更深层次的关系。康德虽然将审美与道德划分为不同的领域,但同时也提出:“美是道德的善的象征”,把审美与道德看作一种类比关系。席勒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并将其上升到人类学的高度。席勒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自然阶段、审美阶段和道德阶段。自然阶段的人是感性的,道德阶段的人是理性的,是自由的。感性的人不可能直接成为理性的人,中间必须经过审美阶段。
          审美与道德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统一,即确立一种人生美学使道德融于审美。在尼采看来,人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者,人自身也是艺术品,人永不停歇地创造着自身,正是这种创造性把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欢乐,人生的意义才由此产生。人最大的价值不是道德价值,而是审美价值。法国哲学家福柯继承了尼采人生美学的理想,但抛弃了后者将审美与道德截然对立的观点。福柯通过研究大量的古希腊文献发现,古希腊人自愿进行道德实践。福柯所倡导的古希腊人的生存艺术与儒家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君子人格——不谋而合。“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既符合道德规范,又具有审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自由而不逾矩”。而这种人格要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实践过程才能获得。也就是说,美好的人生、理想的人格要经由语言的教化和道德的内化,才能在审美中最终实现。
    (摘编自赵菲菲《促进道德与审美的统一》)材料二:
          21世纪初,有学者在传统德性伦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德性”的概念,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时恰当与适度的情感品质。然而,审美德性并非仅仅指审美主体的道德品质,亦非审美与道德的简单叠加,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一是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二是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孔子所说的“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要求。
          审美德性体现审美主体的内在修养。一是德性提升审美境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如果你想要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审美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与审美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审美关系,才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且获得震撼人心的审美体验。二是德性引导审美态度。事实上,伟大的艺术家善于从看似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价值,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真挚的情感,创作出引发共鸣的作品。譬如周敦颐作《爱莲说》,正是在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时,领悟到了其与君子“夫唯大雅,卓尔不群”高雅情操的共通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创作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可见,审美主体只有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准确体悟出对象的内在意蕴,从而形成有力的感官冲击。因此,审美主体长期持有的道德修养,也会影响其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
          审美德性遵循审美活动的道德规律。审美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生命活动,是主体和客观对象所建立的对象性关系,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协调统一。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审美活动,既要符合客观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又要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即人遵循着道德规律,将道德情感、道德理念等赋予到客观事物上。譬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作者将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投射在花鸟之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呈现出对山河破碎、国家衰败的无奈感慨,才能获得满目凄然的审美效果。
    (摘编自范渊凯《简论审美德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历史上关于道德与审美关系的最普遍看法是审美为道德服务,审美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工具。
    B.道德本身具有历史局限性,而审美和艺术有其创造性特征,所以将审美作为道德的工具是错误的。
    C.福柯完全继承了尼采道德融于审美的人生美学的理想,审美价值是人最大的价值,而非道德价值。
    D.“审美德性”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审美德性由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决定,审美又彰显德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勒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自然、审美和道德三个阶段,由自然阶段到道德阶段中间必须经过审美阶段。
    B.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体现了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的审美准则。
    C.周敦颐正是心中有着真挚而又强烈的情感,然后观察发现莲花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创作了千古名句。
    D.审美主体的艺术修养影响其审美观的形成和审美体验的获得,道德修养影响其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观点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景怡人
    B.情人眼里出西施
    C.一切景语皆情语
    D.车到山前必有路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自然段论证的严密性。
    (5)两则材料都围绕“道德”和“审美”的关系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

    组卷:4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溪山秋韵图
    冷江
          明朝末年,池州出了一个丹青圣手,姓高名天云,字雅亮。祖上是池州望族,高天云五岁随池州名士吴宇琪学画,十岁拜在吴中巨匠唐仲鲲门下。十年磨砺,终得真传,在吴氏淡墨山水技法基础上,加入了唐门画法中的没骨和着色技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时人送雅号“云魔”,概指其画千变万化、气象万千。
          高天云有一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所求字画,均需按先来后到交付,不为任何人破例。
          他曾用百日之功,夙夜忧心,画成《溪山秋韵图》,自称平生一绝,无论众多达官显贵慕名巨资求购,高天云皆以画尚未告竣为由,婉言谢绝。
          当其时,大明王朝内外交困、风雨飘摇。故都南京的一批文人名士以言兴社、以文结党,很快波及江南,蔚然成风。先是以反魏忠贤为旗帜的东林党声震朝野,后又有张溥等大儒一呼百应,复社势头一时无二。
          池州时属江南省,沿长江顺流而下,不出半日即可抵达南京。江水相依,池州众多文人名士,纷纷加入复社,其中吴应箕更成为复社领袖,名重江南。吴宇琪是吴应箕族兄,自然也是复社重要成员。受其影响,高天云或明或暗,频繁参与复社的各类活动。
          朝廷为控制江南局势,派大批锦衣卫混入各地,刺探舆情,甚至实施刺杀行动,手段凶狠毒辣。
          一天接到举报,有人告吴应箕在池州百牙山聚众集会,私刻禁书。当地衙门会同锦衣卫前来弹压。数百兵丁迅速将小小白牙山包围。正当锦衣卫要冲入人群拿人时,高天云站了出来。
          池州知府干咳一声,对高天云道:高先生,我等公干,切莫滋扰!
          高天云将知府请到一边,悄声道:请大人转告锦衣卫左大人,上月所言《溪山秋韵图》,因尚未完工,未敢造次奉上。今日看大人颜面,我当克日完成,三日后可派人来取。
          知府大喜。高天云正色道:在下还有一不情之请,今日我等文人墨客聚会百牙山,吟诗作画,只图一乐,别无他意,还请大人代为陈情。
          知府面露难色,高天云道:大人尽管放心,我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吴应箕先生!
          知府这才应允道:也罢,有你高先生担保,我自去劝锦衣卫诸大人。不过……
          高天云笑道:五日内,大人可派人来取您要的那幅《池阳十景图》!
          两幅画救了复社领袖,一时成为美谈。也有同好为高天云鸣不平的,叹息一世绝学《溪山秋韵图》从此明珠暗投。高天云笑而不语。
          明室南渡后,清军兵临长江,兵锋直指南京。江南各地一片惶恐。吴应箕自南京回到池州,在牯牛降招兵买马,举义旗勤王。为资助吴应箕,高天云将多年画资悉数捐出。
          池州官绅百姓连夜竞相逃往稠岭山中,高天云独让妻儿老小暂避,只身仍留城内。有人劝他也避避风头,高天云正色道:国不存,家何在?
          清兵大举渡江,南明不战而溃。吴应箕联合徽州的金声义兵共同抗清,终因寡不敌众,退居牯牛降。清兵进入池州城。各家各户未能逃散者,心惊胆战,四门紧闭。唯独高天云大开四门,高坐中堂,品茗读书,怡然自乐。
          清溪大道上,一名汉官在众多清军骑兵的簇拥下,一路疾驰,来到高天云宅前。汉官命众兵士在前院驻留,只令一名兵丁手捧贺礼进入高家。见高天云端坐中堂,不禁微微一愣,上前作揖道:先生莫不是有云魔之称的高天云大画师?
          高天云也不起身,微微一笑道:小民正是高天云,不敢妄称大师!我看大人眼熟,莫不是大明锦衣卫指挥史左福海大人?
          汉官挺直腰杆朗声道:高先生好眼力!如今我乃大清国和硕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保举南京太常寺卿。亲王久慕先生大名,今派我前来拜见,一点薄礼,不成敬意!当下让随从献上贺礼——十两黄金!
          高天云微微一笑道:多谢亲王厚爱!小民世受大明厚恩,虽无一官一职,亦不敢临阵倒戈,这与反犬何异?
          左福海听了不免恼羞成怒,但仍竭力克制道:亲王喜好书画,先生何不将《溪山秋韵图》献于亲王?
          高天云道:大人为何如此健忘?此画当年是小民亲手献于大人的!
          左福海冷笑道:高天云啊高天云,莫要再演戏了!当年那幅画你以假乱真,蒙骗本官,害我差点儿丢了性命。今日交出真迹来,我不但不治你的罪,还保举你为池州知州!
          高天云仰头大笑:小民只懂作画,不懂做官!
          左福海终于不耐烦了,厉声呵斥: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今天不交出画来,我让你全家死无葬身之地!
          高天云凛然不惧,肃然起身,手指左福海大骂:你为虎作伥,猪狗不如!
          左福海急了,大叫:来人哪,给我抓起来!
          就在这时,高天云怒目圆睁,一口鲜血遽然喷出,正好喷了左福海一脸。左福海狼狈不堪,门外清兵手执刀枪夺门而入。高天云口中鲜血往外喷流不止,身体缓缓向后倒去。高家被洗劫一空,从此,《溪山秋韵图》不知去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天云不仅作画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画技高超,而且他一视同仁,不因求字画人地位的高低而改变先来后到交付字画的规矩。
    B.高天云悄声告诉池州知府《溪山秋韵图》尚未完工,三日后可派人来取,解释了上文婉言谢绝众多达官显贵巨资求购的原因。
    C.高天云以身家性命担保复社领袖吴应箕,知府应允劝锦衣卫诸大人不再查问吴应箕聚会、私刻禁书一事,表现了知府对高天云的高度信任。
    D.“国不存,家何在”“小民世受大明厚恩,虽无一官一职,亦不敢临阵倒戈,这与反犬何异”等语句写出了高天云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好叹息《溪山秋韵图》明珠暗投,高天云笑而不语,表明高天云早有打算,不会把《溪山秋韵图》交给左福海,这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小说通过对高天云的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多处“笑”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挺身而出、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贞爱国的文人名士形象。
    C.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显张力,丰富了主人公高天云的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截取多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以《溪山秋韵图》为线索,串联全篇。整篇小说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故事情节完整紧凑,引人入胜。
    (3)作者冷江的作品具有“悬念迭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传奇性。

    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兵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有删减)【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B.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C.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D.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拒绝,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辞楼下殿”的“辞”意思不同。
    B.之,动词,到,与司马迁《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同义。
    C.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论语》中的“遇丈人,以杖荷蓧”的“丈人”同义。
    D.以,介词,把,与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越国以鄙远”的“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的儿子听从父亲的叮嘱选择了寝丘这一不被他人看好的封地,得以长久拥有,其父的处世智慧可见一斑。
    B.伍员在选择要投奔的国家时颇有主见,他果断摒弃了郑国,在明晰许公给出的建议后,他依然选择了吴国。
    C.渔夫帮助伍员顺利渡江逃亡,他既不求名逐利,也不告诉受助者自己的名姓,其高远的精神境界少有人可及。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②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概括这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字。
          2023年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启幕。空间站组合体模型、各型运载火箭模型、火箭发动机,以及航天服、空间站环控生保设备等展品悉数亮相,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等未来载人登月主要飞行产品模型更是首次公开展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任务,重大飞行任务27战27捷,全面建成了命脉完全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的大国重器——中国空间站,目前空间站已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成就展全面系统回顾工程全线30年的辉煌历程,生动展现广大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昂扬精神风貌。
          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副主任、策展人赵东亚说,本次展览是首次面向公众系统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成就。今天的成就,映照着明天的征程。一个属于中国航天的“空间站时代”已经来临。

    组卷:13引用:1难度:0.8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灯塔上写有这样一个意蕴丰厚的句子:比寻找温暖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一盏灯火。
          这句话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和思考。
          要求:全面理解这句话,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