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南岸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5/2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编者按:
今年,我们将迎来第74个五四青年节。历经社会百年变迁,青年有过迷茫、有过困惑,但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也因此催生了“鼠鼠文学”“孔乙己的长衫”等一系列以自嘲自讽方式应对社会矛盾的文化趋势。
青年的自嘲自讽反映出的是“不妥协”的态度。面对“青年失落”,我们不能一味批判,而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致力于解决其背后的社会主要矛盾,解答新的时代课题。《教育家》特邀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当下一些青年文化进行解读,一起走进青年的世界。
01“标”:卑微自嘲与发展困惑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秘舒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把大学教育定位成精英教育,大众自然对其有更高的期待,即通过更高等的教育实现所谓“阶层的向上流动”。然而,今日的大学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培养模式来说早已不同往昔,2022年的高校毕业生甚至突破了千万大关。这批高质量劳动者,虽然可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水平劳动力的需求,但他们的自我价值期待却在不断降低。
在应对来自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时,有一部分青年会选择回避,故而生出“啃老”“宅”“躺平”等带有明显躲避性的亚文化;还有一部分选择直面压力,但迫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他们会把自己定位成很卑微的角色,选择以幽默的方式自嘲、自省,试图让自己接受并融入现实,正如“孔乙己文学”“谁人不在浪浪山”等网络热词的出现。这种消极情绪在网络的传播下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加剧了青年人的压力和焦虑。
从青年一代的成长过程来分析,他们大多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中成长起来,所以在面对如今多元开放的社会和丰富多元的文化时,会产生很大的矛盾感——内心对生活的预期、对自我价值感的期待和一贯以来所受的评价方式、行为约束存在矛盾,导致他们一方面想要按照自己的预期生活,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整个社会长期以来对青年发展评价的桎梏。我们的教育一直期待为学生树立一种“学习是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多选择、收获幸福人生”的观念,但应试教育留下的“硬伤”、根深蒂固的教育功利化思想,以及“996”“内卷”“学历竞赛”等社会现实,极大降低了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02“本”:社会流动与青年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李荷 在当下的知识青年对社会发出的种种叩问中,“尊严”是我们必然要谈论的话题。孔乙己的故事中,由于存在严格的等级秩序,“长衫”和“短衣帮”成为泾渭分明的身份符号,穿长衫的人即使生活潦倒,也不愿脱掉长衫,成为短衣帮,这恰恰说明短衣帮地位的卑微、生存的艰辛和社会尊重的缺乏。体力劳动者在物质和精神上处于双重劣势。社会越是分化,底层人民的社会尊严就越无法体现。当他们的子女终于上了大学,希望以此提升自己与家人的身份地位时,却发现千辛万苦得到的文凭“贬值”了,大学生依然面临为了生计而滑向“短衣帮”之势。这是什么样的无望!只有在一个“人人虽然不同却有同等尊严”的社会,青年的成长之花才能绽放,生命的选择才能多样。
面对社会结构性问题,教育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但有一些地方确实需要反思和警醒。长久以来,教育的一大问题在于它在实践中,偏执于以“绩优”来要求和衡量人的成长,用数字化、工具化的方式评价人,导致形成“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杜威强调的是“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要做的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培养内心充盈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能够宠辱不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03“药”:晴耕雨读与情绪激活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荣华 面对时代洪流下的无奈与迷茫,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因为无论是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迁还是不可控因素的干扰,对于个体而言都无力改变,唯有调整自我和适应,但这对于缺少社会磨砺和时间洗礼的青年来说,不是一件易事。
古人适应环境的智慧是“晴耕雨读”——下雨了,不如将原本外出劳作的计划变成在家读书、喝茶,偷享浮生半日闲;等雨停了,人也休息好了,更有精力投入农耕。对待学习、工作中的压力和焦虑,可转变心态:人力不可及的,坦然接纳:人力可及的,积极有为。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自身能改变的事情上,保持良好心态,以待来时。
根据泰勒•本•沙哈尔的理论,幸福是“对于快乐和意义的全然体验”。如何帮助青年人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意义?通常来说,自我要求高的人总是容易“求不得”,因此会经常不满、抱怨,活得很累。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允许他们“找乐子”,让他们感受“当下的快乐”。但是,“当下的快乐”带来的积极情绪有可能不持久,从长远角度来看,需要用人生价值和意义来积蓄长期的情绪动力。所谓的“药”,就是给正在做的事情赋予当下的快乐和长远的意义。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4月刊第1期,原标题为《青年失落的“标、本、药”》
(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编者看来,“孔乙己的长衫”是新时代青年面对挑战时的一种自嘲,其精神内核仍然是一种不妥协的态度,不应对其进行批判。
B.“啃老”“宅”“躺平”“孔乙己文学”等网络热词带有的消极情绪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加剧了青年人的压力和焦虑。
C.在孔乙己的故事中,“长衫”是一种身份符号,能够与地位的卑微、生存的艰辛的“短衣帮”区分开来。
D.现代青年经常不满、抱怨,活得很累,是因为其自我要求高,常常处于“求不得”的境况之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家》杂志特邀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当下引发热议的“孔乙己的长衫”进行解读,是希望能够解答新的时代课题。
B.当代青年如果能够在多元的评价标准中成长起来,在面对多元开放的社会和文化时,就不会产生很大的矛盾感。
C.青年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可以通过打王者荣耀、吃大餐等方式,来感受当下的快乐,缓解压力和疲惫感。
D.三篇选文虽然都谈到了青年困惑,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小标题中的“标”“本”“药”非常精炼的将这种不同指出来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张荣华“晴耕雨读”观点的一项是
A.罢官北归,张孝祥在《过洞庭》中写道“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B.被贬黄州后,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C.受到反对者的排挤,屈原在《离骚》中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D.知音难觅时,黄庭坚在《登快阁》中说“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4)编者在选文中标注详细的作者信息,在文末标注信息来源,有何用意?
(5)如何解决“青年失落”这一新的时代课题?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文本一:
走向虫子(节选)
刘亮程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儿。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些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到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文本二:
蚂蚁
南帆 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
一缕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到桌面上。这只蚂蚁越过阳光地带,微小的身躯透彻晶莹,没有一点杂质。
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它的小脑袋不停地摇晃,仿佛在认真地嗅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此刻,这只蚂蚁从我面前的稿纸上面爬过,信念坚定。
我在稿纸上写下两个字:“蚂蚁”。
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了我丢下的一粒饼干屑,它惊奇地停了下来,快乐得就要晕过去了。蚂蚁围绕着这粒饼干屑不停地打圈子,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远远地打量这个意外的战利品。它在瞬息之间明白了运气的涵义。
我在心里想,可怜的小东西,多么渺小的幸福。它的世界仅仅是这一张桌面。它无法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
我并没有感到自己比蚂蚁优越。也许,另一个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一切如同我之于蚂蚁一样。
这只蚂蚁竭尽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饼干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蹒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我实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乐。
于是,我伸手拿起了笔,在稿纸上写下一行字:“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我不知道,我是在感慨我自己吗?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几倍的粪蛋上坡,并不是为了把粪蛋弄回家,而是想以此来断定后腿劲儿大还是前腿劲儿大。
B.忙碌的蚂蚁回头看见我捉过去的那只,二话没说,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那只脸上扇去,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干虫被它抢走。
C.本文叙述角度独特,既有客观的自我经验言说,又有对虫子生活主观臆想的描述,体现了作者的自我反思,同时又富有情趣。
D.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摹动物的情态,行文喜用短句,用词朴实凝练、简洁明澈而又形象传神。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把爬上书桌的蚂蚁,描述成一个“畏畏缩缩的偷渡者”,说蚂蚁是“偷渡者”并不是客观描述,而是作者有意夸大蚂蚁的小心翼翼。
B.在发现我丢在桌上的饼干屑之后,蚂蚁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说明蚂蚁对潜在的危险充满了警惕。
C.我眼中的蚂蚁既渺小,又可怜。它既无从知道自己幸福的局限,也无法预知“一根手指就能将它捻成碎末”灾难性危机。
D.作者理性冷峻,在观看蚂蚁的活动时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带着上帝般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卑微渺小的动物。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以蚂蚁为描写对象,但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意图上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一选自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初版时题为“三只虫子”,再版改成了“走向虫子”,作者为什么这样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3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8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度流行语的价值,首先是基于语言学之上的。语言是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时时处处,新语汇和新表达都在汇入。那些常用常新、用出新意的词语,_______,更起到了赓续文化的作用。其次,年度流行语蕴含着对生活的体悟。曾经流行的“感觉身体被掏空”“葛优躺”等,都可以窥见一种“丧文化”的端倪:“锦鲤”被认为是“好运”的象征,隐含着_______,也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表达释放。“杠精”,是指不问真相、不求是非、为反对而反对的人;“巨婴”,则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没有道德约束的人,这两个概念能够上榜,背后是人们___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组卷:0引用:1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湖南某中学一名高三的女学霸在“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上进行了慷慨激昂、激情澎湃的发言,她在发言中说:没有人是生来的弱者,没有人是命定的草芥;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后悔;凌晨6点的校园真的很黑,但600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
这样一场学校、学生、家长都感到非常满意的活动,却遭到了无情地“网暴”,网暴留言的内容五花八门:看起来缺乏睡眠,太疲惫了,让人心疼。满目狰狞,看不到一丝青春阳光,歇斯底里。女孩走火入魔、到了崩溃的临界点。她去了大学会抑郁……
当事女生的情绪受到了极大影响,一度无法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之中。目前,官方介入,已有87个网暴高三发言女生的账号被处置。
针对这一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