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甘肃省平凉四中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5/11 8:0:9

一、积累与运用

  • 1.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厚重的华夏文明。诗词中那些蕴藉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愫,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唐诗是一罐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吸日月江河之 _____,天山云海之_____,蘸几滴边塞征人的 _____,摘几缕少妇回首时眼波的 _____,让贵妇素雅的纤手封装,包裹上宫廷的裳玉衣,【甲】然后洒上千树万树的梨花,埋在时间的尘土之下。千年后的今天,诗香熏得饮诗的人酣睡不起。
          ②在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饮诗之人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倾听那清晰的却来自远古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马嵬坡下的长恨歌中哀悼,在成都草堂的茅草上飘扬,在长安酒家的备战中出售豪情,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号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在床前明月光中结成细细的霜……【乙】唐诗是历史火化后珍贵的舍利子,闪放着时代的强光。
          ③读这样的唐诗恰似与古人进行一次情感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绿色交流,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丙】世事沧桑,时间的距离阻隔不了诗香的漫延。张继的寒山寺虽然寄托着他个人科举挫败和羁旅生活的凄凉,但今天的人们依然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感受到忧伤在空气中平平仄仄地飞翔;秦淮河在诗人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是歌舞升平中掩盖不住的世事哀怨,但今天的人们在游人如织的秦淮河里,依然承继于繁华与衰亡的忧患与思考;走进草堂,就走进了唐朝最伟大,【丁】最贫寒的殿堂,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唐诗的半壁江山,一抱伟大的胸襟,一声震撼千年的“呜呼……”,在今天依然哺育着文化的成长。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qiān)手
    B.霓(ní)裳
    C.徘徊(huái)
    D.真谛(dì)
    (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气势 精华 离泪 忧愁
    B.精华 气势 忧愁 离泪
    C.精华 气势 离泪 忧愁
    D.气势 精华 忧愁 离泪
    (3)文中【甲】【乙】【丙】【丁】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文中画横线的子是个病句,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饮诗之人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倾听那清晰的却来自远古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
    B.饮诗之人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清晰的却来自远古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
    C.饮诗之人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来自远古却很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
    D.饮诗之人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倾听那来自远古却很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
    (5)将“卷帙浩繁的唐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着兴衰哀乐”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第②段开头
    B.第②段结尾
    C.第③段开头
    D.第③段结尾
    (6)“诗歌与诵读”研究小组决定朗诵李白的《行路难》,小组成员针对诗歌的情感脉络展开了讨论,以下折线图能正确反映李白情感起落的一项是
     


    (7)“诗词与书法”研究小组推送了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后的评论,其中对该书法作品或诗词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字体为楷书,行笔刚健有力,丰腴不失于刻板,规则中正而富有动态,尽显作者的豪迈气魄和伟人风范。
    B.字体为楷书,虽字形斜侧,但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似巨斧斜劈山峰,一派昂扬奋举之态,展现了作品开阔的意境。
    C.字体为行书,追求动态之美,笔画和体势都颇具变化,作品中的“飘”字,笔画流畅秀逸,展现出了“雪飘”的轻盈动态,颇为传神。
    D.字体为行书,笔意奔放,开合聚散,变化莫测,“晴”“娆”二字,墨浓字大,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眼前所见的晴日景色充满喜爱之情。
    (8)“诗词与对联”研究小组发现下面是一首五律的颔联和颈联,个别词语遗漏,请你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其补充完整。
     

    _____思旧事,断雁_____愁眠。(颔联)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 _____。(颈联)
    A.灯寒 年 
    B.寒灯
    C.灯寒 岁 
    D.寒灯
    (9)小语同学还发现中国古诗词展现着体育之美。她搜集了一些古诗句,请你帮她选出不是描写体育运动的一项
     

    A.一丝通线索,谁不仰头看?
    B.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C.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0)请你运用恰当的古诗文句子填写。
    “诗词与情怀”研究小组发现,读一首诗,你可以看到诗人看过的风景,如①“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你可以悟到诗人思悟过的哲理,如②“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你也可以体会词人不悔的追求,如“了却君王天下事,③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你更可以品味词人想要为国效力、赴边抗敌的豪情,如“持节云中,④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深远,它们好像一首变奏曲。有时古诗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⑤
     
    ”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尽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有时古诗是一首生死之歌,写尽手足之思,悲苦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有弟皆分散,⑥
     
    ”在对比中抒发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人生感慨;有时古诗是一首振奋之歌,写尽豁达之怀,乐观之心。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⑦
     
    ,暂凭杯酒长精神。”自勉自励,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重新投入生活;有时古诗是一首嘲讽之歌,写尽少年之愁,中年之苦,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⑧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11)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想选用一种颜色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
    示例:我心中的诗歌是绿色的,绿色既是诗人笔下葱郁的草木,也是诗人心中不灭的希望。

    组卷:22引用:1难度:0.5
  • 2.请你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①《反弹琵琶》是敦煌绘画中艺术表现手法最具特点的画面,代表了敦煌艺术最高绘画水准。其绘画色彩和舞蹈动作明显带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是盛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友好见证。
          ②如图是敦煌第112窟中反弹琵琶的飞天形象。她头束高髻,身披璎珞,颈挂佩饰,下穿长裤。琵琶置于脑后,丰腴的双臂在斜上方反握而弹,左跨重心向后提起,右脚翘起,踏足而舞,舞带展卷,节拍鲜明,神情沉着自然,充满无限活力。天女两眼微微下垂,神态自若,美若天仙,颇具唐代仕女画的特点。
    【材料二】
          ①一些高明的诗人往往也是“反弹琵琶”的好手,我们也称之为“唱反调”。
          ②唱谁的反调呢?首先是唱心理定势的反调。离别时往往是悲伤失落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但是唱反调者偏偏不然。如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认为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他和朋友云雨相同,明月共睹。即便是分别,也不觉得是身处两地,更没有离别的伤感。
          ③还有与人之常情唱反调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与家人久断音讯,快到家乡了,本应迫不及待地打听消息,但是这里表现得却相反,是近乡情怯,不敢打听了,写对家人的惦念、忧虑,更深一筹。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一何有!”(《述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④稍涉“宏大叙事”的,是对历史定论唱反调。这方面,杜牧是一等好手。他对项羽的乌江自刎也不以为然:“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欲成就大业应该有卧薪尝胆的承受力和百折不挠的坚毅、韧性。如此别出心裁,反说其事,前人评价杜牧“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⑤感谢这些唱反调的诗人,因为他们,诗歌古老遒劲的树枝上,开出了朵朵个性之花,因为色彩与众不同而格外鲜明。
    (1)阅读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反弹琵琶”的含义。
    (2)如果给【材料二】第四段补充一个事例材料,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
     

    A.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B.杜牧的《赤壁》
    C.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李商隐的《贾生》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自己个出路马宇龙      ①听闻田沛和他那条穿山而过的“愚公洞”,已经很久了。
          ②在我的想象中,这位70多岁的老人,肯定要比一般的老年人看上去更羸弱,沧桑感更深更重。但当我在红河乡乡长的带领下,来到田赵村见到田沛时,我根本没认出他来。直到乡长介绍说这是田沛,我才回过神来——这么挺拔的身板,锐利的目光,洪亮的嗓音,哪里像个长年穿山挖洞的人?根本无法把他与我想象中的“愚公”联系起来。
          ③“我挖这个洞子,就是给自己个出路!”
          ④来见田沛,自然是为参观他几十年前挖的“愚公洞”。这条只凭田沛和妻子二人之力打出的“隧道”地处甘肃平凉泾川县红河乡田赵村。我钻进冰冷的洞口,感受到视觉、触觉和嗅觉带给我的奇幻感,像穿越了时光的隧道。
          ⑤我们走得越深,来自地底下的凉意便越浓重,这种微妙的不真实感仿佛把我带回了1980年。我看到了32岁的田沛,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力气,想法多、点子多,想到就干,干就干到底。那一年,他突发奇想,跑到庆阳承包了3年苹果园。这件事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土地承包到户才刚刚开始。
          ⑥田赵村大部分土地位于岭岭子山梁南坡的台地上,大部分土地都在山顶上,山高坡陡,耕作条件很差。他的家和分到的田地之间横着一道山梁,他住在梁北,而田地在梁南,每天都要翻过岭岭子往返。岭岭子虽说不高,山前山后一个来回也要走10里羊肠小道,狭窄坡多,路上费时又危险。
          ⑦于是田沛心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在山下钻个洞子、打一个通道出来。望着横在家与果园之间的大山,这一个念头,就像那峭立的山头一样,在弥漫的黄土中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
          ⑧1984年,田沛开工挖洞,一挖就是3年。开挖时,村里人得知消息,议论纷纷,劝停的,嘲笑的,什么人都有。反正就是一句话,都认为田沛夫妇瞎折腾。对此,田沛的态度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一路听着田沛生动的讲述,听着这些之前看过多少遍但毫无感觉的数据:全长198米,宽1.8米,高约2.3米,移动土方1000多立方米1600吨……
          ⑨田沛清楚记得,那天是1987 年的端午节,随着他手中的镐头奋力一击,一束亮光透了进来,洞终于挖通,熬了上千个日夜的田沛终于在隧道的尽头看到了光线。那一声阳光透进来的轰响,撼动的又岂止是一片荒山坡,也让村民们板结的心思轰然洞开。
          ⑩他有了出路,而这条路后来也成为全村人乃至全县人的一条出路。在田沛钻过山梁之后,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寻求脱贫的路子,寻求一方新天地、一种新活法。从1991年到1999年,田沛干了近10年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干部结合村情,想办法,创条件,大胆尝试发展果品、蔬菜、花卉等特色增收产业。30多年过去了,田赵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红河乡以田沛打出的愚公洞景观为中心,倾力打造出了一个生态种植、绿色养殖的特色乡村,可闻鸟语,能嗅花香……昔日的贫困村已然“蝶变”为美丽的幸福村。
          ⑪穿过“愚公洞”,一头钻出来,柳暗花明。只见青山环绕,碧水荡漾,山上的绿色成堆成团,如烟似雾,沟底草木丛生,一片青翠,还有叫不上名的鸟儿飞起落下,叫声清越。山峦一眼望不尽,昔日的秃山穷水变成了百亩花海和水上乐园,仿佛有无限生机正静悄悄地勃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⑥段介绍了田赵村的地理环境,暗示凿洞开路需要费很大功夫。
    B.第⑧段列举数据只为如实地反映田沛挖“愚公洞”的工程量大。
    C.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出脱离贫困后的田赵村的勃勃生机。
    D.本文以“愚公洞”为线索,叙事生动,语言流畅,富有生活气息。
    (2)第⑤段画线句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昔日的贫困村已然“蝶变”为美丽的幸福村。(赏析加点词语)
    ②这一个念头,就像那峭立的山头一样,在弥漫的黄土中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赏析句子)
    (4)文中的田沛和课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5)文章题目“给自己一个出路”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5引用:1难度:0.4

四、任选一题作文

  • 9.作文。
          生命像东流的春水,一路欢歌,一路奔流。在我们的生命里,有给予力量的父母,有启迪智慧的老师,有温暖相伴的同学,还有引领成长的书籍,鼓舞人生的伟人……他们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挑战,学会了珍惜……也因此点亮了我们。
          题目:_____,点亮了我的青春
          写作提示:(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4)不少于600字;(5)请务必补全题目。

    组卷:8引用:7难度:0.7
  • 10.请以“为你而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卷面整洁;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姓名,如需出现请用化名替代。

    组卷: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