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概率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按键,只要赋予其无限的时间,猴子必然能打出一部莎士比亚全集;而若是有无限只猴子,则能立刻打出任何文章,此即“无限猴子定理”。作为一个比喻,“猴子”所代表的是一个可以无限生成随机文本的工具,“打字机”则代表了意义无限的语言本身,“打字行为”的实质则是利用两个无限的交集来生成一个有限的子集。
产生了巨大影响的ChatGPT之所以被命名为“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实际上就是通过低“猴子”的随机性(提高正确语言答案出现的概率),提升“打字机”数量级(增加可学习的语言内宋),进而提高生成“莎翁全集”的概率。
通俗地说,ChatGPT的基本原理,即通过训练程序来有目的地学习人类语言知识和模式,从而生成高质量的文本。这里的“学习”其实是一套利用奖励机制调整程序的策这——基于人类标准,程序所生成的语言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那么通过正确的累加和错误的摈除,程序就能够持续地生成正确的文本。ChatGPT能大量制造符合人类标准的文本,如果将这种表现定义为“创造力”,ChatGPT显然是成功的。当笔者向ChatGPT提问:“你能够为文学研究提供什么帮助?”其回答内就包括“提供文学批评”“提供有关文学作品的批评性评论”“帮助研究者了解文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等。当笔者进一步提问:“你进行文学批评的原理是什么?”“你生成的文本是创造出来的吗?”ChatGPT的回答是“根据问题的内容和上下文,搜索我学习的语料库,并选择最相关的信息作为回答。而且,我会根据问题的上下文和语境,使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生成一段文本作为回答。因此,我生成的文本是根据我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直接从语料库中复制的”。笔者曾试图让ChatGPT评价《阿Q正传》,其生成的文本基本可以达到中学语文论述题答案的水平。不难推论,随着算力、训练方法和语料库体量的进一步提升,其文本“写作”的水平还可以继续提升。
然而,之所以能够表现如此良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也就是说,生成对象的指涉越是模糊,ChatGPT的输出结果就越令人满意;相应地,对生成对象的精确度要求越高,其表现就变得非常不尽如人意了。归根结底,ChatGPT仍然只是一个语言模型,它能够在语言层面上掌握“模糊”这一手段,令人比较满意地回答标准不甚清晰的问题,但这一切也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还不能触及推理、判断乃至情绪。正如人类社会需要大量的寒暄、问候、铺垫,人们对程式化、礼仪性文本的需求总是普遍和刚性的,这就为ChatGPT的实际应用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也导致“人工智能夺走人类岗位”的说法甚晁尘上。但问题的实质在于,对于那些程式化、礼仪性文本,恐怕并没有人在意其内容并深究其含义,ChatGPT也正是在这种模糊的语言维度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使人机之间能产生比较顺畅的交流。但对于内容的创造力、感染力、深度等,尚不能期待更多。
由此可以看出,ChatGPT所生成的内容与基于自然语言所产生的内容之间恐怕还存在着巨大的质量差异,基于概率的“猜测”机制,决定了其生成的文本相对于原始语料,在语言之外的所有层面上仍然是匮乏的。哪怕ChatGPT真的拥有了“无限的猴子”和“无限的时间”,其生成的“莎翁全集”也依然只有语言这一个维度的意义,它所能产生的替代作用仍然是比较有限的。
(摘编自光明网《从ChatGPT的文学评论看机器文本的生成机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的基本构成元素和工作原理可用“无限猴子定理”来比喻。
B.ChatGPT在创作符合人类标准的高质量文学作品方面显然是成功的。
C.ChatGPT能够令人满意地回答一些问题与语言的模糊性有很大关系。
D.ChatGPT在语言表达的其他维度所能产生的替代作用仍然比较有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概率论故事,目的在于使读者快速理解ChatGPT的文本生成机制。
B.文章第二段举出ChatGPT评价《阿Q正传》的实例,证明其写作水平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中学生。
C.文章对于ChatGPT这一语言模型的发展会导致“人工智能夺走人类岗位”表示强烈的担忧不安。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进行论述,逻辑性强,层次清晰,利于读者准确把握主要信息。
(3)下列陈述不符合原文内容或观点的一项是
A.根据客户的要求,ChatGPT能独立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B.要求ChatGPT进行七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其输出结果就多有错误。
C.利用ChatGPT的语言识别翻译功能进行多国大型会议的同声传译。
D.与ChatGPT进行互动聊天,从而获得一些与话题有关的良好建议。组卷:10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从《士兵突击》《鸡毛飞上天》到《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从黄金配角到绝对主角,十四年大浪淘沙,张译成长为影视界的中坚力量。他通过精心塑造角色,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使一个又一个形象深入人心。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张译,人民网文娱专栏(以下简称专栏)对张译做了一次专访。
谈电影:“流着泪把剧本看完” 专栏:接拍电影《金刚川》之前,也有其他好剧本找你,犹豫过么?
张译:有,但是我就喜欢这个主创团队,而且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同时我和这个故事还有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1997年,我考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当演员要先当兵。我的新兵生涯在24军70师210团3营4排1班开启。就这样,在最基层的步兵连队中,我完成了向军人的转变。
《金刚川》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金城战役前夕,而金城战役中负责压制金化至金城之间公路的部队正是24军。能够在23年后去演老部队曾经的光荣历史,内心感慨无以言表。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
专栏:“张飞”这个角色是为你量身订做的吗?
张译:不是。人物原型名叫刘四,他是一位非常传奇的高炮手。在高炮班仅存他一人的情况下,他身负重伤,还打下了一架战斗机。这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因为每门炮需要编制7个人才能把它开起来。《金刚川》中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当年志愿军战士所面对的境遇更加残酷。在极端条件之下,中国军人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也是我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专栏:电影中,你用半残之躯控制一座高炮,还有不少高难度的戏份。有网友评价:不着痕迹的表演,又显得毫不费力。
张译:确实只是“显得”。演员这个职业像魔术师,观众只看表演结果。一旦看到魔术背后的秘密,或者看出表演是吃力的,整个魔术就失败了。演员一旦演砸了。就是影响整部电影。一旦开机,演员的体力精力,或是脑力心力,还得加一分控制力,都必须调整到极致。至于吃力与否,是我们演员自己的事儿。
谈表演:“两个字--很难” 专栏:你曾经参演过多部军事题材作品,比如《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十年从军经历,对你演绎这些角色有帮助么?
张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所谓“千人千面”,军人也一样。但是出演军人角色,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必须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军人,没有两年做不到。
举个小例子,当没当过兵,看他穿军装的样子就一目了然了。因为我们常年穿军装,就知道肩膀怎么使劲,腰腿怎么用劲。而这种“劲”会形成一种习惯体态,好像军装就长在你身上一样。感谢十年军旅生涯,让我更能感受到军人风骨,对我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专栏:可否分享从艺以来你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
张译:表演是一门学科,是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以丰富实践为前提的、不停完善改进自身的、不断接受市场观众检验的、职业风险和代价巨大的、无法被人理解又无需任何解释的工作。这些年的体会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两个字--很难。
角色演得越多,创作瓶颈就越窄,能力的天花板也就越低。好在观众一直包容,好在前辈始终关照,总有些角色和作品会影响一些人,让我的职业有一份尊严,让我的工作有那么一点社会价值。这是我的荣幸,感恩!
(摘编自人民网文化频道《张译解读<全刚川>,为何能演活中国军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译接下《金刚川》是因为这个剧本在讲述他曾经的老部队的故事,所以他觉得他必须去演,责无旁贷。
B.谈及“张飞”这个角色时,张译觉得这个角色体现了中国军人在残酷境遇中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而这正是他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C.在分享从艺以来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时,张译用“很难”两个字做了概括,但同时又感受到演员这份职业是有尊严、有社会价值的。
D.张译把演员比作魔术师,认为如果观众看出演员表演吃力,就像魔术背后的秘密被看到一样,这样的表演是失败的,这势必会影响整部电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译在谈及《金刚川》时表示,电影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的,比如“张飞”的原型就是一个名叫刘四的非常传奇的高炮射手。
B.作为一名资深演员,张译依然觉得表演很难,他认为角色演得越多,创作瓶颈愈发窄,能力的天花板也愈发低。
C.“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这是我的荣幸,感恩”等等语言,表明了张译是用心用情在表演。
D.访谈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个是谈电影,一个是谈表演:谈电影是谈表演的基础,谈表演是本次访谈的最终目的。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张译能演活中国军人的原因。组卷:14引用:7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七连
——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
邱东平 我们是……第七连。我是本连的连长。
我们原是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的学生,此次被派出一百五十人,这一百五十人要算是“八•一三”战事爆发前被派出的第一批。我便是其中的一个。
我了解这次战争的严重性。我这一去是并不预备回来的。
我的侄儿在广州华夏中学读书,临行的时候他送给我一个黑皮的图囊。他说:“这图囊去的时候是装地图,文件。回来的时候装什么呢?我要你装三件东西:敌人的骨头,敌人的旗子,敌人的机关枪的零件。”
我觉得好笑。我想,到了什么时候,这个图囊就要见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它也许给抛在小河边或田野上……一种不必要的情感牵累着我,我除了明白自己这时候必须战斗之外,对于战斗的恐怖有着非常复杂的想象。这使我觉得惊异,我渐渐怀疑自己,是不是所有的同学中最胆怯的一个。我是否能够在火线上作起战来呢?我时时对自己这样考验着。
排长陈伟英,那久经战阵的广东人告诉我:“恐怖是在想象中才有的,在深夜中想象的恐怖和在白天里想象的完全两样。一旦身历其境,所谓恐怖者都不是原来的想象中所有,恐怖变成没有恐怖。”
二十日以后,我们开始没有饭吃了。我不会觉得肚饿,我只反问自己,到底成不成为一个战斗员,当不当得起一个连长,能不能达成战斗的任务?
任务占据了我生命的全部,我不懂得怎样是勇敢,怎样是懦怯,我只记得任务,除了任务,一切都与我无关。
二十四日正午,我们的第一线宣告全灭,炮火继续着掩没了第二线。我们是第三线,眼看着六百米外的第二线在敌人的猛烈的炮火下崩陷下来。敌人的炮兵的射击是惊人的准确,炮弹像一群附有性灵的,活动的魔鬼,紧紧地,毫不放松地在我们的溃兵的背后尾随着,追逐着。丢开了武器,带着满身的鲜血和污泥的兵士像疯狂的狼似的在浓黑的火烟中流窜着。
恐怖就在这时候到临了我的身上,这之后,我再也见不到恐怖。我命令弟兄们把所有结集在我们阵地上的溃兵全都赶走,把我们的阵地弄得整肃,干净,以等待战斗的来临。
大约过了三个钟头的样子,我们的阵地已经从这纷乱可怖的情景中救出了。我们阵地前后左右的溃兵都撤退完了,而正式的战斗竟使我的灵魂由惶急而渐趋安静。
我计算着这难以挨熬的时间,我预想着当猛烈的炮火停止之后,敌人的步兵将依据怎样的姿态出现。
炮火终于停止了。
第二天,从上午八点起,敌人对我们开始了正面的总攻。这次总攻的炮火的猛烈是空前的,我们伏在壕沟里,咬紧着牙关,忍熬这不能抵御的炮火的重压。对于自己的生命,起初是用一个月,一个礼拜来计算,慢慢地用一天,用一个钟头,用一秒,现在是用秒的千分之一的时间。
“与阵地共存亡”。我很冷静,我刻刻地防备着,恐怕会上这句话的当。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错误,中国军的将官最喜欢说这句话,我本来很了解这句话的神圣的意义,但我还是恐怕自己会受这句话的愚弄,人的“存”和“亡”,在这里都不成问题,而对于阵地的据守,却是超越了人的“存”“亡”的又一回事。
我这时候的心境是悲苦的,我哀切地盼望在敌人的无敌的炮火之下,我们的弟兄还能留存了五分之一的人数,而我自己,第七连的灵魂,必须还是活的,我必须亲眼看到一幅比一切都鲜丽的画景:我们中华的勇士,如何从毁坏不堪的壕沟里跃出,如何在阵地的前面去迎接敌人的鲜丽的画景。
但敌人的猛烈的炮火已击溃了右侧方的友军的阵地。
我们出击了,我们,伶仃地剩下了的能够动员的二十五个,像发疯了似的晕朦地、懵懂地在炮火的浓黑的烟幕中寻觅着,我清楚地瞧见,隔着一条小河,和我们相距约二十米的地方,有一大队的敌人像潮水似的向着我们右侧被冲破了的缺口涌进。
我立刻一个人冲到我们阵地的右端,这里有一架重机关枪,叫这重机关枪立即快放。这重机关枪吝啬地响了五发左右就不再继续——坏了。
右侧方的阵地是无望了,我决定把我们的阵地当作一个据点扼守下去,因此我在万分的危殆中开始整顿我们的残破的阵容。而我们左侧方的友军,却误会我们的阵地已经被敌人占领,用密集的火力对我们的背后射击。为了要联络左侧方的友军,我自己不能不从阵地的右端向左端移动。
我开始在破烂不堪的阵地上向左跃进,第二次刚刚抬起头来,一颗炮弹就落在我的身边。我只听见头上的钢帽响了一声,接着晕沉了约莫十五分钟之久。
我伤在左颈,左手和左眼皮,鲜红的血把半边的军服淋得透湿。当我离开那险恶的阵地的时候,我猛然记起了两件事。
第一,我曾经叫我的勤务兵在阵地上拾枪,我看他已拾了一大堆枪,他退下来没有呢?那一大堆的枪呢?
第二,我的黑皮图囊,我在壕沟里曾经用它来垫坐,后来丢在壕沟里。记得特务长问我:“连长,这皮袋要不要呢?”
我看他似乎有“如果不要,我就拿走”的意思,觉得那图囊可爱起来,重新把它背在身上。不错,现在这图囊还在我的身边。
一九三七年,十二,二十一,汉口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我这一去是并不预备回来的”,暗示“我”要参加的战争的残酷,也体现出“我”当时对战争结局的悲观情绪。
B.排长陈伟英的话,让“我”对“恐怖”有了理性的认识,“我”也是在他的话的指引下,让“灵魂由惶急而渐趋安静”。
C.“我”认为自己作为第七连的灵魂“必须还是活的”,“我”被战士们的精神感动,要见证他们奋勇杀敌的场景。
D.“我军”损伤惨重的原因,除了敌人炮火的猛烈,还有军心的动摇、武器装备的落后、形势的误判及士兵人数太少等。
(2)“黑皮图囊”作为一个重要物象,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为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的学生,经历战争的磨炼,“我”的思想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分析。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形,其中,①_____。任何菜,味道好就会被接受,味道不行就会被拒绝。中国人重视饮食,创造了包括食材利用、食品制作、饮食风俗等组成的饮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虽然源远流长,②_____。“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而当“八大菜系”隆重登场时,中国封建时代已经走向了尾声。
③_____。北方饮食比较粗犷,与吃有关的是大葱、大酱、大饼、大馒头、大白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南方饮食则比较精细,肉切得薄薄的、细细的,码得齐齐的,一种鳝鱼可以做100多道不同的菜肴,一尾刀鱼可以制成刀鱼全席。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22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模拟考试总结会上,成绩第一名的同学介绍了两条经验:一是学习需要硬拼,二是我每次都很幸运。硬拼就是努力,幸运就是恰好考到自己拿手的试题了。对此,老师又补充道:幸运是建立在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绝非偶然。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生活中的幸运与成功”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准备在班内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5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