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拖船中学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2 1:0: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材料二:
          先来看自然诗。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两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倾向,凡是诗人都不免带有几分“感官主义”。近代西方有一派诗人,叫做“颓废派”的,专重这种感官主义,在诗中尽量铺陈声色臭味。这种嗜好往往出于个人的怪癖,不能算诗的上乘。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诸诗所表现的态度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多数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
    (摘编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见物起兴”,指宇宙间种种物象引起人世间种种事象而使诗人感动。
    B.从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读者阅读时能获得与诗人同样的感动,与诗人同心,甚至获得更丰富的感动。
    C.诗歌在使读者获得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第一层的感动是一对一的,高层次的感动是一对多的。
    D.自然比较人事更广大,在诗歌中歌咏自然,可使诗的题材丰富、意境扩大,因此自然诗比人事诗意蕴深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中的“兴”与西方的“接受美学”都认为读者能不限于作者的原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理解是高层次的。
    B.一首诗能够让读者产生高层次的感动,既归功于作者能对自然、人事的感受,也要归功于读者善于理解与感悟。
    C.两材料都引用了《诗经》诗句,但用意不同,材料一为证明“兴”的作用,材料二为证明自然描写仅仅是陪衬。
    D.中国的自然诗虽然也有刚性美的诗,但与西方相比而言,这些刚性诗还是偏于柔,可见中国的自然诗总体偏柔。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诗句的一项是
     

    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B.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C.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
    (4)柳永《蝶恋花》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的是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请结合材料一,简述这一过程中的“兴”的作用。
    (5)材料二中,对于自然诗作者提出了哪些文艺理论,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分析。

    组卷:3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黄昏时候,水生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明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回家去吧。”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不成声音。水生说:“来!我抱抱。”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的那颗小槐树,月光射到窗子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呆望着孩子的脸。望着这个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孩子,她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想起了过去的一切,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然乱,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一些,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过我吗?”
    “不是说过了吗?想过。”
    “怎么想法?”她逼着问。
    “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的那鱼,就想起了你。”
    “胡说。还有吗?”
    “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了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去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的暖暖的。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轻轻地跳下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呢。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在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子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窜了过去。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不会,这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冰床在霜雾气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部队了。”
          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才说:“你知道,我们,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着这一天。这一天来了,我们那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冰床跑进了水淀中央,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人见到丈夫后,先“咧开嘴笑”“又转过身哭”,这些表情和动作表现出久别重逢后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B.“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既渲染了氛围,也预示了胜利即将到来。
    C.本文题为“嘱咐”,通过妻子临别前对丈夫的嘱咐,重在表现妻子对丈夫的关心眷恋和依依不舍。
    D.“她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表现出女人撑冰床动作的娴熟,为后文穿过急流的情节做了铺垫。
    (2)关于文中女人问丈夫“是否想过自己”的一段夫妻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人逼着丈夫问“怎么想法”,表现了她对分别八年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B.“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体现了女人性格中温柔和深明大义的一面。
    C.这段温馨的对话与下文分别的仓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叙述节奏张弛有致。
    D.女人说“胡说”,说明她不相信丈夫“吃的那鱼,就想起了你”这一说法。
    (3)小说特别写了水生夫妻俩的孩子小平,这样写有何作用?
    (4)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2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①                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在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就不太②                的小河沟里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需要有厕所。明知别人要在这河里洗衣洗菜,却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边种小河是公家的。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都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③                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干净。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雅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就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俗语是熟语的一种,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比喻不要多管闲事。请从下面两则俗语中任选一则,将其比喻义补充完整,并简要分析。
    ①打破砂锅问到底
    ②大树底下好乘凉

    组卷:7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性格决定命运。
    ——培根      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毕淑敏      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他忽略了第三种情况:和命运结伴而行。
    ——周国平      以上观点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以上名言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